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工作进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纵深推进

2021年,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我国原材料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转型升级工作。

钢铁行业。一方面,为巩固前期去产能成果,遏制部分地方和企业因为行业效益转好产生的盲目建设钢铁项目的冲动,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以及粗钢产量压减工作,推动钢铁行业走质量提升之路。此次“回头看”工作重点检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打击“地条钢”涉及的冶炼装备关停和退出情况,钢铁冶炼项目建设、投产运行情况,历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举报线索核查及整改情况,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情况,并开展2021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1]。另一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于4月出台《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利用市场化手段和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加快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石化化工行业。继续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召开专项工作组2021年第一次会议,部署2021年专项工作组工作计划。同时,为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界定了化工园区的定义,提出了化工园区的建设标准,明确了化工园区的认定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

有色金属行业。为推进铝扩大应用,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材料工业司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等单位召开铝应用研讨会,聚焦重点领域,搭建上下游合作平台,完善产品标准及设计规范体系[2],降低应用成本,推动铝在交通运输、包装容器、机械设备、建筑结构等领域应用。为继续扩大铜消费应用,推动铜消费升级,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材料工业司组织重点铜生产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召开铜消费升级研讨会,总结前期推动铜消费应用中取得的成果、经验和问题,提出下一步铜应用的重点方向,提出加快铜产业技术创新,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推动上下游对接,提高产业配套与服务能力,提升铜产品质量,推动铜在5G、新能源汽车、建筑用水管等领域的应用。12月23日,由中铝集团、中国五矿集团、赣州稀土集团等组建的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集中度,有利于加快我国稀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建材行业。为化解水泥、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根据新形势,对水泥、平板玻璃的置换比例和范围进行调整,更加严格地认定产能指标,使得产能置换操作程序更加规范,用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推动水泥玻璃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建材行业注重用标准手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原材料工业司、科技司组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建材行业15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召开建材行业标准工作座谈会,提出对照国际先进标准,健全完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上下游协同的建材行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建材、智能制造、低碳发展等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提升标准工作水平。此外,部分地区加快提高建材行业集中度。例如,中国联合水泥集团与河南投资集团成立合营公司,建成河南最大规模的建材集团,进一步提高河南省水泥行业集中度。

二、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

2021年,原材料工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涌现。

钢铁行业。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轧制出厚度为5毫米、宽度为3400毫米的世界最宽7Ni钢薄板,标志着鞍钢超薄超宽钢板轧制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以为LNG储罐和运输船建设提供材料支撑。上海大学董瀚教授领衔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团队与六家单位联合攻关,研制出世界首款19.8级(最高强度等级)超高强度紧固件,标志着中国基础件与材料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正在加速。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全球首发0.07毫米超平不锈钢精密带材和无纹理表面不锈精密带钢两项新产品,其中,0.07毫米超平不锈钢精密带材是手机关键结构件背光板用材,实现了板型平整度0.1毫米/米以下,强度1200MPa以上的目标,市场前景良好;无纹理表面不锈精密带钢大幅度减小了不锈精密带材表面横纵向粗糙度、光泽度差异,实现了表面高度一致性,已通过知名企业产品测试。中信特钢全球首创的2200MPa级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热轧盘条产品填补了世界空白。

石化化工行业。上海石化1.2万吨/年48万根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将被打破。中海油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和随钻测井系统中的高速率脉冲遥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钻井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中石化所属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原油催化裂解技术路线领跑者。中国建材集团西宁万吨级碳纤维基地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石化化工行业有11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

有色金属行业。东轻铝业公司、西南铝业公司和西北铝业公司为“神舟十三号”“天舟三号”“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提供高端铝材,标志着我国高端铝合金材料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西南铝业公司和有研科技集团等单位承担的“航空用高性能7050铝合金大规格锻件工业化制造技术”“高性能航空铝合金超宽幅预拉伸板材工业化制造技术”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兴发铝业公司、广东伟业铝业公司、福建闽发铝业公司、山东丛林铝业公司等单位完成的11个项目获二、三等奖。上海交大团队医用镁合金骨内植物临床试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降解镁合金植入物等高端医疗器械在临床推广的深度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建材行业。由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联合研发的世界首条利用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制备混凝土砖生产线成功运行,该生产线突破了二氧化碳不能快速进入混凝土制品内部进行迁移和反应的技术瓶颈,首次实现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低热水泥首次在白鹤滩水电站300米特高拱坝全坝应用,标志着大范围推广低热水泥的条件已经成熟。凯盛科技公司在蚌埠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兆瓦铜铟镓硒发电玻璃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了发电玻璃在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三、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原材料工业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智能制造建设成效比较显著。

钢铁行业继续推行超低排放改造,取得阶段性成就。自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底,有21家钢铁企业超过1亿吨粗钢产能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20多家企业约5.7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21年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成立。中国宝武、鞍钢、河钢、包钢等一批钢铁企业发布“双碳”目标,包钢股份公司发行我国首个钢铁行业的碳中和债券。11月15日,为进一步规范超低排放改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关于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终止申报或撤销公示的相关规定(试行)》。11月18日,由中国宝武公司倡议并联合全球钢铁伙伴单位发起的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成立。2021年,13家钢铁企业应用案例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入围名单”,55项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发布,一批黑灯工厂、无人库区、数字车间等建成。

石化化工行业加快落实碳达峰要求,全力探索“十四五”时期低碳发展路径。2021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推动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化宣布持续推进“能效提升”计划和“绿色企业行动计划”。1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提出“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4月,中国石化发布国内油气行业首支“绿色债券”。8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牵头编制的《化工园区碳中和实施指南》正式立项,这是国内第一个工业园区“减碳”类标准。石化化工行业积极推行智能制造,2021年,中国石油、万华化学等6家化工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6月1日,中国中化集团旗下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标准化、一体化、智能化的石化物流数字化解决方案平台在宁波正式亮相,开创了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物流新时代。6月10日,国内首个5G全智能炼厂创新应用发布,传统油气炼化企业的安全环保管控水平、生产效率等大幅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积极落实碳达峰目标,加快探索低碳发展路径。2021年1月,中国铝业集团与山东魏桥集团联合发布《加快铝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联合倡议书》。3月,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主持召开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等行业碳达峰工作研讨会,围绕碳达峰方案制定、推动行业低碳转型进行研讨。9月,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铝业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发展创新联合体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旨在发挥协会和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低碳绿色发展。为加速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2021年9月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发布了《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用标准手段推动行业智能制造转型。

建材行业加快推动绿色建材认证工作,健全绿色建材市场体系,推动绿色建材生产应用。202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对2019年以来的绿色建材认证工作进行总结,已有22家认证机构获得绿色产品(建材类)和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资格,6个绿色产品认证领域合计184种产品获得中国绿色产品(建材类)认证证书。6月16日,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北京东方雨虹公司颁发了首张绿色建材认证证书,标志着我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逐步成熟。6月29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向河北保定嘉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该证书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的第一张绿色建材认证证书,标志着BIPV产品的认证管理更加规范,有助于推动BIPV技术及光伏绿色建材产品在建筑上的应用。9月,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阿鲁克邦复合材料(江苏)有限公司颁发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该证书是金属复合板行业的第一张绿色建材认证证书。12月,原材料工业司在北京组织召开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硏讨会,讨论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工作方案。为发挥标准对推动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建材行业智能制造,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要求水泥等建材行业逐步开展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工作。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就2021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粗钢产量压减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https://www.miit.gov.cn/jgsj/ycls/gt/art/2021/art_6618 ea3ec1634d29a158e6b0c1c74374.html.2022年1月IMF《世界经济展望》。

[2]扩大铝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https://www.miit.gov.cn/jgsj/ycls/ysjs/art/2021/ art_8cad4c2987854d11a3c443d6c4d9af7e.html.撰写日期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