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态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拓展研究文献评述

许多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进行了拓展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李江帆模型和均衡积累增长关系模型。

一、李江帆模型(1)

李江帆(1990)指出,社会总产品不仅仅是针对实物而言,只要生产用于交换的服务产品,那么这些服务产品也能创造价值,因此,要将服务纳入社会总产品的范畴,从而建立包含实物和服务在内的社会再生产模型。

将服务列为子部类,则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可以分为四个副类:第一部类分为生产实物生产资料的Ⅰa副类和生产服务型生产资料的Ⅰb副类;第二部类分为生产实物消费品的Ⅱa副类和生产服务消费品的Ⅱb副类。 假设所有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一年内都转移到产品中去,产品按其价值量进行交换,价格保持不变,没有对外贸易,则:

Ⅰa 3600Ct+2400Cs+900Vt+900Mt+600Vs+600Ms=9000

Ⅰb 2400Ct+1600Cs+600Vt+600Mt+400Vs+400Ms=6000

Ⅱa 1800Ct+1200Cs+450Vt+450Mt+300Vs+300Ms=4500

Ⅱb 1200Ct+800Cs+300Vt+300Mt+200Vs+200Ms=3000

其中,Ct和Cs分别表示社会产品中应以实物形式和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替换的部分;Vt和Vs分别表示必要产品中应以实物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品替换的部分;Mt和Ms分别表示剩余产品中应以实物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品替换的部分。

由此,可以得到两大部类之间的5个平衡条件。第一个平衡条件是:

公式(1-1)表示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要保持平衡。

第二个平衡条件是:

其中,Sc表示消费软化系数,表示居民服务消费品占全部消费品的比重;实物消费品占全部消费品的比重,称为消费硬化系数,用(1-Sc)表示;Sp表示生产软化系数,表示服务型生产资料占全部生产资料的比重;实物型生产资料占全部生产资料的比重,称为生产硬化系数,用(1-Sp)表示。

公式(1-2)表明,生产实物生产资料的Ⅰa副类必要消费品和剩余消费品之和与消费软化系数之积,必须等于生产服务消费品的Ⅱb副类所需生产资料与生产硬化系数之积。该公式揭示了实物型生产资料与服务消费品之间的平衡条件。

第三个平衡条件是:

公式(1-3)表明,生产服务生产资料的Ⅰb副类必要消费品和剩余消费品之和与消费软化系数之积,必须等于Ⅱb副类所需生产资料与生产软化系数之积。该公式揭示了服务型生产资料与服务消费品之间的平衡条件。

第四个平衡条件是:

公式(1-4)表明,Ⅰa副类中必要产品量和剩余产品量之和与消费硬化系数的乘积,必须等于Ⅱa副类所需生产资料量与生产硬化系数的乘积。该公式揭示了实物型生产资料与实物消费品的平衡条件。

第五个平衡条件是:

公式(1-5)表明,Ⅰb副类中必要产品量和剩余产品量之和与消费硬化系数之乘积,必须等于Ⅱa副类所需生产资料量与生产软化系数的乘积。该公式揭示了服务型生产资料与实物消费品的平衡条件。

作者认为,Ⅰa、Ⅱa构成第一、二产业,生产实物产品,Ⅰb和Ⅱb生产服务产品,构成第三产业。其中,Ⅰb是生产服务部门,Ⅱb是生活服务部门。因此,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就是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条件。

纵观李江帆的分析,他通过将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分别分为两大副类,从而将服务类产品引入社会再生产理论,这是其理论贡献。但是,该理论也值得商榷:

首先,他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实际上就是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条件。这就误解了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之间的区别。马克思是从产品的最终用途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的,而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不是从用途入手,而是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在人类早期,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主要强调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强调服务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主要属性是其产品取自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自然的生产物;第三产业的特性是其提供非物质产品。因此,两大部类的分类标准不能完全等同于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不能将两大部类平衡条件理解为三次产业平衡条件。

其次,公式(1-2)到公式(1-5)揭示了四个副类的平衡条件。从定量的角度讲,实物生产资料与服务消费品、服务型生产资料与服务消费品、实物生产资料与实物消费品、服务型生产资料与实物消费品这四者之间的确存在着类似的比例关系。但从定性的角度讲,能否用这些公式表达这种定性关系则值得商榷。以公式(1-2)为例,公式左边的VⅠa+MⅠa,从实物形态看,表示Ia副类所生产的实物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看,则表示Ia副类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实物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品;公式右边的CⅡb,从实物形态看,表示Ⅱb 副类所生产的服务消费品,从价值形态看,则表示Ⅱb 副类资本家所需要的实物生产资料和服务型生产资料。这两个子副类相交换,不能同时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因此,必须从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角度进一步调整这四个副类平衡条件的表达方式。

二、均衡积累增长关系模型评述(2)

均衡积累增长关系模型是程恩富、马艳在《高级现代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该模型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假定利润率已经平均化,从而构建静态条件下同时保证社会总产品实现和两大部类同比例增长的平衡积累率的经济增长模型。

(一)平衡交换方程

在利润平均化之后,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表示为:

c1+v11=z1

c2+v22=z2

其中,c、v、π表示以生产价格计量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平均利润;下标1和2表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z表示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可以表示为:

v11= c2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该条件变形为:

v11-Δc1= c2+Δc2

该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平均利润之和减去追加不变资本Δc1,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

设第i(i=1,2)部类的平均利润中用于积累的比率(简称积累率)为si,则该部类中用于新增资本的积累部分为siπi,用于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部分为(1-si)πi;假设新增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率为θi,可变资本的比率为1-θi,则新增不变资本Δciisiπi,新增可变资本Δvi=(1-θi)siπi,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可以表示为:

v111s1π1= c22s2π2

因此,

公式(1-6)是用两大部类积累率以及新增不变资本比率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该公式可以称为“平衡交换方程”,由该公式决定的积累率组合称为“平衡交换积累率”。平衡交换积累率是保证两大部类平衡交换的积累率组合。以横轴表示s1,纵轴表示s2,则可得到平衡交换曲线。该曲线表示随着积累率s1变动,积累率s2变动。

(二)平衡增长积累率

当两大部类同比例增长时,用Δw1和Δw2代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总产值增量,用Δw1/w1和Δw2/w2表示总产值增长率,两大部类平衡增长意味着:

Δw1/w1=Δw2/w2

假设π'代表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当π'不变时,两大部类平衡增长,这意味着s2π'=s1π',

因此,在考虑利润平均化之后,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条件要求两大部类的积累率相同。公式(1-7)可以称为“平衡增长方程”,由该公式决定的积累率组合称为“平衡增长积累率”。平衡增长积累率是指保证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积累率组合。

(三)平衡积累率和增长类型

将公式(1-7)代入公式(1-6)中,并用S*表示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的积累率,即平衡积累率,可得:

由图1-1可知,平衡交换曲线l和平衡增长曲线l1的交点为平衡积累率S*。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图1-1 平衡积累率和增长类型

第一,点S*表示使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积累率组合。因此,当两大部类积累率相等时,两大部类的增长率相同。这里不存在所谓的“优先增长”问题。

第二,在线段aS*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使第一部类增长快于第二部类增长的积累率组合。这是因为,线段aS*上的任何一点都位于平衡增长曲线的右下方,这是第一部类相对增长较快的地方。因此,当两大部类的积累率位于线段aS*上,将出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第三,在线段bS*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使第二部类增长快于第一部类增长的积累率组合。这是因为,线段bS*上的任何一点都位于平衡增长曲线的左上方,这是第二部类相对增长较快的地方。因此,当两大部类的积累率位于线段bS*上,将出现“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因此,不论两大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比率(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如何变化,也无论v11-c2或其他因素如何变化,总是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平衡交换积累率组合,其中一些组合使第一部类优先增长,另外一些组合导致第二部类优先增长,最后,平衡积累率导致两大部类平衡增长。

均衡积累增长模型将积累率区分为满足两大部类交换条件的平衡交换积累率和保证两大部类平衡增长的积累率,这拓展了学界对于积累率的理解。同时,该理论指出,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变化,仅仅是从两大部类平衡交换积累率出发,就可以得出两大部类平衡增长或者某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结论。这就突破了列宁提出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这是其理论贡献。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讨论平衡交换积累率的三种组合,而没有将其动态化。平衡交换曲线l和平衡增长曲线l1将经济增长分为四个象限,理论上要继续探讨四个象限不同积累率的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从而将该模型进一步动态化。

因此,李江帆的模型和均衡积累增长关系模型拓展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范围,拓展了积累率的概念,对于构建经济状态理论起到重要借鉴作用。未来,要将这两类模型动态化,深入探索其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