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现当代作家的贡献
由于有了先入之见,即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法水平不高,更不能与中国古代书法相提并论,因之,在书法界看低甚至无视中国现代作家书法的情况就在所难免。如果站在纯书法艺术尤其从技巧的角度观之,这样的看法也许不无道理;然则,如果从历史发展、现代思想以及评断标准的变化审视,或许会有新的认识和结论。我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在“书法文化”尤其在“书学”上的贡献不可低估,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评价。
热爱中国书法艺术,注重书法收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中国现代作家的努力可谓功不可没。最有代表性的是由近代进入现代的梁启超,他将收藏碑刻拓本作为重要的书法活动,一生共收藏历代金石拓本1284件,其中各朝代的几乎都有,书体和碑刻的种类也相当齐全。鲁迅的书法收藏也很有代表性,他的碑帖收藏甚富,年轻时还潜心临摹碑刻,从而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另外,郭沫若、郑振铎、阿英、林语堂、臧克家、冰心、老舍等人也都收藏了不少名家书法,如冰心收藏和保护了梁启超的书法“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于是使这一杰作得以流传。还值得一提的是刘半农的书法收藏,他曾格外有心收藏“五四”前后的白话诗稿,后来汇编一册并于1933年由北平星云堂书店影印,书名为《初期白话诗稿》。内中收李大钊一首,沈尹默九首,沈兼士六首,周作人一首,胡适五首,陈衡哲一首,陈独秀一首,鲁迅二首。[11]所收虽不够丰富,既无郭沫若、刘大白等人的,连刘半农自己的也没有,可谓缺憾不小,但赖此却保存了早期的部分白话诗稿。从书法文化保护的角度看,作家收藏自己或他人的书法,由此才会促成中国传统书法与中国现代作家书法的延续和增值,并通过这种具有人类学意味的视觉作品“所诱发的联想”和产生的“对位性的启迪”,[12]为当代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当代著名作家陈建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总序》中说:“难得的是,不少作家——特别是老一辈作家,多是国学功底深厚、艺术修养全面的饱学之士,有的本身就是藏书家和书画家,更多的人,则由于声名显赫,或得以广交书画界朋友,常得遗赠丹青;或自身喜爱书画赏析,不惜重金持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于不知不觉间成了艺术珍品的持有者。另有作家之间的唱和、赠答、翰墨往来等,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寄寓着文坛佳话的珍品……”[13]从此意义上说,不要小看中国现代作家的书法收藏,也许可以这样说,正由于他们的努力,中国书法这条长河才不致断流。

图3 胡适《大胆小心》条幅
中国现代作家的书法创作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也具有增光加彩之功。我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书法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个性特点,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在中国古代,书法往往具有个人性、闲适情调和隐逸意识,不论是王献之、颜真卿等人的信札,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抑或是米南宫的《淡墨诗帖》和刘墉的“宝鼎长和霄露满,琼枝早结蕊珠新”等都是如此。而中国现代作家的书法则大为不同,它们身肩重任,将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放在心头,如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郭沫若的“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都是如此。二是视野比较开阔,世界眼光、宇宙意识、个性思想、自由精神都比较突出,如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其胸襟和眼界就不是古人书法所能达到的;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可谓自由放任、冲破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正统,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鲜明简直无与伦比。接到鲁迅馈赠的自作诗书法,郁达夫也给鲁迅回赠了一幅书法“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其诗、书之潇洒自由令人惊叹。三是章法、结构与笔法的自由表达。中国古代书法虽然丰富多样,但却有一定的规矩和定式。而中国现代书法则要随意和自由得多,像陈独秀、胡适和沈尹默等都用书法写新诗,章法比传统更自由(图3);郁达夫的书法我行我素,一如不修边幅、东倒西歪的醉汉;鲁迅等现代作家的书法竟加上了现代的标点符号,有的在汉字书法中加入了日文、英文等毛笔字迹,居然也化合而成别致的“新帖”,有的还将行序自右向左、字序自上而下,改为行序自上而下、字序自左向右,也是一种形式创新,这在作家用毛笔写成的文稿中表现尤其突出。当然,就个体书法而言,中国现代作家也不乏创新,如在郭沫若眼中,鲁迅是一位“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的书法家;又如五四诗人、《新青年》编委沈尹默,是中国现代公认的书法大家;再如聂绀弩曾这样赞赏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平生字与诗,增光此世纪。字尤口皆碑,潇洒绝尘鄙。”[14]林语堂曾将中国书法归结为“一笔线条”,并说:“在研习和欣赏这种线条的魅力和构造的优美之时,中国人就获得了一种完全的自由。”[15]倘从书法文化或“大文学”的视野来观照中国现代作家,即可发现仍有较多的作家将书法书写与文学书写结合了起来,其中部分作家在书学上亦颇有造诣,从而与书法文化建立了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并对社会文明、当代作家及书法艺术仍具有持久的影响。由此也表明,现代作家不仅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而且代表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从宏观角度看,现代作家“增光此世纪”的书法业绩也成为“中国创造”的艺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一种活力资源;微观细察,也可领略现代作家与书法文化的深切融合,体现着文学介入书法、书法传播文学的文化特征以及多种文化功能。总之,中国现代作家的书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审美格调方面,它都无愧于其时代,也为整个中国书法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图4 康有为《行书诗轴》
在书法理论即“书学”上,中国现代作家也有不俗的表现。近现代以来,有不少作家、学者谈及书法,都有相当的理念突破和创新,其中,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梁启超的《书法指导》、沈尹默的“执笔五字法”最有代表性。除此之外,郭沫若的古文字及书法研究,林语堂的书法文化评述,于右任的草书研究,宗白华的书法美学,台静农的书艺细说,以及李叔同、沈从文、钱锺书、骆宾基、赵清阁等的相关言论,大都是可圈可点的书论成果。他们关于书法的美学、价值、技巧、文献、鉴赏、评论和传播等方面的论述,理应得到重视和必要的整理研究。[16]概言之,中国现代作家的书学理念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革命和创新意识。早在康有为时,他就力倡碑学,以克服数千年帖学一统的局面,他认为碑刻有“十美”,这主要表现在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方面(在书法实践上也努力为之)。他在书学上尚“变”,认为:“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17](图4)与此相关的是,鲁迅也酷爱碑学,曾在民初时“寓在这屋里钞古碑”。[18]这反映了他与康有为的一脉相承。另外,鲁迅还主张毛笔、钢笔可以通用,不必固守不变,他自己就是二者兼用的,在私塾和家中用毛笔,而在学校里用钢笔,他的理由是:“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伸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19]这种大胆倡导改革用笔工具的认识,也是富有革命意义的。二是以美和宗教的方式看待书法艺术。20世纪初,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看法,而有不少中国现代作家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即从美和宗教的角度来看待书法。像宗白华、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等人最有代表性,他们承前启后,其探讨亦渐趋深入。如林语堂指出:“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书法标准与绘画标准一样严格,书法家高深的艺术造诣远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如同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诗歌艺术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20]宗白华也认为,中国人写字,能成为艺术品,“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就会化为一脉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21]这种书法美学思想在他后来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表现得更为清晰明白。三是中西比较的方法。因为时代不同了,作家的眼界也更开阔了,所以他们谈论中国书法就能够在中西的比较中互相参照,如林语堂认为,西方艺术总是到女人体里寻求最理想、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人对韵律的崇拜却是从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书法代表的韵律是最为抽象的原则,书法是抽象艺术,可把中国书法当作一种抽象画来解释其特性,它是抽象的构图和自然的律动。[22]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就避免了中国传统拘囿一地,甚至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四是辩证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由于时代的关系,也由于眼光的限制,中国古代书法家很难有世界视野和辩证的思维,而中国现代作家多周游世界,对于中西文化能够借鉴融通,所以他们的书学思想也就容易获得解放。如林语堂一面高度赞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但另一面他又说: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对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追求漂亮书法的练习消耗了难以估量的时间。它也限制了文化在民众中普及。读写能力成为知识阶层的特权”。[23]丰子恺也说过:“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光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光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24]当然,中国现代作家的书学贡献远不止于此,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处于古今中外文化的转折期,他们多承续了中国古代文人精通书法的传统,所以不论在书法实践还是书法理论上都有自己的坚守、探索和思考,著名作家是如此,一般作家也不例外,而且这些内容散落于作家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日常生活之中,需要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如果站在文学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作家的书法贡献往往不为人重;但从“书法文化”的角度观之,中国现代作家往往处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与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