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副标题

本书的副标题“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明确指出“领导”这个常常被错误使用的术语。有两种人对“领导”心存误解,我称之为“王子”和“神父”。

王子式领导

有些人宣称“领导不同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的职责是鼓舞人心和引领方向,而管理则是具体执行。他们认为领导在管理之上。每每看到一个公司将其执行主管称为“领导”,我都会望而生畏。

这种观点忽视了一点:在某些方面,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领导。所有员工,从高层的主管到底层的开发者,都可以鼓舞他人并给他人指引方向。这种观点还忽视了一个事实:股东需要执行主管管理其业务。根据定义,领导拥有的权力并不比追随者多。股东为什么要把钱给没有权力的“领导”?这讲不通。

不幸的是,执行主管倾向于将自己称为“领导”,不管是否有人跟随他们。高级经理人把“领导力”作为一种社会神话,在管理阶层中“神话着”他们的地位[Hazy 2007:110]。我将这样的人称为王子(和公主)式领导,因为他们认为地位使其比其他人更有资格领导他人,因为他们注重光环更胜于常识。

神父式领导

其他的人声称“不需要管理。”他们求助于社交网络、维基百科、Linux和其他社会团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为参与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做事。他们认为“自组织”的人不需要管理者管理,只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

不幸的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一点:即这些案例都不涉及商业。如果任何人对组织的资产都没有所有权,也不需要人管理这些资产。但企业确实是拥有资产的。如果一个自组织自发地将他们的生物技术变成饮食服务,股东肯定不会高兴的。这和雇员是否需要管理者没有关系,股东需要管理者来打理业务。自组织缺乏价值。关心组织命运的人要能判断自组织的结果是“好”还是“坏”。

但糟糕的是,有些人认为层次体系“坏”而自组织“好”。我将其称为神父式领导,因为他们宣扬的是信仰好的东西,但缺乏支持这些信仰的科学基础(本书中可以看到)。

实干家领导

现实要求我们要对管理和领导采取实用主义。每一个业务都必须站在所有者的角度进行管理。确实,管理者要有领导能力。但很多领导角色都可以由组织中自组织(不是管理)起来的人来担任。这些非正式领导者应当明白自组织不怎么受所有者意愿的支配。这一切都是在管理者授权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果你像我,既不是一个王子,也不是一个神父,而是普通人一个,我就将你称为实干家领导。你意识到管理层次体系是一个基本的必需品(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大量工作都是在这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化网络中完成的:领导和跟随者。沟通贯穿于整个网络。授权贯穿于整个层次体系。

这本书是为实干家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