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都是艺术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妈妈是个艺术家

贡布里希说,其实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着的艺术家,你的作品就是你的生活。

这本书比预想的迟了许久才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对这场巨变最正确的回应。

外界越是动荡不安,我们越是需要找到地方安放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

2020年1月,我带着孩子们来美国过寒假、看朋友,并且受邀在一所创新学校的文化交换项目中教授中国水墨艺术。

出发那天,武汉刚刚封城。虽然带着小心,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情况已经得到控制,是一个“局部疫情”。结果甫一落地,情况就急转直下,疫情从区域性的发展成全球性的,直至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节奏,而我们娘仨也一夜之间从“度假”变成了“逃难”。

再后来,从惶恐不安到随遇而安,我们出乎意料地过了一年的隔离生活。各种魔幻事件在上演,各种观点在交锋、对抗、冲突。病毒是个试金石,让人性中最美、最丑、最不可思议的一面都一览无余。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到处充满了焦灼无助,在一个叫作“光明正大爱上美育”的妈妈群里,人们的情绪却要明媚、舒缓得多。这里都是参加过第一期妈妈艺术研习营“妈妈艺术研习营”是本书作者戴亚楠老师“家庭美育课程体系”的主线课程之一,以研习绘画为线索,帮助父母亲近艺术,把艺术带进寻常生活,进而营造家庭美育氛围,每年春季、秋季开学。——编者注课程的妈妈们,大家的艺术技巧未必成熟,但是她们都有一个艺术家们最珍视的特质——“诚实地面对自己”。

被隔离在天南地北的妈妈们,每天在群里发出记录生活的小画,面对这场不知何时终结的大劫难,这个小小的群成了大家精神的避难所。

在漫长的隔离生活里,我几乎没有太多机会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反而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画画的时间。我把从厨房到客厅再到后院的每个角落画了个遍:从超市采买回来就画食物,去外面散步就画路边的野花,陪写作业就画写作业的孩子……

因为画画,我们更仔细地看;因为真正地看到,我们心手相连地把面前的世界画到纸上。画画带来的体验,就像一直不知道自己近视的人配了副眼镜,突然间,一个新世界跳将到眼前。

而我们近视的原因就是,忙碌和惯性导致自己许久没有仔细看看这个世界了。

绘画可以带我们短暂地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审视自己,再回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神清气爽。面对人生充满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不再恐慌,只想过好自己所拥有的当下真实的生活。

我很喜欢艺术,但一直只是作为旁观者。

兜兜转转,命运自有安排,2017年,我放下了城市里的所有牵绊,搬到乡下,同时开始学中国画。每天画十几个小时,读艺术史,读画论,几乎废寝忘食。

这样埋头苦画很久之后,有一天我忽然能对艺术家的自述感同身受了,并发现许多艺术史里的桥段也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更多事物的细节,和花草、天空、山峦似乎都有了交流——它们本来就是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教导生命秘密的老师,而我竟然没有真正领会到。

艺术、自然、生活都是美育的资源,而画画是一个联结的途径,把所有这一切融合在一起。

这些年我陆续地做了很多家庭美育课程和工作坊,发现许多父母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找美术班、如何学技法……归根结底在一点:我们离艺术太远,所以才有这个层面的疑虑。

如何打破这个隔阂?2018年,我邀请了近200位海内外的妈妈一起参加“妈妈艺术研习营”,大家画了一整年,梳理出了一条线索:用绘画构建亲近艺术的路径,把艺术带进真实的生活。

每次我发出那些来自生活的最生动新鲜的小画,我的很多艺术家朋友和老师都会慨叹:太精彩了!

那些穿中式裙裳、当窗理云鬓、不食人间烟火的“亲近艺术”只适合远观,真实的生活当然不是那样的,但抛却滤镜、爱痛交织的生活依然值得我们对它一往情深。

夜深人静时画厨房果蔬,哄睡成功后画终于安静的孩子,客户迟到时画饭馆的桌椅、碗筷、杯碟,小区里散步归来画邻家老爷爷种的花,还有穿了多年要“退休”的运动鞋、努力数小时终于热腾腾出炉的面包……万物皆可入画,不可一日无画。

在这个观念愈发冲突,动荡的世界里,不要去跟随焦虑的风暴患得患失,而要珍惜自己当下的每个时刻。绘画能够帮助大家平静下来,内观自省,带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不再惶恐。

告诉孩子,妈妈和你一样,我们都是艺术家。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来自妈妈艺术研习营课程,书稿的整理也得到第一期研习营学员妈妈们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