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图书馆
提前半天到校林曦便一心扎进了图书馆。
这是市里的公共图书馆。周末人还挺多的。墙上到处贴满了读书标语。
书是人类的灵魂。宁静致远。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读不同的书,林曦喜欢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历史的时候。她善用位置记忆法。大纲,浏览,细读,加闭眼复述。
她的脑海里,有中外历史的整体大纲。这个大纲是脑海中虚拟的书架。想象脑海中有一排书架,书架上有两排历史。按年代分格。书架像九宫格一样,排列在她眼前。
书架一排一排,中国历史。依次是《春秋》《史记》…《唐史》《宋史》《元史》《明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除此之外,还按顺序,有些野史。各大名家汇本注释。
自己现在看的书是关于哪一方面的内容,就用意识把这本书放进哪一格中。
然后再提取整格相关主题的书籍,大致回忆相关年代的知识,把能想到的,跟它有关的关键词都摆在脑海中。提取成功后,会对该段历史有个宏观的认识,接下来,就是阅读新内容的环节。
这种记忆方法,也可以说是定位记忆法。一取一放的过程,可以让她对历史精准定位,而且不会出错。
快速浏览,记住页面信息大概的位置,然后用眼拍照,像图片一样扫下来,接着闭眼复述图片,让知识复位。不熟练的时候,要多拍几次,才能完全记住。可是熟能生巧,慢慢练习,速度就能加快。
分段细读,边读边记段落大意,数段落的句子,顺便圈记每一句的关键词,链接词。用横线画段中心句、过渡句。每完成一段的学习,就闭眼把刚刚段落背诵一遍。最后整篇背诵。
虽然描述起来看起来很复杂,可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都是按秒计算,速度很快。
学习地理的时候她就在脑海构建模型。设想她的头是一个地球仪。
纬线是鼻尖耳尖连一圈;经线是颅顶、鼻梁、额心、人中连线。
方向是前面是东,后面是西,上面是北,下面是南。
东经0℃就是颅顶、鼻梁、额心、人中线,后面半圈是西经0℃,顺时针来算,颅顶至右耳的经线,就是东经90℃。颅顶至左耳是西京90℃。
依次类推,在脑上划分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标记好七大洋四大洲。
初次建地球模型,只能大概记位置和方向。之后需要不断补充细节。同时如果能配上自动缩放定位的卫星。
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脑球仪。学习到哪一个国家地区的知识时,立刻可以通过经纬线,精准定位到详细地点。然后能提前大致搜索相关的地理知识,如气候,地貌,光照时长,强度。
从宏观大范围到微观世界,在不断丰富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了缩放速度,更能提高记忆的准确率。基本学过一次,就很难错,除非是学习的知识就有错误的。
综合灵活地地球模型之后,就可以以此类推,发散去思考,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关于其他星球的知识。
哥哥,像太阳一样温暖。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热量。所以他的脑袋是一个太阳。
太阳(英文名:Sun),代表光明。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恒星,地球从太阳那里得到光亮和热度,使世间万物不再处于冷却状态和无边黑暗。
哥哥向光一样,在她的生命中不断地发光发热。他一直跟随他的脚步,去有他的学校学习,就算离家再远,也不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反而依旧像家一样,温暖和熟悉。
记忆太阳时,需要从它的图像,演化,质量体积,活动,位置,距离等方面,学习它的有关知识。
月凉如水,皎洁明朗,恰好与肖洋五异。
所以,如果一个个天体,变成了热血的生命,再去认识它的一切,就不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文知识,而且休戚相关的命运。
科学是很现实的,而现实往往无法接受。所以有时候会求助于神话。
太阳有太阳神炎帝的神话,太阳母神羲和的传说,又有太阳公、太阳菩萨、太阳神、道教大明之神。
月亮有嫦娥奔月,广寒宫仙……
林曦看起故事来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但求快。看时故事是活的。通过关键词往往能自己脑补画面,脑补出故事,有画面,有情节。很是能体会其中乐趣。有时如果故事情节跟自己预设不符,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甚至开始忽略作者的描述,自己更改一下情节,改到和作者同步的时候,又可以开始愉悦地欣赏下去。
遇到动心的情节,出乎意料的情节,有时候又回反复横跳,来回欣赏。很久以后就算遗忘了故事讲了什么,想到有这个情节,又会重温经典。遇到触碰心灵的话,还会记下来,每每读起来的时候,又会身心愉悦,重回到剧情当中,妙不可言,于此间,久久不能自拔。
除喜欢摘录以外,还喜欢自己动手写。把自己的思考都记下来。
周一:知识本就自成一体。他们是人类对现实物质的各种认知和思考。原本就没有分科一说,只是研究的方向不一样。
周二:最早的时候,人类文明很浅,文字发明以前,只有少许刻画,可是文字发明之后,随着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加深,经验的累积,古人类的思考,文明就变成了百科全书。人们开始给知识细化分类。
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知识间依然有他们内在的联系。
……
林曦觉得,她喜欢写作的意义,就是百年之后生命逝去。人们在阅读她的作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文字,和后来人交流。她的想法也能在未来的人同好身上,见证未来,那是何其有幸。
她能体会古代英雄豪杰,文人雅士那种千古留名,万古流芳的渴望。或许她没有那么远大高尚的想法,她只是觉得,人活一世,在离开的时候,总要留下些什么,才能不枉此生啊。总要有点什么证明自己来过。在历史的星河中,人类实在太渺小了。要多大的成就才能有一星光亮存世呢。
画家懂得观察生活;科学家会发现;生物学家会探索;政治家有远见;军事家有谋略。文学家呢,文学家得懂人情懂事故。
林曦对待图书馆,是心存敬畏的。
书籍就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我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