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金融:金融科技时代的银行服务变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从场景视角看待金融:金融服务加速场景化

从古至今,场景一直都在。传统的线下场景与金融服务相对割裂,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深化达到一定程度,金融与场景才开始慢慢融合。现在我们强调从场景的视角看待金融,因为金融越来越离不开场景,就如同鱼离不开水,金融服务只有在场景中才愈发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2.1 金融服务与生产生活已密不可分

一件衣服从采购原材料,经流水线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平台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金融服务。最开始,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向银行贷款,用贷款资金购买原材料、维护设备、支付职工薪酬等;分销商为了企业必要的流动性和短期资金需求,往往会采取赊购的方式从上游制造企业取得商品;此外,最终用户也可能考虑当期的资金约束,通过小额消费信贷来购买商品。

中小微企业因其经营规模较小,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整合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提高效率、分散风险,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起来。此时供应链金融就像润滑剂一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供应链金融场景有很多,举两个例子:第一,上游制造企业向下游分销商赊销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会被上游企业作为抵押资产,以从银行处取得贷款,同时银行可以根据商品的销售情况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合理放贷;第二,对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等相关数据整合,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利用整合数据,为企业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服务方案。相关金融场景也从简单的贷款、赊销赊购转变为向供应链内的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就个人而言,对金融场景变革感受最明显的便是支付场景的变化。以前,孩子们为了在赶集时买零食和玩具,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紧紧地揣在兜里,付钱的时候发现一块一块的纸币已经被捏成一团了。如今,在进行消费活动时,人们只需掏出手机扫一扫,便可以自动实现支付。支付场景仅仅是消费金融场景的一个方面,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且刺激消费者发生消费行为,商家将赊销、赊购、消费信贷等与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嵌入其中。

首先,近几年来,大到跨国支付、公务窗口,小到街头商贩,都已经进行了支付场景的革命,消费者出门不带现金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不支持手机支付的商家越来越少。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用户量和交易规模均为世界第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商家接受的移动支付交易笔数,近年均呈几何级增长之势。

其次便是消费信贷业务,为了刺激消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信贷,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等。

最后,虚拟货币的发展是消费金融场景变革的一个新转折点。虽然目前虚拟货币还未被大多数国家合法化,且安全性尚待查证,但其后续的发展前景却不可小视。消费金融场景变革的大体趋势是“去现金化”,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再到扫码支付,而后到刷脸支付,媒介的便捷化成为主要趋势,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科技化。科技改变金融,金融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2 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发展

从前,我们与银行的接触仅限于去网点办理业务,但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除了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其自身场景也在不断适应需求变化,实现了线上化发展。

第一,不变的服务“窗口”,变化的服务方式。古代进行典当、银票与现银的互换、财物抵押贷款等活动的钱庄,木质窗口与高度齐颈的柜台是标配。随着时代的进步,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时,柜台变成了玻璃窗口,还配有座椅和圆珠笔。即使到了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提供金融服务仍然离不开“窗口”,“窗口”办理业务的方式仍然盛行,只不过变成了线上业务办理窗口。从线下“窗口”到线上“入口”,服务的内容并没有改变,但是客户的服务体验得到了改善。

第二,银行金融服务线上化发展的百年变迁。意大利的威尼斯由于水运交通便利,其商业发展较其他地区更快速,赊销赊购、资金融通的现象逐渐出现。1580年,为了规范相关金融行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里亚布尔市场银行[1]因此产生,银行线下金融服务也开始发展起来。早期的线下金融服务只有存款、贷款,办理方式也只有本人带着相关证件去银行柜台排队取号办理这一种,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期。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为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和移动化提供了便利,加上互联网企业利用丰富的场景和客户流量,迅速抢占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消费信贷等相关金融服务领域,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相继构建互联网平台进行相关产品销售和业务办理,金融服务逐渐线上化。

第三,非银行金融服务线上化发展的历程。以20世纪后半叶香港地区金融市场为背景的电视剧《大时代》中有这样一幕场景:投资团队与公司负责人看着眼前电脑上的数据进行博弈,他们分别吩咐手下的经纪人买入和卖出股票,交易所内热火朝天,一旦发出指令,经纪人便在前面的黑板上用粉笔修改交易信息。现实中,随着股票市场的壮大、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人工买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在这个背景下,同花顺、大智慧等证券交易App相继被开发问世并得到普及,证券交易逐渐走出交易所,开设账户、查询股票信息、传递指令、成交、交割、过户等过程也逐渐线上化。此外,保险公司也开始与互联网机构合作,开发自己的保险商城和业务办理平台,以前复杂的保险单据现在都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安全性和业务办理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案例:“金融+科技”让客户体验更棒|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银行凭借“金融+科技”的优势,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充分保障金融服务顺畅,全力打好抗疫保卫战。眼下出门难,平安银行推出“在家办”服务平台,实现线上化快速办理金融业务。客户在疫情期间安心在家,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平安口袋银行App线上办理开户、转账、还款、投资、理财等多项金融服务。上线三天,“在家办”专题页面访问量突破200万。为保障日常金融服务正常进行,平安银行通过人工智能(AI)客服,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全产品咨询,减少了客户出行不便或者无法前往银行网点咨询带来的不便。据统计,从2020年1月20日到2月5日疫情发生期间,平安银行全行AI客服累计服务量达305万,其中疫情相关服务量接近4.5万。疫情期间,客户大多宅在家里无法外出,平安银行也为客户提供线上理财教育及咨询服务,让客户在家也能了解相关理财金融知识,线上投资顾问“不打烊”。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网,2020年2月5日。

[1] 1587年,政府将其更名为“威尼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