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支付清算体系构成了最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各类经济金融交易顺利进行的根本依托。这套体系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转移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了各类经济金融活动的稳定运行、效率提升以及持续创新。从支付体系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国家支付体系改革的动力主要是技术的进步、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对支付清算服务“成本-收益”的权衡、支付体系风险意识的加强和对金融稳定的关注等。我们看到,支付清算体系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综合化经营趋势愈加明显,银行、非银行、证券等支付清算后台间的边界也日益模糊,对各国都带来了监管部门职能协调以及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化的难题和挑战。与其在现实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相对应,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也逐渐走到了学术前沿。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支付经济学就旨在研究支付过程的交换机制,包括代理人完成支付所使用的支付工具以及金融中介在支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这些学术探索正好契合了各国监管部门的需求,如欧洲中央银行主导成立了支付经济学研究小组,旨在使支付清算研究与政策制定更好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已经从过去货币和信用文献列车中的一小节“隔离车厢”,逐渐成为蕴含丰富的理论、方法创新前景的学术“富矿”。

目前,开展支付清算研究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就是新技术革命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支付组织和技术的创新可能,也迎来了客户支付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所谓新技术革命,通常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其中,与支付清算体系关联度最大的当属计算机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对于人们来说,引入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最为直观的改变,就是信息及通信技术(ICT)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应该说,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支付清算体系的冲击是全面的。在此基础上,央行主导的大额资金转移系统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货币政策操作,证券清算结算体系则面临促进交易效率提升与风险传染难以把握的“双刃剑”,而与老百姓关系更加密切的是零售支付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革。2008年以后,各国政府也在深入研究如何应对电子支付领域的飞速发展。以美联储为例,当前,一方面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移动支付等带来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全面提升支付服务的“快速”和“实时”。目前,美联储正在加快构建旨在改善支付效率和支付安全的两个工作小组。而在我国,无论是传统的卡支付还是新兴电子支付,都对促进居民消费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线上”和“线下”既存在差异,又日渐融合的支付模式,我国的支付市场结构、规则体系和监管模式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监管重心、行业模式,以及规则怎样达到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等。

技术和制度演变改变着支付清算服务的供给,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影响着支付清算服务的需求,二者相结合,带来了支付清算体系的内在创新动力。当然,创新和发展必然伴随风险,金融既离不开风险,也要避免风险失控。支付清算作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同样面临类似的困局。对于我国来说,监管重点应该是在风险与效率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一方面,对风险的控制不能以损失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福利为代价;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动支付体系风险的量化分析,逐渐把风险控制政策落到实处。具体包括:对于支付清算体系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识别;通过量化分析来准确把握风险程度;明确风险的应对和处理机制;构建风险的公开披露机制;等等。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研究热点和难点,但国内外研究基础的普遍薄弱,促使我们仍然需要从基本问题入手。例如,在学科建设层面,研究方法的专业和规范、基本学术概念的标准化,以及与本身就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的对接,都是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在政策实践层面,除了各方聚焦的支付清算组织与产品之外,推动支付法律法规建设和加强市场化前提下的支付服务消费者保护,则是在行业“喧嚣”之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从理论、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对支付清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趋势,具体包括三章:“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分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经济含义”,主要是运用各类量化分析工具,对支付清算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具体包括四章:“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宏观经济效应”;“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专题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监管规则、不同国家的支付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整理,并且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重要的学术文献,具体包括七章:“创新环境下的银行卡市场发展”;“场外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现状、问题及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重点及应用”;“移动支付国际监管及对中国的启示”;“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发展概况”;“支付清算研究的若干新进展:国内外文献概览”。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副院长,金融研究所王国刚所长、何德旭书记、殷剑峰副所长的指导下完成的。本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报告由杨涛担任主编,负责本报告的组织编写、部分报告的撰写以及统稿和审定工作;程炼担任副主编,负责部分报告的撰写及统编工作。各部分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傅勇、李月、杨涛;第二章,王邦飞、郑弘、杨涛;第三章,李鑫;第四章,程炼;第五章,程炼;第六章,程炼;第七章,杨晓龙、费兆奇;第八章,刘磊、邓祥龙;第九章,杨涛、李鑫;第十章,徐超、于品显;第十一章,李鑫;第十二章,徐超、于品显;第十三章,周莉萍;第十四章,董昀。

与2013年、2014年推出的两本报告相比,《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在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一直保持研究框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专题报告部分的内容有所强化,并进行了新的研究突破和创新。如为顺应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读。当然,支付清算领域也是一个实务性较强的领域,不仅在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不断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各国都在此领域面临诸多技术和制度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因为研究储备有限,本报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们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长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抛砖引玉”,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支付清算研究,促进研究者与监管者、从业者的深度交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讨,从而共同服务于推动我国支付清算体系高效、健康、可持续和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