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 求学路难
1929年4月8日,辽宁省瓦房店许屯镇东老爷庙村,随着一声接一声有力的婴儿啼哭,孙家又添一丁,他便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的孙家栋,他在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之后排行第六。
童年的孙家栋上的是旧制学校,老师曾因他是个左撇子,想把他劝退;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右手练得比左手还灵活,他读书过目不忘,天资聪颖。
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录取。该校是一所四年制的专科学校,设有电器系、土木系和机械系3个专业。那时,孙家栋一门心思要学好本事,将来为国家建高楼、筑水坝、修大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日后会走上与航天打交道的“通天之路”。
此时,全国的抗日烽火风起云涌,在日本奴役殖民下的哈尔滨人民更是对日本侵略者满腔仇恨。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由日本人开办,日本教师在授课中的侵略者本性及奴化中华的意识引起学生的强烈愤恨,孙家栋因流露出的不满情绪吃过日本人的不少苦头。
日本侵华战争迫使学校停课,孙家栋无书可读,没有毕业便回到辽宁沈阳。
辽沈战役后,东北解放,孙家栋也于1948年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校完全是苏式管理,老师用俄语授课,要想听得懂、学得通将来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精通俄语是必由之路,预科班的课程就是学习俄语。这条路对孙家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俄语繁杂的语法、多样的变格、饶舌的发音,令初学者目眩。对学习渴望已久的孙家栋在很短时间内就理出了头绪,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活生生的工具,语感很重要;语言同时又是表达事物和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他立志把俄语学通,并学扎实其他的专业课。
孙家栋入学不久,就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