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问题
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收入水平要提高,它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水平必须不断提升。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主要有两个方式:一是现有产业的技术必须越来越好,每个劳动者能够生产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产品;二是必须有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可以把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不管是现有的产业技术越来越好,还是附加价值越来越高的产业不断涌现,这本身都是创新。我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时,把创新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了。
对于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国内外学界应该达成了共识。但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知道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绩效仍普遍不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两百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到现在只有两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行列迈入高收入行列,一个是中国台湾,另一个是韩国。到2025年左右中国大陆很可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低收入行列迈入高收入行列的第三个经济体。1960年,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但到2008年,我到世界银行当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只有13个从中等收入行列迈入高收入行列。其中有8个或者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或者是石油生产地(以色列、毛里求斯、赤道几内亚、波多黎各),剩下的5个经济体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从这些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即使知道创新是它们经济发展的关键,也身陷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创新,这同样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发达国家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可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对知识产权保护却不太上心,为什么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会不一样? 这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我想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这两个现象,并且说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创新需与产业和技术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才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很重要。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方式必须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和技术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前面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功实现跨越的发展中经济体非常少,但是仍有13个发展中经济体实现了每年以7%或更高速度、持续25年或更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过去一百多年以来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3%—3.5%,如果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能够以7%或更高速度,也就是发达国家的两倍甚至三倍来发展,而且持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那么这个经济体就能够极大地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些经济体的成功有何秘诀? 为此,2008年世界银行成立了增长与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由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领衔、二十多位在发展中经济体政府中工作并且受过良好经济学训练的学者参与共同研究。他们发现这13个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有5个特征:第一,它们都是开放经济;第二,它们都实现了宏观稳定;第三,它们都有高储蓄、高投资;第四,它们都是市场经济或正转向市场经济;第五,它们都有积极有为的政府。相关报告发表以后,委员会主席斯宾塞教授经常应邀到发展中国家演讲,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就向他请教经济发展成功的秘诀。斯宾塞教授的回答则是:这5个特征是成功的药材(ingredient),但不是成功的药方(recipe)。我们中国人知道,单单有药材没有药方还是治不了病的。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实这5个特征暗含了一副药方,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地区、经济体必须按其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
首先,在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时候,发展的产业应该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采用的技术应该是多用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技术。相反,如果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资本变得相对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短缺了,此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用的技术就必须是用机器来替代人了。这样的产业和技术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经济体发展违反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就只能在政府层面给予本国企业保护补贴,不让外国产品进来竞争,如此这个产业才能生存下去。与此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本也发展不起来,可以出口的东西就少了。所以,根据比较优势发展的经济体,一定是出口多,进口也多;违反比较优势发展的经济体则进口少,出口也少。
其次,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产业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则该经济体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就最低,也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自发的经济危机就会少,这个经济体自然会比较稳定。反之,如果违反比较优势而发展,则该经济体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就会较高,不具有竞争力,整个经济当然就不太稳定。
最后,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各个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创造的利润增加,储蓄也就随之增加。而且,按照比较优势来投资产业、采用技术,资本回报率就会最高,自然也就会有高储蓄和高投资。
所以,开放、稳定以及高储蓄、高投资其实是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的结果。
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是经济学家的语言,企业家关心的是利润,怎么会愿意遵循一个地方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呢?这必须有一个制度安排。在这个制度安排中,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反映这个经济体的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在资本相对短缺的时候,资本相对昂贵,劳动力相对便宜,企业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会进入能够多用便宜劳动力、少用昂贵资本的产业,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采用的技术也会多用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昂贵的资本,即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相反,一旦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在这种状况下,资本是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是相对昂贵的,企业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会进入能够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的产业,即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多用以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
怎样才能形成这样的价格体系? 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只有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实现,那就是竞争的市场,其中各种要素的价格能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竞争的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制度前提,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按照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能够使得生产要素成本达到最低水平,但是产品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则还需要有低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高低则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否有合适的金融安排来支持企业的投资,是否有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和执行企业间的合同等,这些影响交易费用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只能靠政府来提供。同时,随着资本的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必须要有先行的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采用新的技术,也就是进行创新,为此先行者要比后来者冒更大的风险且付出更高的成本,但无论其成功与否都会给后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政府需要给先行的企业提供一定的激励。
一个经济体的创新,包括新技术和新产业,对经济发展很重要,创新必须结合比较优势,并在有为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才能在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过去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快速追赶发达国家,不顾要素禀赋结构的实际情况,拔苗助长去发展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说在资本很短缺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大规模的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些产业看起来很先进,技术也很好,但实际的结果是发展起来的产业没有竞争力,要依靠保护补贴才能生存。
三、经济发展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
知道了第一个道理以后,很容易就能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态度不太一样。发达国家收入水平高代表其所拥有的产业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处于世界前沿,如果要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发明的投入很大,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但当这些新的技术和产业发明出来后,别人学习的成本却非常低。因此,必须对处于世界技术和产业前沿企业的创新活动,在成功以后给予专利保护,以作为激励,不然企业不愿意做技术创新、不愿意做产业升级。没有技术创新,没有产业升级,经济就不能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发展好,必须按照它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早期的比较优势通常都是在劳动力用得比较多、资本用得比较少的产业和技术,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跟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代表产业、技术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在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时有很多台阶可以一步一步地爬,因为比较优势的提升是靠资本的积累逐步形成的。专利保护期最多也不过是20年,但很多发展中国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跟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不止20年,既然已经没有专利权了,把这些技术引进来用,是不需要成本的,而且,外国拥有这些技术的国家也不会要求使用这些技术的国家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一个国家只有产业和技术在世界最前沿的时候,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依靠自己,发展中国家既然和发达国家在产业和技术上有很大的差距,可以以引进技术作为创新的来源,而无须自己再进行一次“原始创新”。此外,前沿技术和产业所需要的资本密集度超过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也不应该在要素禀赋结构未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贸然去和发达国家在前沿的技术创新上竞争。因此,发展中国家既然没有自己从事原始创新的需求,也就不会有以知识产权保护来鼓励自己进行原始创新的需求。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外需求压力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自然就不会上心。
四、中国已经到了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阶段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年均9.4%的增长奇迹,其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到了若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原因是什么?
2018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9608美元,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很可能会超过12700美元,这是个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了。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像中国这种发展程度的国家的产业可以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我们有的,但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像德国、瑞士、日本也有的,我们还在追赶的产业,即追赶型产业。第二类是已经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产业,即领先型产业。像家电产业的美的、格力、海尔,以及移动通信终端的华为、小米,它们的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第三类是转进型产业,这类产业过去有比较优势,如劳动力很密集,但现在工资水平提高了,比较优势就丧失了。第四类是换道超车型产业,这类产业技术研发的周期特别短,通常12个月,顶多18个月,研发中最主要的投入是人力资本。由于我们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也有最完备的产业,在这种换道超车型产业上我国有比较优势,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同发达国家竞争。第五类是战略型产业,其产品的研发周期特别长,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也需要有巨大的金融资本的支持,在发展这类产业方面我国尚不具备相应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这类产业关乎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即便没有比较优势,我们也必须自己发展。
这五类产业的创新方式各不相同,第二类领先型、第四类换道超车型和第五类战略型的产业,其技术和产品都有赖于我们自己研发,因此,同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必须对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第三类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其中有些企业可以升级到微笑曲线两端附加价值高的品牌、新产品设计,这些也需要知识产权保护。至于第一类追赶型产业,一方面,虽然还能以引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但是我们现在要追赶的产业绝大多数仍是发达国家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多数技术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不支付专利费就不能引进;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也可以招商引资让拥有这些技术的企业到中国来生产,但是必须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才能吸引它们来投资。在这方面,江苏太仓就做得不错,其设立的一个中德工业园,吸引了两三百家德国企业在园里设厂,原因正是在于有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不管是需要自主创新的产业,还是可以引进技术作为创新来源的产业,中国都已经到了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创新必须与一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才能够成功。中国已经有不少产业处于世界技术前沿,即使有些产业不在世界技术前沿,也同样需要有知识产权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种发展阶段的变化也意味着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水平,甚至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而这些领先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则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这类产业的升级就显得尤为关键。此外,对于那些现阶段仍处于以技术模仿为主的追赶型产业,或者具有“换道超车”潜力的产业,抑或是失去比较优势需要把产业转移出去的转进型产业,甚至是涉及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的战略型产业,皆需要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知识产权对这些不同类型产业的不同作用。因此,如何从国家的层面和产业的层面制定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合理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由唐恒、王勇和赵秋运三位作者所著的《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理论与案例》即此方面的探索,诚挚推荐。
林毅夫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