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平王东迁
时间:东周元年(前770)
人物:周平王、卫武公、秦襄公
尽管周王室有了新王,但政治格局已经发生巨变。犬戎尝到了甜头,不断调集兵力蚕食周朝疆土。很快,周王室近一半地盘被犬戎占领,并逐渐逼近镐京。烽火连绵不绝,周平王与大臣们忙于应付,不得安宁。他看到都城已成断壁残垣,又无力抵抗外敌,迁都的想法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现如今犬戎已经逼近镐京,发展下去恐怕为祸不远,本王想迁都于洛邑,大家看怎么样?”
大臣们都明白周平王的意思,七嘴八舌,纷纷发表意见,表示迁都乃是大家的共同意愿。还有人解释说,当年先祖既然定都镐京,还要建造洛邑,而且建设规模与镐京一样,就是为了方便天下诸侯朝贡。
只有卫武公表达了不同意见:“老臣已经九十多岁了,蒙君王不弃,担任六卿的职务。若是知而不言,那就是不忠;若是说出话来与大家意见相左,那就是不和于友。现在我只能得罪众位同僚了,因为我不能够见罪于君王。我们的都城镐京,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天险可依,右边有陇国、蜀国可作为缓冲地带,从地理上说,这叫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再也没有比这个地方更好的了。洛邑虽然居天下之中,但地势平缓,无险可据,可谓四战之地。所以先王虽然同时建设了两座都城,却镇守镐京,就是要占据能掌控天下的地理优势,而东都洛邑只是偶尔出巡游猎用的。如果放弃镐京而迁都于洛邑,隐忍避仇,放弃战略高地来获得喘息,怕是我退一尺、敌进一尺,会遭受敌人进一步侵扰,可能从此以后王室就要慢慢衰落了。”
但是,周平王实在不愿再过那种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日子了,那些身处高位的大臣也都一心想着跟去东都过太平日子。最终,君臣一致同意迁都。
秦伯嬴开听说周平王要向东迁都,再次领兵前来护驾,让周平王十分感动,不仅给他封地,还升他为公,史称秦襄公。周平王对秦襄公说:“现在岐、丰这些地方,有一多半被犬戎侵占了。爱卿若是能驱逐犬戎,这些地方全都赐予爱卿,也算是数次勤王的酬劳。爱卿可以永守西疆,岂不美哉!”
周朝起家的地方、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变成了秦国的基本盘,而且还是唾手可得,秦襄公嬴开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随即整顿兵马,制订了消灭犬戎的战略规划。不到三年,就杀得犬戎七零八落。戎主只好逃往更远的西边。就这样,岐、丰这一片纵横千里的广大土地,都成为秦国的领土。由此,秦国成为真正的大国。一次感情用事的仓促赏赐,歪打正着奠定了秦国发展壮大乃至日后成为大秦帝国的法理和物质基础,历史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改变了方向。
周平王元年(前770),周朝终于逃离了是非之地,东迁到洛邑。看到这里商业发达、宫阙壮丽,与原来的都城镐京没什么差异,大小诸侯纷纷上表祝贺,还送来各种精美的贡品,周平王别提有多开心了。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本章小结
王朝的衰退并非突然间出现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再叠加对外战争失败、自废武功、选错接班人等,就会出现巨大的危险。而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直接影响,通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何去何从,主要看领导集团的应对方略。周幽王精神错乱固然加速了西周的灭亡,但周平王的东迁也意味着周王朝领导集团放弃战略高地。这种自我放逐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