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规范,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遗产。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能抛弃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尤其是自己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永恒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意味着经过党与人民大众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飞跃性发展。但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的存在和出现使得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价值体系变得异常复杂。尽管目前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向善的,但也必须正视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乏、信仰淡化、价值迷失等问题。与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为主的传统农耕社会不同,当今国民的“义利”观、“理欲”观、“公私”观悄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华传统美德也被作为过去的“传统”而有所忽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前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积极效力,将对改善当前社会风气、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将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更易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更富民族特色,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对于生发形成于古代传统社会的中华传统美德,如何挖掘和阐释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契合“新时代”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符合当前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利益需求,成为当今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国人思想、凝聚国人磅礴的力量的价值指引。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具有认同上的一致性。“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2]就两者关系而言,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深层次上体现着伦理道德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灵魂,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根基,增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于此,本书研究是希望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梳理、现代阐释,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找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探索其“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为实现我国的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有益的可操作性参考。
(二)选题意义
本书的选题主要有以下四点意义:
第一,有助于与时俱进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充分发挥道德效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两千年的丰厚沉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战火与灾难,但仍旧绵延不断,与其发扬和尊崇中华传统美德息息相关。从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层面讲,作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势的传统美德,定然带着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否定传统,抛弃传统,固然无传统继承可言;但是,如果只讲继承,不讲发展,也无继承可言。如何使中华传统美德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融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需要我们理性地辨识和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合理成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原则,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地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扎根于新时代道德生活基础上的道德要求才能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从而自觉内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有效发挥道德的积极功能和作用。
第二,有助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挺立文化自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割裂了传统的现代化将面临一个无根的空虚局面,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将无法理性地确证自己将要到哪里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在生活实践中积淀的伟大人生智慧,承载着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彰显着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独特风采,是中国人无论走多远也割裂不断的精神命脉。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追寻,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底色,是安顿现代人精神住所的主桥梁,是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主渠道。文化的自信不是盲目的、没有理性认知的自我文化傲慢,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明程度。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承继中华美德的传统,就是承继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奠基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不仅仅是器物的文化、制度和观念的文化,更是人类行为自身的文化。正如王泽应先生所讲:“文化自信源于并依存于伦理精神自信,伦理精神自信支撑和挺立文化自信。古今中外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伦理精神自信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引导。”[3]
第三,有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和阐释,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和我党的重要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聚集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结构中处于最根基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理想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层面的德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一直以来是滋养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传承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厚的伦理道德养分,借鉴中华传统美德的培育和修养方法,萃取中国理想道德人格中的魅力因素。
第四,有助于提升国民道德文明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贡献着自己的才干、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复兴,也涵括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都把国民道德素养的提高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正是注重国人整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才有在民族危亡之际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者、奉献者。近代梁启超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提出“新民说”,主张用新道德代替旧道德,塑造国民新的精神面貌与行为习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人才保障,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旧面貌;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四有”新人目标的提出,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国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尤其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政德修养、打牢青少年的道德根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道德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正确对待本国和本民族固有的历史和传统,使经过发展和转化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支撑,将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