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阅读课: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孤独

亲爱的孩子:

你说你感到孤独,使我有点吃惊。你这样的年龄,生活才刚刚开始,人生之路只是在起跑阶段,你的周围有那么多美妙的风景值得浏览,有那么多有趣的朋友值得交往,有那么多新鲜的问题值得探索。你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孤独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在钢筋水泥构架的城市,如生活在鸟笼中,孩子的心灵非常容易感到孤独。)

不错,孤独这个词,常常出现在一些人的文章里,出现在一些人的谈吐中。在有些人的眼里,孤独是一种时髦,没有孤独感,便是肤浅,没有孤独感,便是平庸的凡夫俗子。是不是这样呢?我想答案不应该是肯定的。

有人说,孤独是现代人无法躲避的一种状态,人心如险恶的网,处处有陷阱,处处是庸俗和嘈杂,与其在喧嚣中疲惫不堪地活着,不如孤独。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孤独地面对自己,面对自然,可以远远地避开烦人的尘世。

其实,孤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种美妙的状态。在你之前,我曾收到过很多年轻朋友的来信,他们在信中抱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找不到知音。他们都觉得自己很孤独,世界浩茫,却没有人可以说话。我见到了几位给我写信的年轻人,他们默默地看着我,略带着几分腼腆,也带着几分戒备,或许还有几分骄傲,然而目光中分明流露出交流的渴望。我发现和他们交谈并没有困难,我谈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许是我的随便和坦率使他们放弃了那几分戒备。他们向我敞开心扉,谈了许多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也谈了他们的向往。他们的苦恼,是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而他们也不想去了解别人。于是,别人的热情在他们看来常常是虚伪,别人的沉默在他们看来往往是冷漠。有了这两个前提,人与人之间便再不可能作正常的交流,人心和人心之间的鸿沟便越来越深。

(人与人心灵之间的鸿沟导致个体孤独感日益加深。)

这种状态,使我回想起我当年在乡下插队时的一段经历。刚刚下乡时,我也曾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觉得周围的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我。我每天面对的农民纵然善良淳朴,却没有什么话题可以和他们谈,我需要的东西,他们无法给我。他们不可能打开我灵魂的门窗。我曾经在日记中以《孤独》为题,写过这样的诗句:“周围的面孔那么陌生,这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说话对我来说已是多余,我要在孤独和沉默中走完我的人生……”写得悲惨凄凉之极。那年我才十八岁。然而生活并不像我想象得那么可怕,我周围的人群也并非不可交流。不久,我就发现,我周围的人群,不仅善良,而且善解人意,他们向我伸出关爱的手,和我交朋友,为我找书,渐渐驱散了我的孤独感,使我走出了自我封闭的误区。

(感到孤独,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心的封闭,敞开心门,笑迎阳光与他人,爱与温暖都会进来。)

我把我当年的感受告诉年轻的朋友,还赠给他们一首题为《孤独》的诗。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作品,当年,我曾经把它抄在我的日记本上,时常诵读:

哦,孤独!假如我和你必须

同住,可别在这层叠的一片

灰色建筑里,让我们爬上山

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从那里——

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

看来只是一拃;让我守着你

在枝叶荫蔽下,看跳纵的鹿麋

把指顶花盅里的蜜蜂惊吓。

不过,虽然我和你赏玩

这些景色,我的心灵更乐于

和纯洁的心灵(她的言语

是优美情思的表象)亲切会谈;

因为我相信,人的至高乐趣

是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引用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是为了让我们懂得人应学会与别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走出孤独,获得至高乐趣。)

年轻的朋友们没有读过这首诗,但这位19世纪外国诗人的作品也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我觉得这首诗的翻译不够自然流畅,但诗人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还是得到了较确切的转达。人的至高乐趣,不是享受孤独,而是心灵的沟通。其中的一位青年后来给我来信说:“看来再不能自我封闭,再不能拒绝别人友善的关怀。到人群中去寻找知音,孤独也会离我而去。”我无法断言他是不是能真正离开了孤独的境地,不过,他的这种想法使我感到欣慰。

而你,你的年龄更小,绝不能与孤独为伴。我要告诉你的是,只要热爱生活,只要心灵充实,只要你在追求美好的境界,只要你懂得关心他人,你就一定能摆脱孤独。

(真诚的友谊带来心与心的碰撞,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带来内心的愉悦感,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这种幸福是人生前行的巨大动力。收获真正的友谊,就会摆脱内心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