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们能否产生或建立全新的反应
婴儿期以后,人的脑结构是不可能产生新通道的,因为在出生以前,神经连接就已经形成了。但由于无条件的、非习得性反应极其不明显,因此成人无须在意它们。然而,我想指出一个事实:有几千种简单的无条件的、非习得性反应,例如手指、手臂、眼睛、脚趾、腿等部位的动作,只有专业的观察家才会注意到。这些反应都是元素,而那些有组织的、习得性反应必须且只能通过条件反射的过程而形成。这些简单的、无条件的、天生的反应,只要置于一定的刺激下——社会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刺激——便能够聚集、联结,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应,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例如打网球、击剑、制作鞋子、母亲的反应、宗教反应,等等。这些复杂的反应起到了整合作用。有机体以超出自己所需数量的单位反应,开始了生命的运转。虽然有机体的有组织的复杂行为看似很多,但其资源却相对很少被利用。
我们可以通过对小白鼠的研究,来说明一个刺激所引发的无条件的但是扩散的、广泛的各组反应,是怎样转变为一组有限制的条件反应(或习惯)的。使小白鼠在24小时内保持饥饿状态,然后,将食物放进一个用铁丝制作而成的课题箱中,这个课题箱装有一根老式木闩,只要抬起木闩就能打开活动门。这只小白鼠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境。我们可以假设它首先会做出的所有反应都是天生的、非习得性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它围着箱子绕圈跑,时而咬几下铁丝,把鼻子伸进网眼里,把箱子拉向自己,把爪子伸进活动门,仰起头在箱子周围来回地嗅。需要注意的是,它已经多次做出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出现的部分反应。这些部分反应组成了无条件、非习得行为。它们包括:①向门口靠近;②仰起头(如果在特定位置做这个动作,将会抬起木闩);③用爪子拽活动门;④爬过挡在食物面前的门槛。小白鼠总共做出了大量的无条件反应,其中,只有这四种动作能够解决问题——假如时间充足,它就会在偶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要想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四种部分反应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逐一完成,也就是说,要形成某种行为模式或整合。当形成了整合、行为模式或条件反射以后,便只剩下了这四种反应,其他反应全部消失。我们将这四种反应明确地称为一种全新的、条件化的反应。而对于这一过程,我们往往称之为一种习惯的形成。
你们或许已经对习惯的形成有所研究,至少认为自己对习惯的形成非常了解。但即使你知道这方面的所有现存数据,却依然无法为其构建公认的理论。内省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已经研究过该领域,以便解决其涉及的种种问题,例如,让习惯加速形成的因素、习惯的正确性和持久性、年龄因素对习惯形成的影响;同时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习惯会起到的作用;习惯的迁移,等等。然而,尚且没有任何一位实验者能够提供足以为习惯的形成构建指导理论的实验数据。
甚至时至今日,一般所谓“习惯形成”与刺激和反应的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明确。我个人认为,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不会出现什么新东西的,但我可能太过简化这个问题了。在我看来,当我们让动物或人类学会走向红灯而非绿灯,或者留在正确的道路上并走出死胡同,或者去打开前面说过的课题箱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建立一种条件反应,而刺激依然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只不过是在努力获得一种“全新的”或条件化的反应罢了。然而,如果出于某种社会需要或实验需要,而只改变刺激、不改变反应,例如,当一个人长期对某位女性表现出爱情反应,但从未得到过该女性的任何回应(他的整个生活结构都可能因此受到危及)的时候,便需要刺激的替代(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移情”)。如果发生了这种替代,我们便得到了一个条件刺激的例子。
虽然关于人类和动物的习惯形成,我们的研究尚且缺少理论指导,但这些研究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在心理学方面很有价值的资料。可以说,在引入条件反射方法之前,心理学家确实已将研究“习惯的形成”视为自己的首要工作。由此,整个问题重新得到重视,整个实验规划重新得到安排。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习惯的形成”这一问题。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工作。你们会发现,事实上,大部分实验工作只重视刺激替代,而忽略了反应替代。关于反应替代的实验工作相对而言可谓极少。这种特征已经普遍存在于精神病学家和分析学家的很多工作中。如果时间充裕,我想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条件反射中,反应的抑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割舍这个问题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