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府索隐:中国古代文学新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那么,王维是何时进士及第的呢?

《新唐书·文艺中·王维传》云:“开元初,擢进士。”玄宗开元共二十九年,但开元九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开元初”的。如果我们顺着《新唐书》的“开元初,擢进士”这条线索找下去,那么,薛用弱《集异记》中的一则故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集异记》卷二《王维》载: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

岐王名范,玄宗弟,睿宗景云元年(710)六月进封岐王,开元十四年(726)薨。公主者何人?以前人们皆认定王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故对贵主是何人一直未能考出,现在已知王维并非开元九年而是开元初进士及第,则贵主之名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既然公主谓岐王曰:“何预儿事。”称岐王为“儿”,则主当为岐王之姑了。在唐代为岐王李范之姑、又能势强“不可力争”的“贵主”,唯太平公主一人。太平公主称侄为儿,《资治通鉴》卷二○九亦有记载:“时少帝犹在御座,太平公主进曰:‘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遂提下之。”少帝为中宗之子李重茂,亦为太平公主之侄,故太平公主称之为“儿”。太平公主势力之强,史书皆有记载,如《资治通鉴》卷二○九:“公主所欲,上(睿宗)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卷二一○又云:“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则小小一个京兆府解头让谁当,就更不在话下了。

太平公主密谋废玄宗而被赐死,事在开元元年(713)七月,则“郁轮袍”故事当发生在此前。《集异记》云:“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维遂作解头。”王维集中就有《赋得清如玉壶冰》一诗,题下有原注:“京兆府试,时年十九。”56“时年十九”与《集异记》“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之语合。府试取解,一般在每年秋天进行,“槐花黄,举子忙”,即指此。京兆府试最迟也不会超过九月,则太平公主荐王维“遂作解头”就不会发生在开元元年秋,时太平公主已死。王维作解头,必在前一年即玄宗即位的先天元年(712)秋,第二年即开元元年春,遂“一举登第”。《新唐书》说他“开元初,擢进士”,当是指开元元年了。《旧唐书》说他“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九”与“元”形相似,“九年”当为“元年”之讹。“九年”与“元年”极易相混,可举数例。《古今诗话·何扶登第寄同年诗》载:“何扶,太和元年登第,明年再捷。”57然《唐摭言·今年及第明年登科》却载:“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元年”与“九年”必有一讹。又,宋荆溪吴氏《林下偶谈·孟郊年四十六登第》载:“按唐《登科记》,郊登第在正元十二年李程榜。又按《墓志》,郊死于元和九年,年六十四。自元和元年,逆数而上,至正元十二年,凡十九年矣,郊登第当是年四十六。”58应当是“自元和九年,逆数而上”,而文中却写作“自元和元年”了,一篇之中,尚且如此,可见“九年”与“元年”是最易相讹的。故《旧唐书》说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必为“开元元年,进士擢第”了。

《集异记》的这则故事,往往被人们视为事有可疑而不信,其关键就在于“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云云。据萧昕《张公(九皋)神道碑》云:“弱冠孝廉登科,始鸿渐也。……以天宝十四载四月二十日,疾亟薨于西京长乐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六。”59张九皋为张九龄之弟,碑中说他弱冠即二十岁就以明经及第,似不会再举进士了。由卒年逆推,其明经及第当在中宗景龙三年(709)。这样一来,与《集异记》所载不合。但有唐一代,明经及第后,又举进士者并不少见。如《旧唐书·王凝传》载:“年十五,两经擢第。尝著《京城六岗铭》,为文土所称。再登进士甲科。”欧阳詹《送常熟许少府之任序》:“君十三举明经,十六登第。后三举进士,皆屈于命。”60张九皋于中宗景龙三年明经及第,守选中于先天元年又举进士也有可能。或,张九皋乃张九龄季弟张九章之误,可存疑。《旧唐书·张九龄传》附载:“九章,历吉、明、曹三州刺史,鸿胪卿。”别无他录。张九皋与张九章为兄弟,“皋”与“章”又形近,易误也有可能。

由以上可知,王维于先天元年赴京兆府试,为解头,年十九,开元元年,进士及第,年二十。然二谱谓王维开元七年(719)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开元八年(720),二十岁,试进士落第。开元九年,年二十一,登进士第。按唐例,京兆府所举解头,第二年省试时即使不是状元,也必中第无疑。《唐摭言·京兆府解送》就说,京兆府解送之前十名,谓之等第,为礼部“倚而选之”,“苟异于是,则往往牒贡院请落由”。《唐音癸签》“进士科故实”条也说:“府州解送,最重京兆、同、华,京兆解送上十人,谓之等第,多成名;不,则往往牒贡院请放落之由。”王维既然于开元七年举作解头,何以开元八年未第?其“落由”何在?《唐摭言·府元落》共载有唐代京兆府解元未登第者九人,却无王维名,可见陈谱调王维开元八年春“就试吏部,落第”不确,且与《集异记》“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亦不符。“一举”者,只举试一次也。王维开元八年落第,开元九年始及第,就不是“一举登第”,而是“两举”登第了。《旧唐书·杨收传》载:“是冬,收之长安,明年,一举登第,年才二十六。”孙樵《唐故仓部郎中康公墓志铭》:“自宣城来长安,三举进士登上第。”61可见,一举即一次,三举即三次,也就是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