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⑤。玄之又玄⑥,众妙之门。
【注释】
①前一个“道”是指个别的规律、法则、原理、道理等,比如科学家已揭示出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里的那些规律、法则、原理等。中间的那个“道”指讲说、解说。后面的“道”则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永恒规律,是属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如陈鼓应说:第一个“道”,即道理;第二个“道”,即言说;第三个“道”,即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常:真常、恒常。 ②第一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命名,第三个“常名”是永恒的名称。 ③此句不同版本或有不同断句。 ④此句不同版本断句也有不同。徼(jiào):边际,界限,端倪。 ⑤玄:玄妙,深奥。 ⑥之:高亨说犹“而”也。
【译文】
道,可以讲说的,不是永恒的常道;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常名。无,命名为天地的源始;有,命名为万物的母体。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精微玄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归终边际。“无”与“有”这两者,同出于道之本源,而名称不同,同称谓玄妙。玄妙而又至于玄妙,便是道的一切玄妙的总门。
【解析】
本章河上公本称为“体道第一”,成玄英称为“道可道章”。帛书甲乙本均有缺字。竹简本无此章。
《老子》开篇何等精彩,一似神龙之出没,若腾若闪、似隐似现!老子以神奇的构思与“超逻辑”的哲学语言,让自己的思想与智慧插上翅膀,作出了超越疆域与历史时空的遨游!
首句论“道”说“名”:“常道”不是可道之道,“常名”不是可名之名。道,如若用世人的名与言去解释,那是永远说不准的。“道”字全书出现七十多次,或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规律,或指对此本原、本体的正确认识,或指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或指方法,或就指称说与讲述等。老子将道路、途径之“道”作出首创性的升华,用以指称、命名宇宙世界的本原本体、天地万物规律的哲学范畴,“道”成为哲学母题,足显其首创的睿智!
老子巧妙地用女婴之“始”、少女之“妙”、生育之“母”的意象,即“始”—“妙”—“母”来譬喻道之能产及其生育之过程。此混成者是“先天地而生”,且又能生出天地来的“万物之母”。老子又教诲经常从“有”里去观察其中的趋归边际,而世人却屡屡疏忽于“有”中之徼,无知于“有”中观徼,而不能做到“常有观徼”之“常”态化。知晓天地万物归总的根源,则能得道。“常有”与“常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虽各异其名,却又同称为“玄”,因为“常有”是“玄”的,“常无”也是“玄”的。由“常有”之“玄”再至于“常无”之“玄”,“玄之又玄”就是一切微妙之理的总门。“玄”成了一个哲学范畴,此后又产生了“玄学”。魏晋时代学者将《老子》《庄子》《易经》称之为“三玄”,对先秦时代的道家作出了新的发展。
万物所由生,万事所由出,皆从道之门径而出;然而万物、万事又必归于道之门径而入,永远附丽于门道、门径。再至于世人也必出入道之门径,才能不迷不惑,不危不殆;否则不入其门,而成为道的门外汉;既入其门,且能登堂入室,又能出乎其门,则为真正的得道高人。
译注说明:
其一,《老子》版本甚夥,本书主要依据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也参考其他本子。王本其注精警,释旨玄远,历代备受推崇,而影响深广。由此上溯则可与竹简本、帛书本作出比勘,自此下衍亦可比较历代的校注本。
其二,词语注释,有不同释义时,则略为选择数种。译文基本上采取直译,解析仅作简评,或可参见拙著《老子百姓读本》《老子智慧》《读老子》等。
其三,引文出处随文而注,前文若已注,后文一般不再出注。
其四,汉至清的《老子》研究著作大抵引自中华书局编辑的四部要籍注疏丛书《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