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加强本草经典的传承与学习的提议下,《本草典籍选读》(第一版)编委会以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为目的,在识药、辨药、制药、用药、创药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经过二十余年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整理本草典籍精要,创编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本草典籍选读》。经过五年的实践,又被遴选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此次编写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提出的“教材一定要保持中医药特色,体现‘三基五性’原则”,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突出中医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注重中医药人文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体现中医药学科的自身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
本草典籍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医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丰富经验、知识、技术、理论等内容,是中医学术传承、创新发展的源泉。本教材首先介绍了历代本草发展的脉络,以了解本草发展的源与流。在本草选读方面,首列《神农本草经》。该书是中医药源头之作,源远流长,语言简约,蕴意深刻,通过选读重点原文引导学生感悟经典的博大精深。综合性本草是本草之树的树干与枝叶,体现本草之树根深叶茂,本教材选读的综合性本草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各家药论犹如本草之树的花与实,点缀其中,本教材按朝代顺序介绍不同类型的本草典籍,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药论内涵。民族药、民间药也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兼顾此类本草,简要介绍以增进了解。本草应用最终服务于临床,最后一章选择了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典籍,引导学生从中医临床应用的角度串联药与方,培养中医思维。本教材系统梳理了本草发展的主轴脉络,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历代综合性本草著作,上迄《神农本草经》下至《中华本草》,紧密结合药论,且兼顾民族和民间等传统典籍。旨在以本草典籍为主体,并与医学典籍相互联系,做到医药结合,融为一体来理解本草。
为培养学生读懂本草典籍的能力,本教材采用选录原文的方式,通过注释和按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本草典籍。为保持本草典籍原貌,在收选本草典籍原文时据底本收录,保持原书原貌。注释部分侧重对原文中的一些术语、人名、古地名、典故、疑难字词等做简要解释;按语则是分析原文,剖析体例,以引导学生了解本草典籍的特点,熟悉本草典籍的体例,掌握阅读的方法,领悟本草典籍的精髓,感知本草典籍的魅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草经典的兴趣,逐渐建立中医思维,为有效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学术精华奠定基础。学习本草原著会面临句读、繁(正)体字识认等多种障碍,本教材对原文增加了标点,采用繁(正)体字,以让学生接触传统的本草典籍文献,并将各章出现的常见繁(正)体字与简体字对照表附后,方便查找。
本教材含配套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旨在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
本次教材编写在第一版基础上,还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具体分工如下:绪论由秦华珍编写,第一章由张丰聪编写,第二章由曹宜、彭代银、庆兆编写,第三章由秦华珍编写,第四章由刘立萍编写,第五章由蔡莹、陈仁寿编写,以上六部分由第一主编彭代银统筹指导;第六章由郝志友编写,第七章由廖广辉编写,第八章由刘仁慧编写,第九章由马红梅、彭华胜编写,第十章由林志健编写,后五部分由第二主编陈仁寿负责统筹指导。编写说明由田旭升编写,附录由谢伟编写。最后在主审王德群提出审稿建议后,由两位主编统稿予以完善。
在编写过程中,根据专家、学者对首版教材提出的综合评价,增加了古今临床常用药物,适当增加药论内容,在此对提出修正意见的专家学者谨表谢忱。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指导与支持。
本教材编写或有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完善。
《本草典籍选读》编委会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