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贸易:世界趋势与中国机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过去40年,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新趋势就是科技全球化。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已经形成,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能力中愈来愈多的部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系统。简言之,这是科技创新的全球合作。在科技全球化趋势中,能否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过去40年,我国以全球产业链为主要载体,进入全球创新链中,既从中获得相应技术供给,也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球创新链做出了贡献。我们被动入链、积极接链和主动布链三种状况并存,已成为全球多个重要创新网络中的重要部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世纪最后10年,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中国只贡献了大约1%的专利,而在2015—2017年,中国就贡献了大约15%的专利。最近几年,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无端指责和无理打压增多。面对这种环境,如何判断科技全球化的未来趋势?是否还应该和能够参与全球创新合作?综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空间是否还存在?这些都是国内各方面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

今后,科技全球化还将快速推进,全球创新链将更加完善,更多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组合集成。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新的科技合作和知识共享方式,能够将相距遥远的人才联系在一起,并用数字化方式实时共享研发进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不应该做极端化选择,要以最大努力参与到全球创新链中去,获得全球技术资源;同时以最大努力自主创新,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换技术”延伸,形成“相持”“对赌”和“备胎”能力,增强应对断链事件、保持技术供给可持续的能力。

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作者。

第1章“科技全球化改变世界:趋势与特点”,在对科技全球化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聚焦外部技术来源在企业技术能力中的重要性、制造业领域的全球化和技术流动、推动科技全球化发展的因素、不同行业科技全球化的特点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层面剖析了近30年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还对今后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技术能力提升对科技全球化的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机遇等做了分析。本章由江小涓撰写。

第2章“技术引进与我国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抓住科技全球化快速推进的机遇,通过大量引进吸纳先进技术设备、吸收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推动人才双向培养和流动等措施,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全过程。分析表明,国内企业已经从中低档加工制造为起点的参与国际竞争,正在逐步走向更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和技术开放能力延伸。我国在全球产业化和技术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本章由江小涓、魏必撰写。

第3章“国际技术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聚焦于当前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地位。该章梳理了当前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近年来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数据及典型案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对一些国家主要技术贸易领域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本章由桂天晗撰写。

第4章“科技创新要素全球配置与技术贸易实现机理”,分析了科技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与配置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对技术贸易实现带来的深远影响。本章以翔实数据阐述了这些要素全球流动与配置的各种表现。本章提出:科技创新要素全球配置,首先是由这些要素本身的开放流动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技术经济范式、国际贸易范式发生变化,地区保护主义制约举措迭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与配置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引领技术贸易内涵与外延均发生变化,为此也提出新的公共政策应对挑战。本章由张缨撰写。

第5章“基于技术开源的开放型技术创新:趋势分析和若干案例”,通过趋势及案例分析提出,技术开源作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形式、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及跨国技术转移的一个新的有效方式,可作为推动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本章从当前技术贸易形势出发,结合技术开源的历史演进,提出技术开源是跨国技术转移的一个新的有效方式。随后结合案例研究,分析技术开源的优势与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提出技术开源可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丰富经济学内涵,值得进一步推进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本章由刘楚撰写。

第6章“我国信息通信技术服务贸易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以我国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贸易发展为例,研究了技术贸易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本章系统分析了我国ICT服务贸易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从ICT领域的发明专利、出口竞争力、RCA指数等不同维度,论证了技术引进对于提升我国ICT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并基于课题组对于我国160家ICT服务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印证了技术贸易对于ICT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结论是: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进口对创新能力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本章由王晓红、孟丽君、郭霞、谢兰兰撰写。

第7章“平台型竞争催生技术交易新模式”,分析了合作研发组织(CRO)模式在医药行业迅速兴起的案例,印证了开放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必选项。本章认为,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需要开放式创新,强调对创新资源的获取与重新分配,而不是对创新资源的拥有和控制。本章由程妙等撰写。

第8章“全球分工极致范例的芯片产业”,从全球分工的视角,以芯片产业的发展为例,通过分析芯片行业的全球布局、兼并重组和技术转移等具体成长过程,剖析技术溢出、技术扩散等因素对于芯片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未来芯片行业的发展中开放式创新将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本章由程妙等撰写。

第9章“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研究”,通过对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有关概念的辨析,明确了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之间的关系,并对国际范围和主要国家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梳理。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说明了国际和我国在技术贸易领域中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现状,运用案例和数据阐述了知识产权在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贸易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技术贸易中面临的知识产权机遇和挑战,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在技术贸易中的作用,促进我国技术贸易的良性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本章由高小玉和李秋甫撰写。

第10章“技术引进与家电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主要从技术引进与创新角度,以我国家电行业发展为案例,通过对洗衣机和电冰箱产业的相关专利数据分析,将家电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从不同阶段的家电进出口份额、专利申报数据、技术投资比重等方面,论证了技术引进在我国家电行业从零基础成长为世界领先行业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主要结论是:在家电行业发展中,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密不可分,需在重视技术引进的同时增强创新,实现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本章由李秋甫撰写。

第11章“技术贸易是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借鉴国际技术溢出的经典计量模型,对比了1991—2018年间不同来源(国际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国际贸易、自主研发)的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挥的作用,认为国际贸易(含技术贸易)和自主研发的作用最大。其中,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更容易快速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本章由樊烨撰写。

第12章“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着重研究了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对提升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本章总结了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的主要阶段,分析了“十三五”以来技术贸易快速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选取2017—2019年我国技术进口前十大行业的发明专利数据,论证技术引进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选取技术引进前十大行业中8类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据,分析技术引进对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本章认为:我国技术贸易仍具有广阔前景;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与产业升级将促进技术贸易量质齐升;“市场换技术”与“技术换技术”双轮驱动将扩大技术进口空间;开放合作创新将促进技术引进方式更趋多元化;科技全球化格局变化将促进技术市场来源更趋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技术出口的新兴市场。本章由王晓红、谢兰兰、费娇艳、郭霞撰写。

本书汇聚了多个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现将各位的学术背景简介如下。

江小涓,经济学博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长期在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担任过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问题,已出版10多部中英文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包括四次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及第五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江小涓为本书的主编,负责全书的设计和修改总纂。

王晓红,经济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兼《全球化》副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BSN荷兰商学院教授,商务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国际投资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晓红长期从事国际贸易投资和服务经济领域研究,荣获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成果奖4次、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1次。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张缨,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现任职于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张缨多年从事创新产业化研究,带领团队着重高新区、产业基地、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探索;长期从事科技投入与管理、监督的政策研究与监管实务等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科技项目;参与国家级规划及配套政策研制;撰写内部报告支撑科技领域相关改革发展工作。曾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中国科技论坛》《今日中国》《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

林笑跃,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部长。林笑跃长期从事专利审查、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和管理工作,牵头负责第三、第四次《专利法及实施细则》外观设计部分的修订工作,带领完成了《外观设计制度的完善》《外观设计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等10余项课题;主编了《中国专利典型案例启示录》(外观设计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与保护》等多篇专著。在本书写作中提供了重要素材并参与相关内容撰写。

高小玉,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审查一处副处长。高小玉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保护、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参与课题曾荣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软课题奖;学术文章有《创新设计与知识产权战略》《软件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等。

桂天晗,社会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入职清华前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纽约总部从事项目评估工作,其间参与了对非洲、东南亚、西亚和东欧20余个国家发展项目的评估工作,并撰写评估报告。

程妙,哲学博士,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创新系统、科技治理、科技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樊烨,经济学博士,MBA,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国际贸易、环境经济、体育经济等,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刘楚,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先后就职于Worldquant、蚂蚁集团、中金公司战略发展部。主要研究领域: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开放式创新、开源技术;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李秋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科技发展与创新、新兴科技治理;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费娇艳,经济学博士,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处长、二级调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服务贸易及其统计,曾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开放导报》《全球化》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谢兰兰,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郭霞,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后,曾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服务经济。

孟丽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网络舆论;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学术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等权威学术期刊。

黄颖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治理与公共服务政策、数字治理与市场监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魏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公共政策、数字治理、全球治理等;曾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是最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内容之一。仅就其中的多个实证案例研究而言,就涉及不同政府部门、企业。没有这些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支持、指导与帮助,本书将无法顺利完成。另外,本书得到了很多学界同仁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审专家赵志耘老师、蒋慧工老师、何光喜老师、汤书昆老师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潘莎莉老师、中国科协的张屹南等都给予了积极支持。最终书稿成型,整个过程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在此无法逐一提及,只能一并致谢。

本书由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承担组织工作,并得到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的资助。

最后,感谢清华大学文科出版基金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和责任编辑周菁老师对于本书稿的辛勤付出。

书中有片面、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江小涓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