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大运营:K12业务精细化操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K12业务运营的底层逻辑——“三池逻辑”

在本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贯穿K12业务运营始终的底层逻辑,即“三池逻辑”,这也是本书讲述的理论主线。

1.4.1 什么是“三池逻辑”

“三池”即流量池、销售池、客户池。三个池子呈漏斗状态,关系如下图所示。

该漏斗显示了客户在三个池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当一名潜在客户最初接触某K12机构时,是作为流量池中的用户存在的。此时,该潜在客户可能只是机构公众号的一名粉丝;或者是App的注册用户;或者由于某次免费讲座的机缘而加入社群。总体来说,流量池中的用户还未完全对机构产生信任,也几乎没有付费动作。

此时,如果K12机构推出一款低价引流产品,潜在客户看完引流产品的课程简介,产生兴趣并报名参加,他就进入销售池中。

当潜在客户听完体验课程(即引流产品)之后,成功付费报名正价课,这名家长/学生就正式成为付费客户,进入到客户池中。

由此可见,上述漏斗显示了三个池子之间的家长/学生数量的关系:流量池位于顶端,规模最大;经过“引流产品”的筛选,进入销售池的数量收窄;经由引流产品转化到正价课程中的付费客户数量又进一步减少。

K12业务运营基本上就围绕这三个池子展开。透彻理解“三池”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三池”运营的细节门道,基本上就打通了K12业务运营的全链条。

1.4.2 为什么要建立“池子”的概念

“池子”的概念和价值在商业领域已经被充分论证。在此,我们以商店选址来类比。假设你要开一家服装店,有三个可选择的地址:地铁口、普通街道路旁和商场内,你会选哪一个呢?

如果从人流量的绝对值角度来排序,一定是:地铁口>普通街道路旁>商场内。然而事实上,在地铁口开服装店,生意会好过商场内吗?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开店选址,关于人流量,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 人流是否是冲着购物(如买衣服)去的?

● 人流是否是一次性购物?

● 人流是否是多次购物?

显然,虽然地铁口人流量大,但100个人中有99个都会匆匆走过,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店面的存在,这样的人流量是没有意义的;普通街道路旁的小店,人流相比地铁口次之,但仍有一部分属于过客,买过一次之后也许就不再光顾;只有商场中的人流量,购物目的性强,反复购买的可能性最高。因此,将服装店开在商场里,业绩是三者中最好的(曾有数据统计,结果确实如此)。

在这里,“商场”就是一个“池子”,它将潜在客户圈在一个物理空间内,这个物理空间不局限于商场内部,而是辐射到商场周边的小区、居民楼、写字楼,附近的居民或上班族都有可能定期或不定期来商场闲逛,当店铺或商品吸引其关注后,就有可能产生购买;这种购买行为不是一次性的,而可能是多次重复购买。

国内知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提出一个“浴缸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业绩的不是客户的流动量,而是留存量。就像在浴缸内接水洗澡一样,流入的水流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底部的流出口是否关闭、是否漏水。

K12业务运营也是如此。招新时,如果是漫无目的地获客,例如依靠电话外呼的方式直接向素不相识的家长推荐课程,显然成功率会非常低、获客成本高昂;如果能建立流量池,将潜在客户“服务”在流量池中,定期向家长/学生输送有价值的课程或活动,逐步培养信任,反复触达,转化的可能性无疑就提高了很多;同样,从老客户维系的角度来说,建立并维护好客户池,也有利于减少客户流失、实现业绩增长。这就是建立“池子”的意义所在。

1.4.3 “三池逻辑”的运营重点

从客户角度看,流量池、销售池、客户池对应着家长/学生在K12机构的三个阶段;从机构角度看,流量池、销售池、客户池则对应着K12机构三个重要的运营节点。因此,这三个池子在运营目标、重点动作等方面各有不同。为保证效率和专业性,这三个池子也需要由独立的团队来负责。

概括来说,流量池、销售池、客户池对应的运营目标、重点动作和团队分工如下表所示:

本书各章节即围绕上表所阐述的“三池逻辑”展开——第2章和第3章核心主题为“招生”,这里是指狭义的“招新生”的概念,其中第2章侧重分析流量池的运营工作,即如何通过建立和维护流量池,将一个全新的潜在客户由“生流量”变为“熟流量”或“半熟流量”;第3章侧重阐述销售池的运营工作,包括引流产品如何设计,如何通过社群运营提高正价客户的转化率等;第4章至第7章重点讲述客户池的运营,即针对正价客户的运营动作,包含设班、扩科、续班等一系列环节,涉及教学、教研、教务等方方面面,是K12业务运营的重中之重。第8章和第9章将探讨重点转至产品层面,分别从产品设计和定价角度剖析如何将精细化运营的理念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最后一章将转向团队内部,谈一谈如何设计组织架构,使“三池逻辑”落地,为K12机构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