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要史著概览
史学范围广大,史籍内容丰富,在本书有限的篇幅中,不可能对史学著作一一介绍。因此,这里仅对《四库全书总目》设立的十五类史籍中最为重要的、记载了大量医学内容的且为本书所引用的著作概要介绍。
一、正史类史著
南朝梁阮孝绪《正史削繁》一书创立了正史之名。《隋书·经籍志》把《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籍列为正史。《明史·艺文志》又把纪传、编年二体并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撰修《四库全书》,确立纪传体史籍为正史,并规定凡不经“宸断”(皇帝批准)的史籍不得列入,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政府增补《新元史》,称二十五史,后又增《清史稿》,合称二十六史。正史类史籍均以君主的传记为纲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进行编写。
《史记》
二十六史之一。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刘彻为止,达三千年左右,其中尤详于战国、秦、汉。题材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沿用。汉元帝、成帝年间,褚少孙曾补撰部分篇章。现存旧注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图1-2)、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汉书》
二十六史之一。亦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本纪传体断代史。始创于班彪,是继《史记》而作的《后传》。班彪去世后,班固继承父亲班彪之志撰成《汉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及成稿,班固去世。八表由其妹班昭完成,《天文志》由其弟子马续完成。全书从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刘邦建立西汉起,到23年(地皇四年)王莽新朝灭亡止,记载了西汉230年的历史。书中体例与《史记》大略相同,只是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代纪传体史书的准绳。现存旧注以唐代颜师古为最。
图1-2 《史记集解》书影
《后汉书》
二十六史之一。南朝宋范晔撰。今本一百二十篇,分一百三十卷。纪传体东汉史。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代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全书从25年(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称帝起,到220年(延康元年)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止,记载了东汉196年的历史。通行的注释,纪传部分由唐代李贤(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注,各志由梁朝刘昭注。清代惠栋撰《后汉书补注》,清末王先谦在此基础上加以增补,写成《后汉书集解》,资料较为完备。
《三国志》
二十六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三志本为独立,后世合为一书。全书从220年(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称帝起,到280年(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吴亡止,记载了魏、蜀、吴三国61年的历史。因原书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其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丰。现代学者卢弼著有《三国志集解》。
《晋书》
二十六史之一。唐房玄龄等撰。一百三十卷。纪传体晋代史。全书从265年(西晋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起,到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晋亡为止,记载了晋代156年的历史。书中增立了“载记”,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等十四国,皆入“载记”。近代藏书家吴士鉴、刘承干合著《晋书斠(音叫)注》,采集众说,对《晋书》进行了辨异、证同、纠谬、补遗的工作,是研究《晋书》的重要著作。
《宋书》
二十六史之一。南朝梁沈约撰。一百卷。纪传体南朝宋史。全书从420年(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起,到479年(宋顺帝刘準昇明三年)止,记载了南朝宋60年的历史。本书选录诏令、奏议、文章甚多,但可惜没有食货、艺文等志,门类不全。原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佚,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补足卷数。
《南齐书》
二十六史之一。南朝梁萧子显撰。六十卷。纪传体南朝齐史。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故改名。今本亡佚序录一卷。全书从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起,到502年(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止,记载了南齐24年的历史。本书有志无表,各志亦不全,食货、刑法、艺文志均缺。
《梁书》
二十六史之一。唐姚思廉撰。五十六卷。纪传体南朝梁史。全书从502年(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起,到557年(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止,记载了梁代56年的历史。本书保存当时的思想、书目、医药等方面的史料,但全书无表无志,与所撰《陈书》相同,且两书都是在其父姚察于隋时撰的旧稿上进行补充整理而成的。
《陈书》
二十六史之一。唐姚思廉撰。三十六卷。纪传体南朝陈史。全书从557年(陈武帝陈霸先永定元年)起,到589年(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止,记载了陈代33年的历史。全书无表无志,与所撰《梁书》相同。
《魏书》
二十六史之一。北齐魏收撰。一百三十卷。纪传体北魏史。全书从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起,到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止,记载了北魏、东魏165年的历史。原书在北宋初已散佚不全,北宋刘恕、范祖禹据李延寿的《北史》等补成今本。
《北齐书》
二十六史之一。唐李百药撰。五十卷。纪传体北齐史,无表志。原名《齐书》,为与萧子显的《南齐书》区别,于宋时加“北”字。全书从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起,到577年(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止,记载了北齐28年的历史。北宋以后,本书大多散佚,后人取李延寿的《北史》等书补足。
《周书》
二十六史之一。唐令狐德棻(音分)等撰。五十卷。纪传体北周史,无表志。全书从557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起,到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大定元年)止,记载了北周25年的历史。原书至北宋初已残缺,今本多取李延寿的《北史》补入。
《隋书》
二十六史之一。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纪传体隋史。本书纪传体部分五十卷,为魏徵、颜师古、孔颖达等撰。十志部分三十卷,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而作,合称《五代史志》,后各史单行,并入《隋书》。隋代部分从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起,到618年(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止,记载了隋朝38年的历史。其中《经籍志》创立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标准。
《南史》
二十六史之一。唐李延寿撰。八十卷。纪传体南朝史,无表志。全书从420年(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起,到589年(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止,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170年的历史。注本有清代李清所注《南北史合注》。
《北史》
二十六史之一。唐李延寿撰。一百卷。纪传体北朝史,无表志。全书从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起,到618年(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止,记载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代六朝233年的历史。注本与《南史》同。
《旧唐书》
二十六史之一。后晋刘昫监修,张昭远、贾纬等撰。二百卷。纪传体唐代史。原名《唐书》,为与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区别,故名。全书从618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起,到907年(唐哀帝李柷天祐四年)止,记载了唐代290年的历史。
《新唐书》
二十六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二百二十五卷。纪传体唐代史。全书起讫年代与《旧唐书》相同,在史料上较《旧唐书》有所补充。《新唐书》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并增撰各表,且专立藩镇传以记述沿革。与《旧唐书》相比而言,《新唐书》保存更多原始资料而更具史料价值。清唐景崇有《唐书注》,惜未完成。
《旧五代史》
二十六史之一。宋薛居正监修,扈蒙、张澹等撰。一百五十卷。纪传体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区别,故名。全书从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起,到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止,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54年的历史。本书自欧阳修《五代史记》刊行后,渐渐废弃,元明以后,传本几至佚失。清乾隆年间,邵晋涵等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文,并补以《册府元龟》等百余种书籍中有关内容,照原篇目编排而成今本。
《五代史记》
二十六史之一。又称《新五代史》《五代新史》。宋欧阳修撰。七十四卷。纪传体五代史。全书起讫年代与《旧五代史》相同。本书有四夷附录,记载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对民族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宋徐无党注本。而清代彭元端、刘凤诰合撰《五代史记补注》,亦收薛居正的《旧五代史》。
《宋史》
二十六史之一。元脱脱、阿鲁图等撰。四百九十六卷。纪传体宋代史。全书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起,到1279年(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止,记载了宋代(包括北宋、南宋)320年的历史。明清以来对《宋史》进行改作或补充者颇多,成书的有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等。
《辽史》
二十六史之一。元脱脱等撰。一百一十六卷。纪传体辽代史。全书记载了辽代从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起到112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历史。清厉鹗著《辽史拾遗》,杨复吉著《辽史拾遗补》,对此书有所增补。
《金史》
二十六史之一。元脱脱等撰。一百三十五卷。纪传体金代史。全书从1115年(金太祖完颜旻收国元年)起,到1234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止,记载了金代120年的历史。清施国祁著有《金史详校》。
《元史》
二十六史之一。明宋濂、王袆等撰。二百一十卷。纪传体元代史。全书从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起,到1368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止,记载了元代90年的历史。
《新元史》
二十六史之一。近代人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纪传体元代史。与《元史》的不同之处是,全书是从1206年(即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开始的。作者以《元史》为底本,利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清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元赵世延、虞集等撰的《元经世大典》残本,元代官修的《元典章》等,对《元史》多作补正。
《明史》
二十六史之一。清张延玉等撰。三百三十二卷。纪传体明代史。全书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起,到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止,记载了明代277年的历史。
《清史稿》
二十六史之一。近代人赵尔巽主编。缪荃孙、夏孙桐、柯劭忞、张尔田等撰。五百三十六卷。纪传体清代史。全书从1644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起,到1911年(清溥仪宣统三年)止,记载了清代268年的历史。本书有“关外本”“关内本”的区别,两本之间文字颇多异同。
二、编年类史著
编年体是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书写史书的体裁。从早期的《竹书纪年》《春秋》《左传》,到后来的《汉纪》《后汉纪》、历朝《起居注》《实录》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国榷》《明纪》《明通鉴》《明元清系通纪》等均用这种体裁。编年类史著是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所以,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且避免叙事的重复啰唆。但是,也存在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连贯、难以记载年月不明的历史事件等缺点。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从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起,到959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为止,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本书取材除正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而略于经济、文化。本书名为“资治”,其目的在于供统治者从历代治乱中取得鉴戒。旧注有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撰《资治通鉴补正》,为《资治通鉴》作了一些拾遗补阙、刊正错误的工作。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撰。二百二十卷。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上与《资治通鉴》相接连。本书取材较为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进行编辑,将辽、金两代大事与宋代史并重,其中以北宋部分编辑为上,而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三、政书类史著
政书主要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政书基本上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通论古今,即所谓的“十通”。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为“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六书,称为“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称为“十通”。另一类是按断代来编写的,如《春秋会要》《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元典章》《明会要》《明会典》《清会典》等。按断代编写的政书内容主要取材于正史和“十通”,其中记载的医学史料与“十通”基本相同,不过《明会典》和《清会典》在医政制度、医学机构及官员的设置、医官的俸禄等方面记载得比较具体和详细,因此这部分主要介绍“十通”、《明会典》和《清会典》。
《通典》
唐杜佑撰。二百卷。全书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从传说中的唐虞时期到唐肃宗、代宗时期。书中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个门类,每门又细分若干子目,每事以类相从,极具条理。其中尤以唐代叙述为详。
《续通典》
《通典》的续编。清乾隆时期组织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而成。一百五十卷。体例与《通典》相同,只是将兵刑分为“刑典”“兵典”两门,共九个门类。全书记载了从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6年)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将近一千年的典章制度。其中明代的史料最多。
《清通典》
《续通典》的续编。清乾隆时期组织官修而成。一百卷。体例、门类与《续通典》相同,但各门类中的子目根据清代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全书记载了从清代初期至乾隆时期的典章制度。
《通志》
南宋郑樵撰。二百卷。全书是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具体分本纪、年谱、二十略、世家、列传、载记。其中,本纪和列传的记录从三皇五帝开始,至隋代结束,依各史抄录而成的。略是本书的精华,共分二十类,即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
《续通志》
《通志》的续编。清乾隆时期组织官修,经纪昀等校订而成。六百四十卷。体例与《通志》基本上相同,分为本纪、列传、二十略,但是缺少世家、年谱。本纪和列传的记录是从唐代初年到元代末年,二十略则上起自五代时期,下止于明朝灭亡。
《清通志》
《续通志》的续编。清乾隆时期组织官修而成。一百二十六卷。体例与《通志》《续通志》不同,全书仅存二十略,无本纪、列传、世家、年谱。记载的内容除氏族、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石、草木昆虫等七类外,大体与《清通典》相同。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关于本书的命名,作者在《自序》中称:“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全书记载从上古到南宋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时的典章制度沿革。门类详细,分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糸、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门。全书除沿袭《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论及其他文献等,体例严谨,资料翔实,其中数宋代制度最为详细。
《续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的续编。本书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明王圻撰,二百五十四卷。全书记载的年代与《文献通考》相衔接,上起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年间,下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止。本书分为三十门类,较《文献通考》多出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六门。记载虽稍嫌杂乱,但收集史料甚多,明代部分尤称丰富。第二个版本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组织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而成的,为后世通行的版本。二百五十卷。本书根据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改编,体例与《文献通考》基本相同,仅从郊社、宗庙两门中又分出群社、群庙,共分为二十六个门类。全书记载了从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年间至明朝末年四百多年的政治、经济制度沿革,引用了各代旧史以及文集、史评、语录、说部等,并加以考证,对《文献通考》所未详的亦有所增补、订正。
《清朝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的续编。清代乾隆时期组织官修而成。三百卷。体例与后世通行的《续文献通考》相同,亦分为二十六个门类。全书记载自清代开国至乾隆年间的政治和典章制度,集录了这一段时间的各类文献,是研究前清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清朝续文献通考》
《清朝文献通考》的续编。刘锦藻撰。四百卷。本书完成于1921年,是“十通”中成书最晚的、部帙最为浩繁的一部著作。体例除《清朝文献通考》中原有的二十六门外,还增加了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门,共计三十个门类。各门子目也多有所更定,如《征榷考》增加厘金、洋药,《学校考》增加书院、图书、医学堂等,共计一百三十六个子目。全书记载的年代与《清朝文献通考》相接连,上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下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
《明会典》
又称《大明会典》。明代弘治时期组织官修,嘉靖时期进行续修,至万历时期重修而成。重修本共计二百二十八卷,题为申时行等撰。本书体例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为纲,分别叙述各行政机构的执掌、事例等,并附有插图。本书内容较《明史》各志更为详备,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
《清会典》
又称《大清五朝会典》《大清会典》。清代康熙时期组织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编撰。光绪重修本共计会典一百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图二百七十卷。全书体例与《明会典》大致相同,只是将事例另为一编,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