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嫁给纨绔世子后我真香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7/43931027/b_43931027.jpg)
第136章 插秧苗的好时节
看着床上的人,乔远山低声唤道:“郡王殿下。”
朱南星没搭理他。
谢茯苓忙道:“别喊了,他听不见。”
乔远山只得作罢。
他转念一想,喊不醒,不是正好?
于是,他坐到了椅子上,低声道:“郡王妃,您在清河郡受苦了。”
谢茯苓一怔,摆了摆手回道:“还好还好。”
乔远山叹气,道:“其实,皇上此次派奴才来传口谕,也有想让奴才替他看看郡王妃的意思。不知,皇上的信,郡王妃可看到了?”
谢茯苓淡淡地回道:“收到了。”
不仅收到了,金子都早就熔好,成她的私房钱了。
对面,乔远山欣慰一笑。
他努力做出和蔼的表情,道:“皇上一直盼着郡王妃回信,这次,也期待郡王妃回京。”
谢茯苓皮笑肉不笑地道:“多谢皇上挂念。”
乔远山捏着膝盖,低声问道:“皇上让奴才问一句,郡王妃的气,可消了?”
生朱陵游的气?
他配?谢茯苓真的忍不住想骂人。
她腮帮子动了动,冷淡道:“我听不懂乔远山在说什么。”
乔远山眼珠微转,凑近了谢茯苓些许,压低声音道:“郡王妃,皇上愿许您贵妃之位。他问,你可否想好何时跟郡王和离了?到了时机,他便接您入宫。”
“什么?!”谢茯苓一脸惊诧地看向乔远山。
贵妃?给朱陵游当贵妃?
朱陵游是不是病入膏肓,脑子糊涂了?说啥傻话呢!
谢茯苓忍无可忍,冷笑道:“乔远山,你确定,皇上让你传过这话?”
“奴才敢拿项上人头保证!”乔远山发誓道。
谢茯苓冷嗤了一声,冷冷道:“回去告诉皇上,就说,他若真对我好,就不要再来羞辱我!”
乔远山灰头土脸地走了。
人才走,床就响了。
朱南星恼羞成怒地坐起身来,怒不可遏道:“那朱陵游是不是有病?”
“是的。”谢茯苓回道:“他就是有病。”
朱南星简直要被气死了。
他一把掀开被子,生气道:“本郡王这就回京,弄死他!”
谢茯苓倒了杯茶,递给朱南星道:“喝口凉茶,消消火。”
朱南星想把茶杯捏碎,接过茶水,一口喝光之后,才道:“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乔远山,说你喜欢的是本郡王,让朱陵游滚远点?”
“你以为我不想说?”谢茯苓蹙眉看他。
朱南星气愤不已。
谢茯苓从他手里取过茶杯:“比起你,我更讨厌朱陵游,我也想一剑杀了他,永绝后患。或者,臭骂他一顿,让他永永远远地滚离我的视线。可是,并没有那么简单。”
朱南星抿了抿唇。
谢茯苓继续道:“你在北疆,我在京中时也是。你以为,被朱陵游骚扰的时候,我不想干净利落地处理掉他?我忍辱负重跟他周旋,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为了那么多条鲜活的人命!”
朱南星轻吸了一口气,道:“抱歉,我刚才气过头了,才口不择言。我没有在怪你,我是在生自己的气。”
“气消了?”谢茯苓看着他,问道。
朱南星拧眉,含恨道:“想到朱陵游竟然觊觎你,本郡王心里就很不爽快!明日,那死太监就要回京城了是不是?”
“是啊。”谢茯苓点头。
朱南星一点点挪动屁股,朝她靠近:“这几日,山花开了,等乔远山走了,陪本郡王去草场遛马吧。”
谢茯苓莞尔一笑:“好啊。”
......
取名为“江山永固”的瑞石,被以朱南星和朱远志两人的共同名义运往京城。
保险起见,清河和东陵两个郡,各自派出两百地方禁军护送。
石头还未送进京,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周。
掐着朱陵游生辰当天,瑞石被运入宫中。
文武百官,争相观赏。
朱陵游本来做好了黑脸的打算,却在见到石头、听到传闻之后,欣然接受了。
并且,还把“瑞”字,赐给了芷婕妤腹中的孩子。
消息传回清河郡,谢家的人欢喜坏了。
谢家上下,都在等着谢白芷早日生下朱陵游的第一个孩子,助谢家重回京城。
甚至,都无心种地了。
和谢家不同,郡王府,热热闹闹地忙起了农活。
清明,正是播种玉米、南瓜、豆类的好时节。
有的农户,已经开始平整水田,准备播种秧苗。田间地里,干得热火朝天。
这日,几辆马车缓缓驶入清河郡。
朱远志指挥随从,把从丰城带来的红薯种抬到郡王府外,累得气喘吁吁。
他蹲在岸边,道:“南星,我听了个不太好的坏消息,你想不想听?”
不大好的坏消息?
“什么?”朱南星左手拿着一束野花,右手串着一串小鱼,悠哉悠哉地从河堤跃上来。
花,是给谢茯苓的。
鱼,是给招财进宝那对小乌龟的。
朱远志道:“听说,北边殷国大旱,半年了,一滴雨没下,草都长不出来了!殷国不少流民,已经逃往漕城了。漕城那一块儿,现在乱得很!”
“漕城?”朱南星愣住。
那可是大周北边的第一道防线!
朱远志问道:“镇北军,不就在漕城么?南星,皇上会不会把你调过去,镇压流民?”
“我哪里晓得?”朱南星撇了撇嘴道。
......
清河郡的春日,微风和煦。
地里,播种得早的玉米苗已经一片绿了。
春雨,也如约而至。
北边大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飞往大周各地。
殷国流民涌入漕城的消息,更是惹得人心惶惶。
谢茯苓的不安,也持续了许久。
她担心,朱陵游会突然下一道圣旨,派朱南星去漕城镇压流民。
又一场大雨过后,清河的水就涨起来了。
秧田里,秧苗已经长到筷子那么高。放眼看去,一片片绿油油的。
插秧苗的时节到了,京中,依旧没有消息。
朱南星吃好喝好睡得香,想得很开。
每日,除了去山上草场遛马,还下河摸鱼、摸虾,在田边监工。
谢茯苓花了些银子,请了镇上百姓帮忙插秧。而禁军们,则忙着开垦新田、新地。
整个清河镇,都徜徉在春种的喜悦与热情之中。
气温升高之后,田间地头的秧苗和玉米苗,一个劲儿地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