
第二节 “融·慧”教育的理论依据
原南斯拉夫杰出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认为:世界是要求融合的,只有融合各种元素,才能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各种更好更新的事物,世界才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融合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什么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慧”教育,就是要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襟,融合各种教育元素,消除各种冲突和分裂,追求一种情景交融、事理交融、心物交融的教育境界。
一、混沌学、系统论理论
混沌学理论认为,万事万物,莫不混沌,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宇宙某一部分中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会给宇宙的另一部分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这意味着,系统具有放大作用。一个微小的运动经过系统的放大,最终影响会远远超过该运动本身。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社会团体等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分散、零碎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这与系统论“系统的整体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发展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或称为子系统)。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媒介四大要素,各要素又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解成更多小系统。各系统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如果协调一致,可产生强大的动力,推动其发展。反之,就会产生阻碍作用,造成浪费和冲突。这种浪费和冲突不仅仅表现在时间、财力和物力上,更表现在组织群体或个体工作主动性的丧失和凝聚力的离散,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系统思维看教育、做教育,着眼于教育各系统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整体上综合地、精准地把握教育规律,认识并处理教育问题。“融·慧”教育就是力求改变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追求彼此间相互协调、相互借力的系统整体效果。
二、教育学理论
“融·慧”教育力求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知行合一,以融生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主动、有趣,让学生的成长更有价值,更有质量。
(一)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
杜威抨击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脱离儿童的社会生活和直接经验,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惯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教授儿童,压抑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导致儿童在教育中的被动地位。所以,杜威从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过程。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儿童兴趣满足的过程就是他们主动作业、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这样,学习就成了儿童生活的内容,学习也不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或静听,而变成了积极的吸取经验;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乐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经验应该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成长的载体,在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形成了能力,养成了品德。
(二)科尔布的体验式学习
大卫·科尔布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学习不仅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更是通过经验的转换而创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实现自主学习,否则,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教师不能一味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教学,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学习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取技能、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要求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掌握的过程,让“苦学”变为“好学”,进而变为“乐学”;体验式学习注重学以致用,融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于一体,融学习于形象生动、可听可观、可触可摸、学生能直接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更有亲历感,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