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数据挖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1.1 电影产业链构成

电影产业链由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电影衍生产品和服务、电影监管5个环节构成,它是电影产业各环节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

1.电影制作环节

电影制作环节是电影产业链的基础,主体包括电影制片企业和其他内容提供商。电影制片企业首先要进行拍摄前的剧本写作或改编、创意、选题与策划,并做好成本预算,然后负责电影的投融资,最后再投入设备和人力等资源进行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一般而言,电影制作企业拥有电影版权,可将电影一定期限内的版权以票房分账形式出售给发行公司或其他电影发行渠道[2]

电影制作环节先后产生过3种制片制度,同时这3种制度也代表了电影产业发展的趋势。

(1)“明星中心制度”。该制度是指以电影明星为电影制片的核心要素,制片人和导演只在幕后指挥和辅助。在多数情况下,是电影明星挑选剧本及其他演员,并决定摄制进程等事务。明星制度本质上是利用明星的光环效应,使明星成为电影的特色及卖点,并使其成为争取电影投融资和获取电影票房的重要砝码。

(2)“导演中心制度”。该制度是指电影导演作为电影制片和管理的核心,负责选择剧本、演员,筹措资金以及进行拍摄。现阶段我国主流的制片制度是“导演中心制度”,同时外加明星光环效应。

(3)“制片人中心制度”。该制度起源于美国,并逐步推行到世界各国。在“制片人中心制度”下,制片人是电影制作的权威管理者和总负责人,是电影制作团队的核心。制片人负责电影剧本、导演、演员的选定,电影发行、营销的各个环节,并对投资商负责,保证电影的投资回报。制片人与导演共同掌控电影的整体质量。导演是完成制片人意图的人,其创作始终处于制片人的监督之下。实践证明,“制片人中心制度”是最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制片制度。

目前国内电影制作企业分为国有、省级、民营、合资及互联网制片公司5种形式。其中国有制作企业包括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长春电影集团和珠江电影集团等。省级制作企业包括潇湘电影集团、山西电影制片厂、南京电影制片厂和天津电影制片厂。民营制作企业包括万达、华谊、博纳、光线传媒等企业;合资制作企业包括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互联网制片公司包括爱奇艺影业、企鹅影业、合一影业、猫眼文化等[3]

此前,中国电影产业制片机构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之中。如图1.1所示,2017年,万达影视共制作了43部影片,累计票房达到147亿元,影片产量及票房均位居首位;中国电影集团紧随其后,共制作42部影片,累计票房107.05亿元。但依托互联网的资金、渠道及人才优势,互联网制片公司发展尤为值得关注。2017年票房前十名的制片企业中,有3家互联网制片公司,分别是猫眼文化、淘票票和爱奇艺影业。这3家互联网制片公司分别位列第7位、第8位及第10位,累计票房分别达到65.66亿元、64.91亿元、29.27亿元[4]

图1.1 2017年制作公司影片产量和票房统计

2.电影发行环节

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电影营销策略,并与院线建立合作关系。电影发行商从制作公司购买或代理电影发行权,然后以票房买断、按照既定比例获得营业收入分成等模式,将电影推向观众。由于利益的相关性强,同时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电影制片企业与电影发行商一般属于同一家电影公司,例如中影、华夏、保利博纳、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5]

电影的主要发行方式有分账发行、买断发行、代理发行。分账发行是指影片的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和影院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得票房收入,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发行方式。买断发行是指影片的发行方一次性买断影片在国内的35mm/16mm的发行权、航空版权及国内的电视版权,并支付一定的版权费用,发行方负担影片宣传、拷贝洗印、拷贝管理及运输等各项费用,影片上映后的票房收入与制片方无关,制片方不能再参与分成。代理发行是指发行方以票房的部分百分比数作为国内发行的代理费用,发行方拥有影片国内135mm/16mm影院发行放映业务和影院的数字放映业务以及为配合商业性发行而开展的宣传试片活动的放映权,但不再负担影片的宣传、拷贝洗印及拷贝运输等费用[6]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的发行环节也是产业的营销环节。营销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发行商不仅要与院线洽谈拷贝投放的档期、时间、场次和范围,更要负责影片向受众的营销推广,激发受众的消费欲望,而后者在以前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3.电影放映环节

电影放映环节主要负责电影放映或传播等。主要放映平台包括影院院线、电视、网络及其他新媒体,目前国内放映机构主要有北京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合及新影联等。

电影放映环节所得票房收入一般会占总票房收入的57%,占据了票房收入的半壁江山。目前,中国的院线制主要分为两类:资产联结为主、签约加盟为辅;签约加盟为主,资本联结为辅。其主要特点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国院线制分类

4.电影衍生产品和服务

电影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是电影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所谓后电影产品,就是从影片所衍生出来的其他产品。例如,根据影片里的角色人物、场景、道具或标识等开发的产品,包括玩具、服装、饰品、音像、图书、日用品等。此类产品主要依托的是电影上映所带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电影产业较发达的国家,后电影产品开发已逐渐成为电影产业重要的利润来源。在美国,衍生品的收入占据了电影总收入的70%,远超电影票房,在国内,电影收入的90%~95%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很多电影衍生品的收入微乎其微[7]

电影衍生活动和服务包括音乐会、展销会、影视城、主题公园及外景实地演出等。

5.电影监管环节

中国电影业目前纵向或横向的管理层涉及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近十个中央部委。一般,电影的审查工作只需要经过广电部门,电影拍摄前需将电影剧本(梗概)送往广电总局或相应的实行属地审查的省级广电部门备案,同时各省级广电部门负责影片初审的管理工作。最后,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电影片的终审。但特殊题材电影(涉及外交、民族、宗教、军事、公安、司法、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等方面内容)需要经过相应部门审查[8]

2018年3月之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法拥有电影管理相关职责。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9],方案中提出,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为更好发挥电影在思想宣传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

调整后,中宣部关于电影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及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交流等。

1.1.2 电影票房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我国电影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国产电影产量稳中有升。从2013年起,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均保持在50%以上。如图1.2所示,2012—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持续增长,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为170.73亿元,2018年,增加到609.76亿元,增加了3.57倍,年均增速为24.5%。2018年生产故事影片902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80部,总票房超过600亿元,比1991年增长超过25倍,年均增长约12.7%[10]

图1.2 2012—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及增长率

1.1.3 影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影院作为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在整个电影产业格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影院上映不是电影消费的唯一渠道,但影院票房对一部电影的市场表现仍然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其在电视或网络等其他渠道的收益。影院的运营也关系到与电影相关业态的发展,使得影院越来越成为社交中心[11]

1.影院建设现状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电影走出了低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电影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增长到当前每年900部左右。电影票房从2002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09.76亿元,中国电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新的发展春天[12]

1)影院和银幕数快速增长

2016年,中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数量9552块,平均每天新增26块。全国银幕总数高达41179块,超过美国银幕总数(39523块),占全球数字银幕(155067块)的26.56%,成为世界上银幕最多的国家。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新增影院589家,新增银幕3418块,平均每天增加银幕37块,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银幕总数高达53560块。

2009—2017年中国影院、银幕数量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13]

图1.3 2009—2017年中国影院数量(单位:家)

图1.4 2009—2017年中国银幕数量(单位:块)

影院的增长带动中国院线快速壮大。当前全球电影银幕市场趋于饱和,院线发展逐渐由新建影院模式向合并收购模式转变。2016年全球前十大院线所拥有的银幕总和为47191块,占全球银幕总数的30.4%。其中,最大的院线为中国万达院线,共拥有13884块数字银幕,占全球数字银幕总数的8.95%。院线的迅速扩张通常通过合并收购完成,例如万达在几年间相继收购美国AMC、澳大利亚Hoyts、英国欧典(Oden & UCI),足迹遍布亚太、北美和欧洲[11]

全球院线排名第五的大地影院集团,其母公司通过收购橙天嘉禾在中国内地运营的76家影院(共531块银幕),不仅显著提升了国内市场份额,而且将运营范围由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拓展。

2)新技术运用更加普及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3D银幕总数39398块,90%以上的银幕可以放映3D影片,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数(约50%)。全国共有巨幕电影(IMAX)银幕384块、覆盖31个省(区、市)的138个城市。激光放映在中国放映领域全面铺开,全世界5家可放映120帧/3D/4K影像电影院中,中国就有两家。获得RealD 6FL认证的影厅达361个,LUXE影厅在国内布局速度加快。这些高新技术银幕的配置,大幅提升了观影视听感受。通过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购票已成为中国观众主要购票方式,全国网络购票比例超过70%。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网络购票率高达75%~85%。即使在城市影院建设相对滞后的西藏地区,网络购票率也达到40%[14]

3)影院建设快速向县乡延伸

为了促进各地区电影产业均衡发展,解决中小城市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2013年8月,财政部和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县城数字影院建设补贴资金申报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通过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县城数字影院建设进行补贴。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县城影院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共有县级城市影院2778家,拥有银幕超过1.1万块。重庆、浙江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为例,该市人口26万,已经有5家影院在运营。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人口密度比较大的省、自治区,影院建设正向乡镇延伸。目前浙江省已有乡镇影院60家,年票房平均250万元左右。

4)艺术影院和公益影院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艺术电影放映空间呈扩大之势,由独立影院、零散分布向院线联盟、区域发展方向发展,艺术电影放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百花影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等艺术影院,都在喜欢艺术电影的群体中形成了品牌。中国电影资料馆还于2014年9月开放了百子湾电影院,为艺术电影放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2015年10月,四川省绵阳市的中环电影城新设了一个艺术影厅,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四川省乐山市等地方还利用专项资金购买服务,通过按人次发放补贴给影院的方式,向城市低收入阶层提供观影优惠。2013年,乐山市将国营单厅的银河电影院改造成“百姓影院”,让低收入者以院线最低票价五折优惠观影,学生可以15元票价观影,残疾人、伤残军人和一定年龄的老人则可免费观影[15]

5)影院与高新技术结合越来越紧

近年来影院与新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3D银幕21627块,拥有3D银幕的影院数占全国影院总数的98%,3D银幕几乎成为影院建设的标配。4K放映、巨幕放映发展也非常快。中国巨幕放映系统已在全国18个省的78家影城运营。影院数字拷贝卫星分发接收系统基本建成,大大提高了视频传输效率。激光放映正式进入商业运营新阶段。2015年8月,中影股份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中影国际影城举行了“全激光”影城的发布会,该影城的17个厅全部完成激光换装,成为全球首家运用激光荧光粉显示技术的影院。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影院与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线选座的比例越来越高。

2.影院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影院发展大致呈现出以下趋势。

1)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电影产业促进法》要求,从事电影活动,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电影院作为文化企业,担负着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传承文化使命的重任,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应该说,近年来大多数的电影院都非常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电影院两个效益相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现象时有出现。当前,一些影院的上座率比较低,特别是在工作日的白天时段。而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起的“关爱老人、优惠观影”活动,以及四川乐山的“百姓影院”活动,都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非常值得推广[1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在农村生活的观众会越来越少,一些基层影院应多做工作,积极开展惠民放映工作,让农村群众以较低的价格进影院观影。长远来看,这些做法并不会影响影院的经济效益,艺术影院反而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2016年10月15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长春正式启动,国内百家影厅首批加盟,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同时每周保证至少10个黄金场次放映,将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期待影院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育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与相关业态的结合更加紧密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具体到影院行业,是不是也可以提出“影院+”,以推动影院和相关业态更紧密的结合。位于美国洛杉矶的Marina影院,是一家餐饮和电影相结合的影院,一共有6个厅,452个座位。该影院在每一个座位上,都安装了航空座椅式的餐台,观众可以边就餐边看电影。影院工作人员中,从事餐饮服务的人员占了大多数。2012年该影院的餐饮收入占总收入的70%,远远超过票房收入。满洲里市的万达影城,该影城也是6个厅,1034个座位,卖品收入占到了年收入的30%,应该是行业当中做得比较好的。长远来看,影院就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卖饮料,可以带动购物,还可以做很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业务。未来影院智慧化之后,有许多的应用可以在影院完成。影院成为社交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形态更加多样化

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推动电影实现了新的跨越,也带动了影院形态的变革。从声音来看,从5.1到7.1到全景声,数字电影放映机从1.3K到2K、4K甚至8K,影像分辨率愈趋变高,也越来越满足观众的视听体验。现在还有不少新的观影形式,满足观众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有些包房式的影院,或称“影吧”“私人影院”“视听馆”等,它们利用互联网下载电影节目并存储于后台服务器中,在固定经营场所的小型包间内,通过局域网和专业视听设备向观众提供电影节目点播服务。2017年电影行政部门下发《关于规范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纳入管理,规范经营,保证质量,打击盗版”的管理目标。其中最受业界关注的是“纳入管理”:点播影院参考商业影院管理办法,必须要有放映经营许可证,院线必须要有发行经营许可证,影院必须挂靠在某一院线下,如果院线下属影院违规,院线要承担责任共同处罚。这意味着点播影院正式纳入监管视野,未来发展将有章可循。除点播影院之外,还有动感影院、环幕影院、穹幕影院等,影院的形态将更加多样化[17]

4)影院市场更加规范化

影院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措施难以跟上其发展的步伐。针对屡禁不绝的偷漏瞒报票房等违规经营现象,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一些影院存在的双系统、手工票、伪造放映许可证等行为进行通报批评,甚至无限期停止供片,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据悉,电影行政部门还会采取二维码等方式,开通全国电影市场举报平台,以加强社会监督。2015年11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中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电影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将从事电影活动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因违反本法规定受到的行政处罚记入社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2017年,电影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电影市场规范年”专项治理行动。2017年3月21日,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通报处罚了瞒报票房的320余家影院,引发业界强烈震动。下一阶段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及文化执法机构将依法持续加大对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并将影院和从业人员违规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在法律法规和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下,影院市场将会更加规范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