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书
其书因老子所撰,故被称为《老子》,又为论道阐德之经典,并产生了宗教上的影响,故又名《道德经》《老子道德经》与《道德真经》等。《老子》又名为《五千言》《五千文》,因其字数为五千多字。
《老子》篇幅虽短小,但内容极其丰富,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军事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精深阐述,思想尤其深邃,为中华哲学原典之一。在哲学方面,老子建构了以道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体系,认为“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与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是道生成了宇宙万物。“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效法的是自然而然;换言之,道的法则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七十一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等。在政治上,老子主张“爱民治国”(十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倡导“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在经济上,老子反对剥削,如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七十五章)。在军事上,老子以斥争非战为要旨,即使参战也是为客不为主,退尺而不进寸,然而战则必胜。在人生哲学上,老子主张少私寡欲、知足不争、守柔谦退等为处世之道……,内涵富足。《老子》是一座辉煌的智库,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不衰,且早已传播海外,影响了世界。
传世本《老子》共五千多字,有八十一章,分成上下两篇。上篇由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下篇由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这是河上公本、王弼本的分章情况,后也成为通行的篇章。河上公本还将上篇与下篇分别命名为《道经》与《德经》。司马迁在《老子传》里只说了老子“著书上下篇”,未提及分章。
汉代刘歆《七略》录有其父刘向整理《老子》的情况:“雠校中《老子》书二篇”,“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此则校理之初篇章之本者也。但不知删除是何文句,所分章何处为限?中书与向书俱云二篇,则未校之前已有定本。参传称《老子》有八十一章。共云象太阳极之数。《道经》在上,以法天,天数奇,故有三十七章。《德经》在下,以法地,地数偶,故有四十四章。”这些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很有参考价值。
后人还能见到的,如西汉严遵《老子指归》里分为七十二章。其分章的理念为:“昔者《老子》之作也,变化所由,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阴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阳道左,阴道右,故上经覆来,下经反往。反覆相过,沦为一形;冥冥混沌,道为中主。重符列验,以见端绪。下经为门,上经为户,智者其经效,则通乎天地之数、阴阳之纪、夫妇之配、父子之亲、君臣之仪,万物敷矣。”
再如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分为七十八章,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一章。元代吴澄则分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下篇三十六章,魏源承袭之。姚鼐分为八十四章,上篇三十二章,下篇五十二章。如此可见《老子》之分章因所识不同,而分章有异。
然而,《老子》帛书、竹简本均不分章,这或可说明《老子》原来的古本当是不分章的,后来大约为了阅读、理解与注释的便利,于是受众便也欣然接受了分章的做法。其中《老子》八十一章,尤为人们熟知。这或许因为此数字更显玄妙,颇合老子玄之又玄的旨趣。
关于《老子》分章问题,明代薛蕙曾曰:“《老子》书,旧分八十一章,或谓出河上公,或以为刘向所定著。然皆无所考,大抵其由来远矣,故诸家注本多从之。王辅嗣、司马公本虽不分章,乃其旨意实与分章者相合。独严君平分为七十二章,吴幼清分为六十八章。予观八十一章,其文辞之首尾段次之离合,皆有意义。严、吴所分,盖不逮也。要之八十一章者近之矣。”明代朱得之曰:“分章莫究其始,至唐玄宗改定章句,是旧有分章而不定者。是以有五十五(韩非)、六十四(孔颖达)、六十八(吴草庐)、七十二(庄君平)、八十一(刘向诸人,或谓河上公)之异,又有不分章(如王辅嗣、司马君实)。”据此两则,学者亦有论:依薛蕙所说,至少明代的王弼本尚未分章。依朱得之所说,也证明王弼本到明代中叶尚无八十一章本。从现有文献来看,八十一章本起于河上公本,唐代或更早的时候先有事实上的八十一章本,再有以第一句为题目的八十一章本(唐玄宗御注本),到了宋代才有现在看到的二字标题的八十一章本。王弼本分为八十一章当在明代后期或清代。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也是后人试图改善古本的足迹(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老子》八十一章,不同版本于每章或有章名,或无章名。有章名者,如河上公本依次标明为“体道第一”“养身第二”“安民第三”等,这是根据每章旨意而自命章名。宋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则为“道可道章第一”“天下皆知章第二”“不尚贤章第三”等,这是摘取每章首句的文字为章名。再如王弼本则仅标明“一章”“二章”“三章”等。有的版本则章名与章序均不出现,如宋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等。唐代傅奕本则不仅标明章序,还标明字数,如“右第一章五十九言”“右第二章九十三言”“右第三章六十八言”等,“言”即指字。据此统计,第四十章最短,仅二十一言,最长者为第三十九章一百三十九言,其余章的字数虽参差不齐,而均在此区间内,可见《老子》每章均极其精简,然而内涵却极为富足。
再说《老子》的文体。散文与韵文巧妙的组合是其特点,其韵文的押韵,也引起后人的关注。《老子》行文警句迭出,名言联翩,修辞富赡。有研究者说:“《老子》(后来称为《道德经》)书共五千多字,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没有引用西周以来官方的典籍训诰,其中吸收了不少民间谣谚。”(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朱谦之《老子校释·老子韵例》:“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后人对其中的韵例与古韵也有过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