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小说对俄国的意义
普希金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普希金的文学遗产中,不仅有800余首抒情诗、众多的诗体小说和诗体悲剧,还有数部中长篇小说、数十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普希金的散文创作稍晚于他的诗歌创作。保存至今的普希金的第一首诗作《致娜塔莉亚》写于1813年,而他流传至今的最早一篇小说《娜坚卡》则作于1819年。之后,普希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主要精力投入了诗歌创作中,直到19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他的创作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散文高潮”。
1827年,普希金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孩子》,之后,他每年都进行小说创作,直到1837年去世。普希金最重要的小说作品,除了我们下面将要详细介绍的《上尉的女儿》,还包括《戈柳希诺村的历史》《别尔金小说集》《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扎里》《埃及之夜》等,其中,这部《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知名度较高的小说。
19世纪上半期,以英国作家司各特的作品为代表的“历史小说”在整个欧洲都很流行,这类小说被大量译成俄文,引起读者广泛的阅读兴趣。这使得普希金强烈地感觉到,俄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孩子》和《罗斯拉夫列夫》是普希金创作历史题材小说的两个尝试,但前者未完成,后者仅为一个短篇,于是,普希金在1833年决定创作一部新的历史小说。一向关注祖国历史和农民问题的普希金,将目光投向普加乔夫的农民起义,应该说是很自然的。普希金写作俄国历史小说和在创作中反映农民起义这两大夙愿最终借助《上尉的女儿》得以同时实现。
1833年1月31日,普希金为《上尉的女儿》拟定了最初的创作提纲。同年7月至8月,普希金前去普加乔夫起义发生的地区旅行,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他收集到的资料如此丰富,他的考证态度如此翔实,竟然使得他在创作小说的同时撰写出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普加乔夫史》。据说,在俄国的史学研究中,普希金的这部历史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相关问题时重要的参考资料。1836年年初,《上尉的女儿》终于完成。
1836年10月25日,普希金在回答书刊审查官的询问时这样写道:“米罗诺娃姑娘的名字是杜撰的。我的小说的基础,是我从前听说的一个传说,说一个背叛其职责、加入了普加乔夫匪帮的军官,由于其年老的父亲跪在女皇脚下求情而获得了女皇的宽恕。正如您所能看出的,小说与史实相距甚远。”在这里,普希金显然想以所谓的“杜撰”色彩来使小说通过审查,但最终还是有一个章节被迫删去了。
普希金的这段话,也道出了小说和历史著作的不同。小说中的普加乔夫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他与小说主人公的相遇和交往却是作者的想象;小说中的格里尼奥夫也有人物原型,即一位名叫斯万维奇的俄国军官,他投靠普加乔夫,暴动失败后被流放西伯利亚。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内容大都为普希金的艺术构思。在这一点上,小说的题目是耐人寻味的:一部旨在描写普加乔夫起义的小说,不仅没有以普加乔夫的名字来命名,甚至也没有“突出”贯穿整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格里尼奥夫,而将“上尉的女儿”玛莎作为小说的书名。
作者似乎旨在让读者通过棱镜的两次反射来观察普加乔夫的起义。这样的处理使得作者可以更为自由地对普加乔夫的性格进行塑造,可以将爱情线索穿插进主人公与起义首领的交往过程中,可以通过格里尼奥夫串联起两个阵营以及两个阵营中的代表人物,使小说的线索更加丰富,人物的命运充满更多的起伏。
比如,作为小说原型的斯万维奇在普希金的笔下就被一分为二,演化成“正面的”格里尼奥夫和“反面的”施瓦勃林这两个角色。此外,普希金对普加乔夫的复杂情感在小说中也得到体现。小说作者无疑是欣赏普加乔夫的,因而写到了他的勇敢和剽悍,他的宽宏和感恩,以及民众对他的拥戴和他对统治者造成的巨大冲击;但是,普希金又不得不谴责他的残酷和犯上,不得不写到他的失败和临刑。对普加乔夫的这种矛盾情感,反而使普希金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加乔夫,而这样的情感是难以在冷静客观的历史著作中得到展现的。或许正是因此,普希金才在写作《普加乔夫史》的同时又创作了《上尉的女儿》,在作为历史人物出现的普加乔夫之后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作为文学形象的普加乔夫。
小说《上尉的女儿》以贵族彼得·安德列耶维奇·格里尼奥夫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开始。他还在娘胎时便被父亲在军中注册,从小随马夫萨维里奇长大,同时接受一位法国家庭教师的教育。17岁时他被父亲送入军中,来到奥伦堡的白山要塞。在老仆人萨维里奇的陪同下,已经是“近卫军中士”的格里尼奥夫踏上从军路。
在奥伦堡附近,格里尼奥夫和萨维里奇遭遇暴风雪,一位“向导”把他们领到客栈,这位向导就是遭到官兵追捕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为了表示感谢,格里尼奥夫把自己的一件兔皮袄送给“向导”,还赏了他酒钱。
白山要塞坐落在离奥伦堡40俄里[1]远的地方,格里尼奥夫来到这里后,发现要塞就像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村落,但是要塞司令米罗诺夫上尉一家人却亲切可爱,司令夫人就像操持家务一样管理着要塞。格里尼奥夫与米罗诺夫一家相处甚欢,在这里阅读和写诗。他把自己写给“上尉的女儿”玛莎的诗拿给军官施瓦勃林看,却遭到后者嘲笑,同样也在追求玛莎的施瓦勃林还讽刺了玛莎,两名贵族军官因此发生争吵,进行决斗,格里尼奥夫在决斗中负伤。
玛莎终日照看负伤的格里尼奥夫,两人相爱。格里尼奥夫写信给父亲,要求父母准许他与玛莎成婚,可父亲拒绝这桩亲事,格里尼奥夫因此陷入痛苦。1773年10月初,米罗诺夫上尉接到一份密电,得知普加乔夫在亚伊克河[2]流域发动起义,上尉着手备战。普加乔夫的部队来势凶猛,米罗诺夫上尉率众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要塞被攻占,施瓦勃林甘愿投敌,后被任命接管要塞。玛莎被迫留在了要塞。不愿投降的上尉夫妇被绞死,但格里尼奥夫却被普加乔夫赦免并释放,因为普加乔夫曾在落难时接受过格里尼奥夫的帮助,此时通过萨维里奇的哀求认出了这对主仆。格里尼奥夫在前往奥伦堡之前去神甫家看望玛莎,两人依依惜别。普加乔夫又派人送给格里尼奥夫一匹马和一件皮袄,作为回报。
格里尼奥夫来到奥伦堡,但奥伦堡同样遭到普加乔夫起义军的围困。格里尼奥夫接到玛莎来信,说施瓦勃林正强迫自己嫁给他,格里尼奥夫心急如焚,带着萨维里奇连夜赶回要塞。他们在途中被叛军俘虏,格里尼奥夫与普加乔夫再次见面,格里尼奥夫说玛莎是自己的未婚妻,自己要前去救她。普加乔夫让格里尼奥夫坐上自己的马车,两人一同前往白山要塞。这座要塞的“主人”此时已变成施瓦勃林,但普加乔夫伸张正义,帮助格里尼奥夫,要求施瓦勃林释放玛莎。两位有情人终于相见,并在普加乔夫的准许下离开要塞。格里尼奥夫让萨维里奇把“孤女”玛莎送往父母的庄园,自己则留在军中。
普加乔夫的起义被镇压之后,格里尼奥夫由于“通敌”行为被捕,受到审判,将被终身流放西伯利亚。为了拯救格里尼奥夫,玛莎来到圣彼得堡求见女皇,在花园里她遇见一位端庄雍容的太太,这位太太原来就是女皇本人,听了玛莎的诉说之后,女皇下令赦免格里尼奥夫。当天,顾不得再看一眼圣彼得堡,玛莎便启程返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