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近代(1911~1949年)
近代,由于西学东渐,政府采取“崇西限中”政策,中医学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存废论”此起彼伏,推拿被视为“雕虫小技”“医家小道”。推拿只能散在民间发展,由于区域性的疾病特点和民间需求,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推拿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推拿流派主要有一指禅推拿流派、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点穴推拿流派、正骨推拿流派、脏腑推拿流派、脊柱推拿流派及儿科推拿流派等。
近代出版了不少的小儿和成人推拿著作,如1916年钱祖荫编撰的《小儿推拿补正》一书对推、拿、掐、运、揉、拈、搓、摩、按、摇、分、合等12种小儿推拿基本手法的定义、操作方法和机制做了简明扼要的解释,鲜见于既往诸多推拿专著。1930年江苏无锡马玉书编撰的《推拿捷径》,采用歌赋体裁写成“推拿代药骈言”“推拿次序歌”等,使推拿疗法易学、易记、易懂,从而更易于推广应用。1934年赵熙在《按摩十法》中对摸、推、剁、敲、拿、广、抖、伸、活、意等10种手法的定义、操作、补泻等做了全面论述,总结出“血病宜多摸,气滞宜多剁,筋缩不舒宜多伸,行动不利宜多活,骨节屈伸不利宜多抖,癥瘕积聚诸病宜多推,油膜障碍宜多拿,气道不顺宜多敲,闭结胀满宜多广,神志误用宜多意”的诊疗经验。彭慎编撰的《保赤推拿秘术》,又名《窍穴图说推拿指南》,除介绍推、揉、搓、摇、刮、运、掐、拿、分、和等10种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并将其编成歌诀外,还介绍了154种单式手法和33种复式手法,并分别称之为实用手术和大手术。
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国外的一些推拿手法和理论的中译本或编译本的传入,丰富了中医推拿,充实了操作内容,对中西医手法的交流有着积极意义。如由丁福保编译、日本河合杏平原著的《西洋按摩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按摩术,详细论述了轻擦法、重擦法、揉捏法、叩打法、关节运动法、分步手法、全身各部的推拿手法及操作程序等。杨华亭所著的《华氏按摩术》,将近代东西洋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推拿融会贯通,其中有一套全身各部推拿操作法,包括推捏头部、颈项等,既可分部治疗,又可用于全身保健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