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采取了历史学的研究路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历史的视野,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地理学、民族学、人口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以城市史为研究范式,结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力求在探究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自清代以来城市发展过程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考察其城市发展的详细情况,特别是城市发展与国家政权和内地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互动及其内地化的客观实际,为人们展现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自清代以来的历史真实场景。本课题研究除导论部分外,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历史时期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各民族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历史文献解读了17世纪以来国人和西方世界对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历史认知等问题。
第二章叙述了清代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发展变迁。为全面了解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本章首先追溯了清代以前自先秦、两汉,至唐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本区域城市发展的大致情形;并以此为基础,再分清代前中期和晚清两个时段分别讨论了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在明末清初的衰败和清前中期的发展、晚清时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转型的具体状况,初步探讨了清代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的水平问题。
第三章探讨了民国时期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发展问题。鉴于民国时期社会发展阶段性强的历史事实,本章分民国前期、抗战时期和抗战后三个阶段解构了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发展状况。在论述民国前期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问题时,本节主要讨论了本区域城市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近代交通的起步、近代文教事业的继续发展和市政建设等近代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针对抗战时期本区域城市发展的问题,本节具体论述了战争对城市的破坏、“抗战建国”背景下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经济与文教事业发展和市政规划、建设等具体情形;并对战后本地区城市因抗战胜利而导致西迁人口和近代工矿企业东还以及内战所导致的经济崩溃、文教事业退步、城市日益残破等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
第四章论述了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与体系的发展与变迁。本章根据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自清代以来至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为探寻本区域城市发展的特征,对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形态的变迁、内部功能结构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探讨了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数量变化与规模变迁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本区域城市行政体系、规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变迁问题。
第五章考察了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问题。为厘清这一问题,本章首先探讨了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治安、社会思想和经济等层面的社会控制与管理问题;其次论述了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镇的灾害救济、仓储建置和慈善事业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与演变;再次是从人口学、民族学的角度探讨了“苗汉”族群、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与内地城市的交流情况以及交流对本区域城市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并揭示了自清代以来至民国时期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社会变迁的一些特点。
第六章专门分析了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制约因素。本章通过国家与社会、内力与外力、地理与民族、中心与边缘、城与乡的考察,具体探讨了国家政治、移民、交通等动力机制和地理环境、内耗纷争、落后的乡村等制约因素,是如何动态地、复合地推动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和社会发展变迁的。
第七章具体探究了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城市发展的滞后性、地理差异性和民族性。在考察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时,本章还为当代本区域城市发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区域城市在规模和空间布局上要平衡发展,合理布局,形成健康有序的城市体系;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交通为导向,结合区域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走城市生态安全、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耦合之路,最终实现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功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二)创新之处
1.本课题是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整体上对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力图突破目前学术界对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碎片化的局限。
2.本课题作为一项关于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变迁问题的综合研究,在学术观点上有所创新:
(1)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作为中国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聚居区,在多民族长期共同开发的进程中,受国家政策、经济开发、民族构成、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发展路径、规律、特征与中国其他民族地区明显不同,也迥异于中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多民族共同开发为特征的城市发展史。
(2)提出了影响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的国家与社会、外力与内力、中心与边缘、城市与乡村等四组对应的八大要素,是如何复合、动态地影响本区域城市发展进程的观点。这为民族区域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增加了新的思考和研究路径。
(3)地处内地与西南边疆之间的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因城市功能发展滞后,城市腹地小,且与乡村缺乏有机联系,致使城市发展内动力长期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本区域城市的发展。
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历史的视野,结合田野考察和比较研究,在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城市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尽管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创新,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存在若干不足和诸多问题,只好留待以后或后来者弥补,并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1] 李艳林:《重构与变迁——近代云南城市发展研究(1856—1945)》,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
[2] 关于西藏、内蒙古和新疆南部等民族地区城市体系的发展特征,参阅何一民等著《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222、251—398页。
[3] 目前我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即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西藏区、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4] 冯阳:《基于统计分析的武陵山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5年。
[5]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第91页。
[6] “黎—丘塌陷带”,指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滇黔桂边界石漠化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因地区间的不平衡,导致东起贵州黎平县,西至云南丘北县的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贵州北部热点发展带(西起贵州钟山,东至凯里)。学术界据此将东起贵州黎平县,西至云南丘北县的广大地区称为“黎—丘塌陷带”。参见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131页。
[7]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9—56页。
[8] 极化(Polarization),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极分化,使其性质相对于原来状态有所偏离的现象。
[9] 何一民:《族性与边疆性:新疆城市发展的特点》,《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
[10] John K.Fairbank(费正清),China'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HUP,1954;Resarch Guide for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HUP,1954;《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1] 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
[12]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 周勇:《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曹洪涛:《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戴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岳麓书社2004年版;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谢本书:《近代时期西南地区近代化问题的历史考察》,《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1期;林星:《西风东渐与民初福州城市的近代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5期;郑忠:《论近代中国条约口岸城市发展特征——与非条约口岸城市之比较》,《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张晓辉:《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与动因研究——以镇集高度发达的广东为例》,《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郭松义:《农民进城和我国早期城市化:历史的追溯和思考》,《浙江学刊》2011年第3期;谭玉秀、范立君:《改革开放以来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近代化研究》,《理论月刊》2013年第11期;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人民日报》2014年4月13日等。
[14]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吴荣臻、吴曙光:《苗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等。
[15] 陈征平:《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进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6] 潘志成:《清代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与地域秩序》,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7] 袁翔珠:《清政府对苗疆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黄国信:《“苗例”:清王朝湖南新开苗疆地区的法律制度安排与运作实践》,《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潘志成:《清代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与地域秩序》,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石伶亚:《近代苗疆商事习惯法研究——基于湘鄂渝黔边区集市贸易的考察》,《史学月刊》2013年第4期;石小川:《论苗族习惯法的四重特质——以清代湘西苗疆为例》,《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萧蒙:《浅谈清代苗疆地区的法律概况》,《法制博览》2016年第20期;李媛:《清代中期湘西“苗疆禁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7年等。
[18] 张园园:《论油桐种植中的政府力量——以民国时期湘西保靖县为例》,《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6期;吴晓美:《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中州学刊》2018年第3期。
[19] 张中奎:《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清史论丛》1980年第2辑;李世瑜:《试论清雍正王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林建增:《清朝前期完善贵州省建置、开辟苗疆及其影响》,《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罗康隆:《“苗疆六厅”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王缨:《鄂尔泰与西南的改土归流》,《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余宏模:《清代雍正时期对贵州苗疆的开辟》,《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方铁:《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策略与效用》,《河北学刊》2012年第3期;马国君:《略论清代对贵州苗疆“生界”的经营及影响》,《三峡论坛》2011年第4期等。
[20] 潘洪钢:《清黔湘苗区屯政之比较》,《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清代乾隆朝贵州苗区的屯政》,《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4期;郭松义:《清代的贵州古州屯田》,《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郭松义:《清代湘西苗区屯田》,《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伍新福:《试论清代“屯政”对湘西苗族社会发展的影响》,《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等。
[21]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2] 吴曦云:《边墙与湘西苗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吴曦云:《边城凤凰的历史文化》,《民族论坛》1994年第3期;伍孝成:《清代边墙与湘西苗疆开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赵月耀:《论清代湘西苗疆的“边墙贸易”政策》,《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暨爱民:《以“墙”为“界”:清代湘西苗疆“边墙体系”与“民”、“苗”区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等。
[23] 张应强:《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张应强:《区域开发与清水江下游村落社会结构——以〈永定江规〉碑的讨论为中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马国君:《清水江流域林木生产的社会控制研究》,《人文世界》2011年第1期;曹端波:《货币、土地与族群:清水江流域的生计模式与地域社会》,《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朱晴晴:《清代清水江下游的“会”与地方社会结构》,《开放时代》2011年第7期;张新民:《清水江流域的经营开发与木材采运活动》,《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等。
[24] 石邦彦:《清代湘西苗区的商业市场》,《民族论坛》1988年第4期;《清代湘西苗区军事建筑设施考》,《民族论坛》1990年第1期;《清代湘西苗区的手工业》,《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等。
[25] 古永继:《元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古永继:《清代外来移民对黔东南苗疆习俗变化的影响》,《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张应强:《通道与走廊:“湖南苗疆”的开发与人群互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曹端波:《货币、土地与族群:清水江流域的生计模式与地域社会》,《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赵树冈:《边地、边民与边界的型构:从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国湘西苗族》,《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等。
[26]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7] 谢本书:《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近代化历程》,《城市史研究》1990年第3辑;《近代昆明城市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谢本书学术文选》,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8] 焦书乾:《论我国中南、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历史演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张衢:《湘西沅水流域城市起源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吴晓美:《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中州学刊》2018年第3期。
[29] 熊理然:《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及其核心支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曹军:《我国民族地区城市体系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张富杰:《论贵州城市体系与城市化发展》,《岭南学刊》2007年第6期;王肇磊:《略论抗战时期贵州城市体系的变迁》,《城市史研究》2014年第30辑;王肇磊:《论民国时期武陵山区城市数量、规模与体系的变迁》,《城市史研究》2018年第38辑等。
[30] 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林文勋、秦树才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1] 范松:《试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的发展与特点》,《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2期。
[32] 石忆邵:《中国集贸市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地理研究》1999年第3期;万红:《试论清水江木材集市的历史变迁》,《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曹端波:《国家、市场与西南:明清时期的西南政策与“古苗疆走廊”市场体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张晓燕、暨爱民:《国家在场:地方治理视野下清代湘西苗疆之集场交易》,《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陈新立:《清代鄂西南山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变迁》,中华书局2018年版等。
[33] 张中奎:《西南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34] 宫玉松:《中国近代人口城市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第6期。
[35] 朱圣钟、吴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36] 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暨爱民:《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考察》,《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魏铭静:《19世纪湘西苗疆民族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黄佳熙:《湘西苗疆汉人风俗习惯差异及原因——以〈苗防备览〉为研究对象》,《民族论坛》2015年第8期;陈晨:《书院与清代边疆文化治理的走向》,《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曾思思:《清代湘西苗疆书院及其现代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等。
[37] 何罗娜、汤芸:《〈百苗图〉:近代中国早期民族志》,《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38] 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张瑾:《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任银睦:《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姜进:《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忻平:《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志强:《东北近代史与城市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王瑞成:《近世转型时期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史学基本问题初探》,《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涂文学:《二十世纪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论略》,《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等。
[39]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等。
[40]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
[41] 曹国成:《湘西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民族论坛》1993年第2期。
[42] 刘鹤:《抗战时期湘西现代化进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43] 龙先琼:《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以区域史为视角》,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44] 王礼刚:《贵州省各地市州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和GIS分析方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5] 王昌:《论抗战时期内迁学校对湘西社会的历史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2年。
[46] 敖以深:《乌江航运开发与区域社会变迁》,《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7] 罗运胜:《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王朝辉:《试论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王村桐油贸易与港口勃兴》,《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贺乐:《改土归流后永顺府市镇经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4年;余翰武:《沅水中上游传统集镇商贸空间研究》,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章睿:《湖南沅水流域传统集镇空间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2年等。
[48] 刘维奇:《中国城镇化功能与城乡关系的演变》,《兰州学刊》2014年第5期。
[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页。
[50]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 隗瀛涛、谢放:《近代中国区域城市研究的初步构想》,《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52] 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滕建华:《近代中国城乡经济结构失衡的历史原因》,《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马慧琴:《二元结构遗患难消》,《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4期等。
[53] 隗瀛涛、田永秀:《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54] 王笛:《近代长江上游城市系统与市场结构》,《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55] 李良品:《明清以来西南民族地区集市习俗及成因——以贵州省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李良品:《民国时期贵州的场期制度及成因》,《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李良品:《历史时期贵州集市形成路径的类型学分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等。
[56] 杨安华:《论清代湘西山区的经济开发》,《古今农业》2003年第3期。
[57] 柴焕波:《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4年版。
[58] 李大旗:《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从湘西地方志中几篇筑城记入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王承尧、秦加生:《油桐生产在湘西少数民族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肖良武:《20世纪30年代贵州农村集市研究——以贵定为例》,《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9]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60] 方铁:《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贾大泉、陈世松:《四川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何耀华:《云南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
[61] 蓝勇:《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演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4期;《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62] 焦书乾:《论我国中南、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历史演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63] 张勇:《历史时期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64] 陆韧、凌永忠:《元明清西南边疆特殊政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5] 罗康隆:《“苗疆六厅”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白林文:《清代贵州“苗疆六厅”治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邰建文:《清代台拱厅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
[66] 田荆贵:《湘西自治州历史沿革考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67] 谭必友:《19世纪民族地方志描述视角的变迁——以乾隆、道光、光绪本〈凤凰厅志〉比较研究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68] 朱圣钟:《区域经济与空间过程——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规律探索》,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宋祖顺:《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商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7年。
[69] 熊晓辉:《清代湘西地区改土归流考》,《重庆三峡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张轲风:《历史时期“西南”区域观及其范围演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张轲风:《大西南与小西南: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西南空间分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张轲风:《民初地域政治视野下的“西南”概念》,《文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王肇磊:《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基本特点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8期;王肇磊:《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特点略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王肇磊:《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分布、形态与规模略论》,《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2期;王肇磊:《近代武陵山民族地区城市布局、形态与功能结构研究》,《城市史研究》2016年第35辑;杨胜勇:《生态环境对明清时期苗族经济的制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邵侃:《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态势》,《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赵树冈:《边地、边民与边界的型构:从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国湘西苗族》,《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林月辉:《三峡地区城镇时空演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等。
[70] 游建西:《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芊:《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李斌:《清代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研究》,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王肇磊:《略论疾疫视域下的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公共卫生建设》,《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敖以深:《跃进与畸变:抗战时期贵州工业的非常态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何磊:《明清驿道开辟与贵州的国家化进程——以“偏桥卫”为例》,《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等。
[71] Brormton,A Visit to the Miao-tsze Tribes of South China,1881.
[72] Baber,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Westen Chi-m,1882.
[73]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London;Philadelphia:China Inland Mission;London:Morgan & Scott,1911.
[74] Playfair,The Miaotze of Kweichow and Yunan from Chinese Description,1876.
[75] 马国君、张振兴:《近二十年来“百苗图”研究文献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6] 刘芳:《人类学苗族研究百年脉络简溯》,《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77] [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译馆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78] [日]伊东忠太:《伊东忠太见闻野帖(清国)》,村松仲、伊东佑信解说,东京柏书房1990年版。
[79] [日]神田正雄:《四川省综览》,东京海外社1936年版;《湖南省综览》,东京海外社1937年版;《广西省综览》,东京海外社1939年版。
[80] 杨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6—847页。
[81] 王晓梅:《日本学者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综述》,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82] [日]日本东亚同文会:《中国省别全志》(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贵州卷、广西卷),台北南天书局1988年影印本。
[83] [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2001年版。
[84] Smith,Kent Klark,Ch'ing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west China:Aspects of Ortai's Governor-Generalship,1726-1731,Ph.D.diss.Yale university,1970.
[85] Dai,Yincong,The Rore of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Under the Qing,1640-1800,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6.
[86] C.Pat Giersch,“A Motley Throng:Social Change on Southwest China's Early Modern Frongtier,1700-1880”,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0,No.1,2001,pp.67-94.
[87] 蔡云辉:《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88] 石建中:《“百苗图”——苗族的历史画卷》,《民族论坛》1994年第4期。
[89]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90] 张仲礼、熊月之:《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隗瀛涛:《中国近代城市不同类型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何一民:《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谢放:《中国近代区域城市研究的初步构想》,《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裴赞芬:《近代河北城市化试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张仲礼:《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何一民:《20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武廷海:《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城市规划》2000年第11期;吴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任云兰、张利民:《“明清以来区域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等。
[91] 杨志强、张旭:《前近代时期的族群边界与认同——对清代“苗疆”社会中“非苗化”现象的思考》,《贵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92] 数据据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各县市政府网站相关行政辖区面积统计计算而得。
[93]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