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书归纳整理了关于抗日战争30个重大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叙述与研究,因此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之为《抗战三十讲》。这30个问题可大体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大类:关于抗战基本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问题;抗日战争的性质与研究角度问题;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限与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这些都是学习、了解与研究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必然触及和必须了解的基本问题。我们说,历史并不是无序事件的组合,而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不能用片面的、割裂的态度对待历史中的某些细节,而要把这些细节放入整个历史的宏观发展当中去考察。要在历史活动的总和与全貌中找到历史的主要方面,并以此来区分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偶尔和必然、局部和全局。因此,了解和掌握了关于抗战的主干问题、基本问题,就可以站在抗战史的制高点上看问题了,就可以对抗战史的若干问题站得高、望得远、识得透了。
第二大类:关于围绕国共抗战的争议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到底谁是抗战的领导者;到底谁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如何正确评价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怎样看待抗战的主战场;到底是谁“游而不击”,是谁“消极抗战”;如何正确评价抗战历史人物。这类问题是社会热点与疑点问题,是目前人们最容易产生思想认识迷雾的问题,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重灾区。不回答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人们在抗战史认识上的是非问题,不利于走出误区。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疑难问题,人们就会从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武断的怀疑回归到理性的赞成、信服和由衷的热爱。例如:书中引用徐焰、刘统、贺正诚等抗战史研究专家发表的热点文章,使读者深层次理解“熬出来”的抗战的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如何撑起抗战的“半壁江山”;抗战的使命不只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且要打出一个新中国。读了书中的有关专题,就会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谋略上的超人智慧、实践上的坚韧不拔有新的深层次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人们对历史知识缺乏完整、系统、深刻的了解,有盲点与盲区而偏听偏信而人云亦云。读了这本书的此类话题,相信一些人可以很好地解决对抗战史认识的盲点与盲区,透过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历史的真相。实际上,在此类话题中,也充分肯定了国民党的抗日领导地位,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肯定了国民党始终坚持抗战和国民党抗战将领的历史功绩,在诸多问题上为国民党“翻案”,体现了当今史学工作者所持的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第三大类:关于围绕抗战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探究与解谜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到底谁是“不抵抗主义”的始作俑者;抗战时期的中日秘密交涉是否等同于投降;皖南事变留下了哪些历史谜团;如何辩证看待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苏联出兵参加对日作战是抗日还是“投机”;谁决定了日本的投降;日本是否真的是无条件投降的;中国政府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真实原因和内幕;抗战的统计数字问题;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定在9月3日。书中对此类问题充分借鉴学术界现有的史料与研究成果,作了寻根究底、大胆质疑、辩证分析,读后可以使人们获知这类问题的历史真相,茅塞顿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第四大类:关于揭露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反映日本侵略图谋的《田中奏折》真伪之争;七七事变到底是不是“偶发事件”;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的谬论;如何看待所谓“东京审判史观”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非法论”;如何认清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右倾化图谋。这类问题涉及日本对战争的认知、反省,对中国人民及亚洲国家的感情伤害,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与正义,保障人类永久和平,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不使战争悲剧重演。为此,书中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其否认战争、美化侵略、为侵略罪行翻案的反动错误观点做了深刻的揭露与剖析,从而可以使读者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本质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意义有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书中又立意于防止偏狭的民族主义情绪,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对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本战争赔款要求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作了客观公正的介绍,对于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共同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很有意义。
另外,书中还对抗日战争的话语系统问题、加强中国抗战史的国际话语权问题、抗战史著作的科学性问题、抗战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问题、抗战纪念场馆与设施的建设问题、“抗战神剧”的历史乱象问题都有所介绍与探究,对于促进抗战史研究与宣传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提出了很好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