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 交叉口元胞自动机模型
(1)信号控制交叉口
2010年,Ding等人[42]用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了信号灯控制下的单个T形交叉口的交通流。当每条路都是双道时,在T形交叉口只存在三个冲突点,引入三相信号灯和两种信号灯控制策略:固定的相顺序和自适应的相顺序,来控制交叉口的交通。模拟结果表明自适应的相顺序信号灯控制策略优于固定的相顺序信号灯控制策略。
(2)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2002年,Ruskin等人[43]引入可接受车头距的概念对无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进行了研究。交叉口由一条双向两车道的主路和辅路组成,交叉口处采用两路停车控制策略(Two-way stop control),即主路上的车辆具有进入交叉口的优先权,而辅路上的车辆只有在具有安全距离的条件下才可以进入交叉口。由于车辆靠左行驶,因此,对于主路上直行和左转的车辆,只要交叉口是空的就可以直接进入交叉口。但是对于主路上右转的车辆,以及辅路上的车辆,都需要根据其他路段上的状况判断是否进入交叉口。
2003年,Wang等人[44]将无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推广到了一条双向四车道的主路和一条双向两车道的辅路相交的情形。
2004年,Fouladvand等人[45]利用CA模型对车流在环岛处的运行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分别研究了只有直行车、允许车辆右转和允许所有转向三种情形下的延迟时间随流量和车辆转向概率的变化。
2005年,Wu等人[46]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了无控制T形交叉口的交通流特征,分析了不同车道之间车辆的相互作用和不同车道交通流状态对T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道路交通状态的相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应用于实际交通的分析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