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内涵及原则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探索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这些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苏维埃计划经济模式,构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这些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和教条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进行了探索,开辟了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包括: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等。这些重要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应研究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包括:
2.2.3.1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同样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最终推动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力。当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2.3.2 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相互帮助,最终实现普遍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而是在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2.2.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创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讲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宏观层面上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以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要用“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思想方法,又将我国的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实现创新;既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又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守住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底线。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实现计划经济,消灭商品生产。但通过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入市场机制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繁荣,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2.2.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表现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并且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共同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2.3.5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2.2.3.6 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的市场,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