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群体交流越多,组织表现越好
笔者的“互联网时代”研究项目,关注对象是以色列的新兴软件公司。我发现,公司CEO与同行的交流沟通越多,业务成功的机会就越大3。具体来说,我的同事Ornit Raz 1998年分析了100个领导人的沟通网络,这些人来自以色列的新兴软件公司。几年后,我们把其中到2005年仍然生存——即经过2001年的电子商务泡沫破灭冲击后幸存下来的公司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1998年与他们同行交流较多的CEO,到2005年他们的公司幸存的机会也较高;越多地以非正式讨论或正式联盟的形式与潜在的竞争对手交流的CEO,他们的公司在泡沫破灭后幸存的机会也越大。群体行为越多的CEO——即便是同行业竞争者之间,他们的公司也做得越好!

图2-1 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地图(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
在第二个麻省理工学院项目中,我的同事汤姆·艾伦和Ornit Raz研究了实验室之间的交流沟通4。波士顿生物技术集群(见图2-1)是医疗创新的温床,包括大约500个企业,从三个人组成的新兴公司到像百健艾迪公司(Biogen Idec)和安进公司(Amgen)这样的大型上市公司。项目组在该集群中选取了150家新兴生物技术企业,要求在这些企业工作的科学家们提供他们与其他公司和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交流沟通的信息。在整整一年中的每一周,科学家们随机选取一天向项目组汇报他们当天交流的公司和大学的名字。
结果相当惊人。首先,物理位置上越近的公司科学家的交流越多(见图2-2)。大多数沟通都发生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周围五英里半径的范围内;相互距离超过五英里的公司交流活动呈大幅度下降趋势。这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在信息时代,利用电话、电子邮件或其他电子通讯方式,很容易联系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然而,15分钟车程以内的公司的科学家们之间的交流明显更多。此外,新兴公司最活跃的沟通合作对象,不是其他,而明显是两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她们是交流沟通的中心,因为被初创公司的研究人员频繁提及。

图2-2 越向中间靠拢,沟通强度越高。黑色表示距中心两英里之内;暗灰色表示距中心两英里到五英里;浅灰色,距中心超过五英里。注意,点与点(比如,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距离表示交流的强度,而不是位置。
如果把专利数量作为衡量指标,结果显示,一个公司内,与同行和竞争对手沟通最多的科学家,他产生的新想法也最多。这意味着,科学家们与竞争对手的研究人员交谈沟通得越多,就越富于创造性。正如上述,公司之间的距离越近,或者公司距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越近,科学家就越有机会和同行们一起交谈。因此,即使创新群体成员来自其他公司和外围实验室,也有益于公司发展,而且,形成创新群体还会给为公司带来其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