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保障手段
制度手段
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信贷业务流程各岗位、各环节、各步骤进行明确的规范,用严密的制度覆盖信贷全流程,任何环节都不留管理真空,切实做到以制度优化管理,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规范操作。
在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地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模式,将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并要求做新、做细、做精、做实与做铁。
(一)制度要做新
做新,要求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并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国家信贷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行业信贷政策不断调整,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因此,商业银行要每半年对现行信贷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梳理,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信贷管理制度。要对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总结,对基层行普遍存在执行有难度、容易出现偏差的制度,要详尽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时进行完善和修补,对明显不适应市场和业务发展规律的信贷管理制度,要及时废止。
(二)制度要做细
做细,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细化信贷管理制度,将制度要求“一分为三”,有机分解为执行前、中、后三个阶段,将各阶段工作要求细化为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规定动作。
(三)制度要做精
做精,要求商业银行将信贷管理制度要求精炼成执行要点、标准模板、示范片、经验材料等,与对应信贷管理制度文件同步下发,用以指导、规范下级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四)制度要做实
做实,要求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结合本银行自身信贷业务特点,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合理调整,确保信贷管理制度、文件落地,执行到位不走样。
(五)制度要做铁
做铁,要求商业银行继承发扬银行“三铁”(铁规章、铁账本、铁算盘)声誉,对信贷管理制度的一些重要条款做出硬性规定,制订强制性标准与措施,设定高压线,在制度面前,谁也没有特权,谁违反制度谁就会付出惨痛代价。
激励手段
建立和完善信贷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增强员工合规操作的内在驱动力。商业银行对信贷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创新必须以业绩论英雄,凭贡献得报酬,按表现定去留,做到“三要”:要有枪,信贷产品创新推出要到位;要有炮,工资奖金与营销费用匹配要到位;还要有把冲锋号,亮剑精神弘扬要到位。
必须严格信贷尽职问责制度。《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建立授信工作尽职问责制,明确规定各个授信部门、岗位的职责,对违法、违规造成的授信风险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对具有以下情节的授信工作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疏漏的;未对客户资料进行认真和全面核实的;授信决策过程中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审批的;未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对授信和担保物进行授信后检查的;授信客户发生重大变化和突发事件时,未及时实地调查的;未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不配合授信尽职调查人员工作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其他。
(一)位子挂钩(工作激励)
与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饭碗)挂钩,包括留岗、转岗、停岗与除岗等工作激励手段。
留岗。让优秀的、合格的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持续安心做好信贷营销与管理工作。
调(转)岗。银行要对客户经理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对不合格、不称职的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及时调出信贷岗位,从事银行其他岗位的工作。
停岗。对于因不尽职造成贷款不良的信贷责任人员实行停岗收贷。贷款收回后再恢复岗位或调整岗位。
除岗。对于违反劳动合同规定的信贷责任人员,可解除、解聘劳动合同。对违法犯罪的人员,则应严格按照法规予以开除处分。
(二)帽子挂钩(职务激励)
与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的帽子(职务与职级)挂钩,包括升职升级、降职、停职与解职等职务(职级)激励手段。
升职升级。商业银行应建立员工双升的制度通道,即升职、升级。银行信贷从业人员是培养金融高管的摇篮。对懂营销、善管理、会带队的信贷从业人员可按照程序提拔为金融高管。商业银行应全面实行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信贷从业人员可以升级为专家,享受相应待遇。
停职。对于因不尽职管理造成贷款不良的经营管理岗的责任人员按规定给予停职处分。贷款收回后再恢复职务或调整职务。
降职。对于因不尽职管理造成贷款不良的经营管理岗的责任人员按规定给予降职处分。
解职。对于因不尽职管理造成贷款不良的经营管理岗的责任人员按规定给予解聘职务处分。
(三)票子挂钩(薪酬激励)
与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的票子(工资奖金与产品计价)挂钩,包括加薪、减薪、限薪、停薪与罚薪等薪酬激励手段。
加薪。商业银行应全面建立客户、产品计价制度。实行明码实价,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鼓励客户经理绩效薪酬超过本银行金融高管,充分调动其信贷营销与管理的积极性。
减薪。对信贷营销业绩不佳或形成贷款风险的员工,根据考核情况与制度规定减少薪酬。
限薪。对信贷营销业绩不佳或形成贷款风险的,根据考核情况与制度规定限制薪酬。
停薪。对于因不尽职造成贷款不良的信贷责任人员实行停薪收贷。停薪收贷期间只发基本生活费。
罚薪。个人贷款与小微贷款实行“五包责任制”,即包放、包管、包收、包利、包赔。但对以下两种情况可不罚薪:一是属于尽职免责制度规定的情况;二是贷款不良率在本银行规定的风险容忍度以内的。
商业银行在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薪酬管理上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对接好员工计价与单位绩效,产生互补效应, 防止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将一定比例的产品计价收入切块出来与单位岗位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考核不达标的不发放计价。
二是确定好各项产品计价标准,兼顾考虑数量与质量、规模与创利,及时调整计价标准,避免部分产品计价过高发生挤出效应。探索建立转推介客户计价分成长期受益机制, 即在对转推介客户营销计价时,不仅要在第一次对转推介人计价,还要在一段时期内坚持计价,激发柜员、大堂经理转推介客户积极性。
三是解决好计价到人与计价分成问题,实现产品计价收入在前后台间、在岗位间进行合理分配,防止计价截留、分配不合理。
(四)面子挂钩(精神激励)
与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的面子(荣誉、免责、绩效辅导等)挂钩,包括给面子、保面子、丢面子等精神激励手段。
1.给面子
商业银行应全面建立员工荣誉制度。对信贷营销与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杰出客户经理,应予以公开表彰,大力宣传,弘扬正气,鼓励信贷从业人员为商业银行建功立业。
2.保面子
商业银行应建立信贷从业人员信贷管理责任免责制度、信贷风险容忍度管理制度与员工绩效辅导制度,以保护与调动其信贷营销与管理的积极性。
(1)建立信贷管理责任免责制度。《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第五十二条规定,“对于严格按照授信业务流程及有关法规,在客户调查和业务受理、授信分析与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等环节都勤勉尽职地履行职责的授信工作人员,授信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免除相关责任。”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制度明确规定,对贷款过程中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实行“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原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免于承担责任:①有证据表明信贷从业人员已勤勉尽责,采取得力措施保全信贷资产,但因不可抗力(如政策因素、市场风险等)形成信贷资产损失的;②借款人受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且无法获得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赔偿和财产清偿及担保人承担经济责任后,仍未还清的;③借款人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所属的财产不足以偿还所欠贷款,又无法落实其他债务承担者,贷款确实无法收回的;④借款人死亡或依照《民法总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死亡,无法确定债务继承人,且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贷款仍未还清的;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建立信贷风险容忍度管理制度。风险容忍度也叫风险忍耐度,是指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准备承受的风险水平,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信贷风险容忍度管理对象包括信贷经营机构与个人。信贷风险容忍度管理指标由商业银行根据监管要求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管理水平、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对本银行规定的信贷风险容忍度以内的不良贷款,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不追究相关机构与相关人员的责任。
(3)建立员工绩效辅导制度。所谓绩效辅导是指银行经营管理者与信贷从业人员讨论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员工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如何帮助员工等管理的过程。它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始终。包括目标制订辅导、绩效实施辅导、绩效反馈辅导、绩效改进辅导四阶段模型。
绩效辅导有利于建立银行经营管理者与信贷从业人员良好的工作关系。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对员工实施绩效计划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只要过程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结果就不会出太大的意外。其作用在于能够前瞻性地发现问题并在问题出现之前解决,还在于能把管理者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管理者与员工经常性就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排除障碍,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实现提高绩效的目的。
绩效辅导的作用主要有六点:一是了解员工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便于及时进行协调调整;二是了解员工工作时碰到的障碍,以便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员工解决困难,提高绩效;三是可以通过沟通避免一些考核时意外的发生;四是掌握一些考核时必须用到的信息,使考核有目的性和说服力;五是帮助员工协调工作,使之更加有信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六是提供员工需要的信息,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工作以外的改变,以便管理者和员工步调一致。
3.丢面子
(1)建立信贷从业人员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是指员工违反商业银行规章制度,按照规定对员工违规行为进行连续记录,以量化反映员工行为状况、建立员工违规行为积分档案的管理方法。它有利于有效监督信贷从业人员工作职责,确保各岗位遵章守纪、合规操作,认真履职、恪尽职守。以一个公历年度为一个积分周期。每个积分周期结束后,员工违规行为积分从零分起算,历史积分记录留存员工违规行为积分档案。严格信贷从业人员违规行为积分档案的运用,将积分结果作为员工管理的重要依据:包括员工年终评先、干部选拔资格、纪律处分、调整岗位、经济处罚的重要依据。
(2)举办合规经营培训班。商业银行每年可举办1~2次合规经营培训班。①培训对象:本行信贷违规人员。②培训费用:培训费、食宿费与交通费全部自理。③培训内容:法律法规与本银行信贷制度。④培训方式:违规人员现身说法与本银行领导、老师培训教育相结合。⑤培训管理:每个违规人员写出书面违规检查书,剖析本人违规原因及违规后果并上台公开宣讲;每个违规人员签订合规经营承诺责任书并上台公开宣誓。
(3)建立通报批评制度。通报批评实际上是由“通报”与“批评”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通报”是指商业银行将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下级机构或内部职工。而“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目的是希望对方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信贷违规通报批评是指商业银行将行为人,即信贷从业人员的有关缺点和错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希望行为人或其他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的一种措施。
行政手段
以指令性规定对信贷经营活动做出刚性结束,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等三大规范,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确保信贷经营沿着正轨运行,包括信贷准入条件的规定、贷款限制性条件的要求、信贷指标指令性计划的下达、信贷停牌复牌制度等,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对信贷风险管理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封闭性的作用。
(一)加强贷款准入管理
贷款准入管理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前,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对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初选、评估、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贷款准入管理直接决定什么样的客户和项目能够获得银行的信贷资源,既是信贷流程的起始环节,也是信贷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贷款准入管理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都要敢于说“不”;对基本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要多方审视,慎之又慎;对符合准入条件、各项指标优秀的客户和项目,要尽可能优先受理。在加强贷款准入管理上,要重点强化行业、区域、客户三个维度的准入管理。
(二)设定贷款限制性条款
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必须设置必要的限制性条款,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办理贷款业务品种、额度、期限及保证金比例要求;贷款担保方面的要求;对资产负债率等核心偿债能力,流动性、赢利性等财务指标的要求;贷款支付金额、支付对象的要求;对外担保的限制;资本出售的限制;资本性支出的限制;股东分红的限制;兼并收购的限制;偿债优先权的要求;还款来源的要求;配合贷后管理的要求;其他限制性条款。
(三)建立信贷停牌复牌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对个人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建立信贷停牌复牌管理制度。
1.信贷业务停牌复牌管理制度的定义
是指在银行授权经营管理的框架内,监管行对被监控行(支行或网点)的全部或主要单项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实施预警、停牌、整改、复牌的管理。
2.信贷业务停牌复牌管理制度的原则
(1)定期监管。是指商业银行管理行(包括一级支行)直接以二级支行(网点)为单位,对个人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定期(按月)监控,对被监控行的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和业务受理权限实施信贷停牌复牌管理。
(2)分类管理。是指根据不同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的风险特征,制订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标准;根据不同机构(网点)的资产质量现状,实施差异化管控手段;根据风险水平的变动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约束措施;督促个人贷款与小微贷款经营高风险的机构(网点)加快提升风控水平,以实现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总体风控目标。
(3)积极化解。是指通过停牌复牌制度,督促经营行主动清收、及早处置贷款风险,最大限度地防控不良贷款的发生与向下迁移,并通过深入查找原因,及时化解风险,严肃追究责任,完善制度流程,强化个人与小微企业贷款责任经营机制。
3.信贷业务停牌复牌管理制度的标准与时段
风险控制标准是指,全部或单项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在风险评价时段内,可以容忍的新增贷款不良率的最高值。风险评价时段是指,商业银行规定的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发放的起止时间。
4.信贷业务停牌复牌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1)停牌。是被监控行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新增不良率超出风险控制标准或发现需停牌重大风险信号的情况下,由监管行对其个人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或业务受理实施限制,防止经营风险继续扩大的过程。停牌包括上收业务审批权限与停止业务受理权限两类。上收业务审批权限是指,对被监控行全部或单项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的审批进行限制,审批权限上收一级审批机构或有权审批人;停止业务受理权限是指,对被监控行全部或单项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的受理进行限制,暂停其受理该项业务,并同时上收其业务审批权。
(2)复牌。是被监控行在停牌期间,通过有效整改,使得资产质量达到复牌标准后,由监管行恢复其业务审批或业务受理的过程。
技术手段
运用经济学、统计学分析工具和信息科技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量化分析,防范和化解信贷操作风险。
(一)信贷管理系统技术
信贷管理系统实现对银行信贷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对银行信贷机构的业务控制、授权控制、参数控制、客户贷款审批流程控制、贷后跟踪评价等功能实现了对贷款风险的监控和约束,帮助银行正确把握每笔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从而达到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增加信贷收益的目的,加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可实现信贷业务与核心业务系统数据的密切联系,保证信贷数据的及时与准确。并按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的征集内容和数据格式标准及信贷系统接口规范,提供征信数据上报接口。
1.信贷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信贷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客户信息管理、信贷业务管理、授权管理、贷款分类、贷后管理、资信等级评定、综合授信管理、风险分析预警、辅助操作、运行维护、综合统计查询、业务主机连接、征信数据接口等。
2.银行要高度重视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系统的推广和使用
(1)领导带头使用到位。银行要对全辖信贷从业人员系统使用进行专项培训,特别是定期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使用上机测试,同时按月对管理人员系统运用情况进行通报,对系统使用不佳的管理人员集中进行辅导,确保会使用、善使用。
(2)“普及”培训到位。银行要组建内训师团队,或组建系统使用巡讲团队,通过现场演示、上机操作、强化日常工作的“传帮带”等方式,切实加强系统深度运用培训。
(3)强化督导到位。银行要将系统使用情况纳入执行力考核。同时,在信贷检查中做到必查系统使用情况,全面督导基层行使用系统。
(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风控技术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运用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也将对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起到革命性作用。
大数据风险控制,是指通过运用大数据构建模型的方法对借款人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提示。在大数据时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更加多样、获取的路径更加简便、数据准确度更有保障、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显得高效,数据的维度、延展面和精细度更能带来完善的风险管理分析要求。与原来通过人为方式对借款人进行经验式风控不同,通过采集大量借款人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建模的大数据风控更为科学有效。
大数据可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观测数据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充,有了足够多的数据还远远不够,如何构建合理的风险评级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是需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变量的推演和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平台。云计算采用了一种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方式,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以低成本、灵活性和敏捷发布为主要特点。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信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
1.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再造和飞跃
传统的银行风险管控流程主要包括事前的客户识别和客户准入,事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计量、风险预测和风险规避,以及事后的风险让渡和风险转移、风险抵补和风险缓释、风险确认和损失管理等。由于银行风险监管涉及的流程较多,其涉及的部门、人员和地点也较广,各环节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风险监管的效率低下。但借助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银行能对风险监管数据进行全面掌握,并在必要时对数据在银行内外进行共享,有助于强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置、管理后评价等重要节点,打通风险管理的评价、预警和处理等流程,合理匹配事前、事中、事后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的自由交流。依据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变革,实现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有效。
2.构建多平台信息采集平台,升级客户征信数据库
征信是当前银行为防范信用风险,针对个人和企业客户采取的信用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活动中的交易信息等,最后以信用等级的不同划分不同个体的信用,信用等级越高,则可以享受越多的金融服务。和个人相比,企业级的相关信用数据收集更加有限,信用等级也更具波动性。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时代,若银行能着眼于长远利益,积极与第三方数据提供方合作,构建双边或多边互助合作平台,不仅可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也可以让风险管理的结果更具可信度。对于企业或个人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惯和交易记录等数据,不同数据收集平台可以直接共享,相同的数据可以合并,不同的数据则可以融合和相互补充,这种跨地区、跨平台和跨类型的数据收集形式可以全面提升征信数据库的准确度,为日后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3.建立内外部信贷金融产品库,加强相关信贷产品的风险管控
物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银行受到来自传统互联网,特别是现代物联网企业的威胁也愈加强烈,银行要应对这些挑战,自身必须做出改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发满足时代背景和客户的金融产品。事实上,目前众多银行也推出过新的信贷金融产品,如资金流量贷、订单贷、物流贷、社保贷、工资贷等。但这些产品在风险管理方面却无法做到令人满意。为了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银行需要从内到外对信贷金融产品进行“包装”,建立银行内部统一的信贷金融产品库和信贷产品目录,还要对市场上其他银行众多相关信贷金融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着重了解这些信贷金融产品的用户构成、客户满意度、收益率及产品自身存在的风险大小等,形成内外信贷金融产品的对应联系,探索建立合理的风险参数设计,为日后新推出信贷金融产品的准入、推广和实施等流程提供风险评估依据。
4.采集宏观与微观经济变量,分析行业运行态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除面对企业、个人和信贷金融产品外,还有不同行业的宏观经济指标。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决定了经济波动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时远大于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而且风险对行业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控的。因此,对于行业发展的预判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找到评估量化行业风险等级的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物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银行能更加便捷地找到不同行业之间数据的关联性,通过模型的演算和数据分析找出各数据变动间的因果关系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包括:行业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劳动力供需、产业竞争力水平和行业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变量主要是企业的相关运营指标,如产能、利润和投资额等;这些多样化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得,利用相关指标即可分析各行业的未来发展情况。
5.从内部构建主动型风险管理模式,适应物联网金融的发展
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是实现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很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也尝试通过多种方式与物联网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赶上“互联网+” “物联网+”的热潮。银行自身也应积极将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和风险识别、风险监管相结合,积极培养熟知物联网金融和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式人才,从基本的人才培养到信息系统建立再到风险管控,银行应以更加主动的状态,全面适应物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网格化管理技术
网格化管理是政府部门进行社区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就是按照一定的地理空间和人口分布,通过单元网格的划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实现力量下沉、无缝对接、服务到户的一种社会治理新模式。第一,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它使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也应采用网格化管理责任模式。即按照信贷全流程管理制度界定的岗位职责和客户分层管理要求,纵向明确管理行和经营行的管理责任和工作内容,横向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责任与工作内容,形成纵横交织的网格,全面覆盖各项信贷业务及相关岗位责任人,做到每个客户有人管,每个动作有人做,每个环节有人盯,每笔风险有人担。人在网中走,档在格中建,格格有管理,时时有监控。
文化手段
任何制度的实现结果,关键在于人的执行,在于人的文化。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执行文化,有助于形成信贷风险控制的强大理念传导力、文化规范力和精神推动力,形成真正的全员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一)信贷经营文化
商业银行应培育安全、稳健、价值、规范的信贷经营文化。
1.安全第一,是信贷文化的基石
工商企业的经营原则是效益性第一,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首要原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的“安全金字塔”法则就说明了,每有300次不安全行为就会有29次轻伤,1次重伤或死亡,比例为300∶29∶1,你是否愿做那1/300?必须实现从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飞跃,且须彻底清除“100-1=99”这种错误的安全麻痹观念,树立“100-1≠99=0”的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责任重于泰山的信贷安全不等式。
2.稳健至上,是信贷文化的灵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实施稳健审慎原则,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防范风险,并处置化解风险,这是保证信贷资产经营可持续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银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
3.价值为本,是信贷文化的根本
通过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将银行信贷风险与业务成本、信贷风险与经营利润联系起来,让收益有效覆盖风险,实现银行、客户、社会共创价值,这既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4.规范管理,是信贷文化的标准
目前,部分银行特别是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仍然采用一个师傅一个法、以师代徒的信贷管理模式。因此,必须来一场信贷管理革命,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就是师傅,制度就是规范,让制度说话,靠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信贷全流程管理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活动、 每一个客户、每一份资产、每一个时刻、每一个流程,都必须处于制度管控之中。实现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
(二)信贷合规文化
我的合规我负责,他人违规我有责,全行合规我尽责。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信贷从业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大忌。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涉及银行多个层级、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多个员工。每笔贷款风险的防范、识别与处置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做到。如果两个客户经理对一个信贷客户进行双人调查,B客户经理发现A客户经理有违规调查行为,与客户串通一气对财务数据造假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这笔贷款产生不良,B客户经理也会被连带追究责任。产生一笔不良贷款,银行至少要追究5个人以上的违规责任,即客户经理2人,直接负责的网点负责人(部门负责人)1人,信贷审查人员1 人及独立审批人1人。因此信贷违规是“六害”,即害自己、害同事、害客户、害家人、害银行、害社会。因此,必须强化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合规经营来保护自己、保护同事、保护客户、保护家人、保护银行、保护社会。
(三)信贷底线文化
银行信贷从业人员必须严守法律、道德、制度、风险(即风险容忍度)、饭碗(即职务与职业)五条底线,无论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不能用任何方式来突破。人的一生有三件事情是永远不能开玩笑的:一是不能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这几天心情不好,不吃不喝,你饿死了,没有任何人同情你,很难挽救!二是不能拿自己的家庭开玩笑。与老婆(老公)吵架后说,我与你离婚;与孩子闹矛盾后说,我与你断绝父(母)子关系。家庭破坏了,很难修复!三是不能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信贷风险管理严重失误会直接被撤职、开除、解聘,很难挽回!
(四)信贷尽职文化
信贷尽职文化是信贷从业人员的职业文化、制度文化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规定,授信工作尽职指商业银行授信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履行了最基本的尽职要求。授信工作尽职调查指商业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人员对授信工作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独立地验证、评价和报告。
信贷尽职文化的核心落脚点是个人责任思维,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善尽美。通过信贷从业人员的自我负责,让员工自己看到在信贷管理工作中什么样的行为对自己是有终极好处的,从而根据银行信贷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就是责任选择。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可以打造一个责任环境,强化责任氛围,尽职行为持续性也就可以得到保障。
模板手段
模板是将一个事物的结构规律予以固定化、标准化的成果,它体现的是结构形式的标准化。
(一)制订模板
银行应全面制订信贷全流程管理操作模板,要从岗位职责、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工具表单、文书方案、问题对策七大维度出发,将信贷全流程管理的各个制度、各类客户、各项产品、各个流程制作成标准化的操作模板,并印制成工作手册,发放至管理行、支行、网点前中后台信贷从业人员,确保人手一册。
(二)学习模板
银行必须要求各级行、各部门、各网点利用晨会、夕会、周会、业余时间,采取培训、考试、考核、经验交流等方式督促全体信贷从业人员对上述模板进行系统、重复地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确保固化成为本银行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工作模式。
(三)运用模板
要求金融高管、信贷管理人员、客户经理等信贷从业人员经常使用模板进行管理,并注意模板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实效。
(四)检查督办
要求银行将模板的落地实施情况纳入信贷合规、尽职监督、巡诊检查等内部信贷管理检查范畴中,做到现场检查、现场帮辅、现场整改,确保执行到位不走样。
培训手段
(一)培训对象全员化
在突出金融高管、信贷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培训的基础上, 将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培训对象延伸至所有信贷从业人员,包括审计、法律事务、合规管理、营运主管等信贷管理相关人员。还要对信贷后备人员特别是新入行的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二)培训证书职业化
银行应全面推行信贷从业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实行持证上岗。没有取得信贷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信贷管理工作。
(三)培训内容实用化
针对经营管理层高管,突出经营理念、团队管理、制度建设、流程再造、信贷文化等管理类知识的培训;针对信贷营销与管理人员,突出制度执行、操作模板、管理技能、管理标准、法规运用、产品知识、风险识别与处置等方面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多元化
除了继续做好现场培训与案例教学外,银行还要广泛推行网络、视频、微课等在线方式的培训。同时,认真开展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示范巡讲培训,即将辖内信贷管理精英团队集中起来,组建一支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精英巡讲团,到辖内管理行、支行、网点,现身说法传授管理经验、心得和方法。
(五)培训成果落地化
培训不落地(转化),等于一场空。一定要注意培训成果的转化落地,即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对银行来说,要将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业绩、工作意见、管理制度、工作模板、培训资料与企业文化;对学员来说,要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理念、技能、方法、模板、习惯与业绩。还要明确规定转化落地的时间节点:3月内初变,初见成效;6月内大变,大见成效;1年内巨变,业绩倍增;2年内蜕变,脱胎换骨。
[巴老师讲案例之五]
项目准入违规风险案例
一、案例简介
2016年12月18日某银行向某股份有限公司发放固定资产贷款5000万元用于新建生产线项目。当地银监局现场检查发现,该项目并未取得国家有关部门建设用地和环境评估文件批复。
二、问题思考
1.该项目贷款主体资格合法有效吗?
2.该项目贷款存在哪些法律风险与后果?
3.你认为银行对贷款准入应该设立哪些门槛?
三、老师讲评
1.该项目贷款主体资格合法有效问题。借款人主体资格合法,但项目主体资格不合法。因此,此项目贷款主体资格不合法。
2.该项目贷款存在的法律风险与后果。关键问题是合法性手续不齐全导致贷款违规。一是项目强停风险。土地与环保政策是国家设立的两条高压线。该项目并未取得国家有关部门建设用地和环境评估文件批复,极有可能面临国家有关部门对其强令停止的风险。二是信贷损失风险。项目强停后,将无法正常经营,贷款资金的还款来源将无保障。三是银行被监管处罚风险。《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对于未按规定取得项目批准文件、环保批准文件、土地批准文件、海域使用权审批、港口深水岸线审批及项目资本金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授信的行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采取监管措施。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限制资产转让;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四是银行高管与信贷从业人员职业风险。除了其他处分外,还有被开除行籍(终身不能从事银行业工作)的风险。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进行处罚,包括: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取消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禁止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3.银行对贷款准入应该设立的门槛。银行要从行业、区域、客户三个维度设立贷款准入门槛:
(1)行业准入门槛。凡是国家政策鼓励的,银行可以择优贷款,国家政策反对的,银行坚决不能贷款。
(2)区域准入门槛。区域准入管理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原则。对当地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生态良好、信贷管理规范的区域要实行资源倾斜,扩大权限,赋予更多的自主准入权。二是一般区域有重点发展原则。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一般的区域,要重点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业务,并赋予其相应领域的自主准入权,力求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三是限制区域限制发展原则。对金融生态环境不好的区域,要适度上收自主准入权,重点发展轻资产、低资本、低信用风险业务。
(3)客户准入门槛。公司客户要设立行业政策、信用等级、企业制度、资产规模与财务管理等门槛;个人客户要设立信用等级、家庭实力、还款能力等门槛。固定资产贷款与项目融资客户要设立项目批准文件、环保批准文件、土地批准文件及项目资本金符合国家规定等门槛。
[巴老师讲案例之六]
收受客户财物违法贷款风险案例
一、案例简介
2013年至2014年,何某在担任某银行支行行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于2013年5月非法收受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熊某所送商品房一套(当时市场价值110万元);于2014年6月非法收受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某的人民币10万元。何某收受上述好处,疏于信贷风险管理,随意发放贷款6700万元,形成不良贷款4100万元。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何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他人价值120万元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构成受贿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何某犯受贿罪成立。法院判决:被告人何某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财产120万元。
二、问题思考
1.分析银行工作人员收受客户财物、违法贷款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2.银行如何防控内部控制风险?
三、老师讲评
1.银行工作人员收受客户财物、违法贷款会造成的后果。一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授信过程中索取客户财物或者非法收受客户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将构成受贿罪。《刑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是违法发放贷款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信贷活动应有的规范,而且是对国家信贷管理制度的严重侵害,给国家和银行造成重大损失。三是个别银行工作人员因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受到法律制裁,也极易形成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可能引发外界舆论及相关客户的负面评价,对银行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银行防控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1)银行应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来防范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信贷人员金融法律、行政法规的学习和教育,提高其依法办贷的水准,做到合法、合规办贷。(2)银行工作人员要廉洁自律,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坚决拒绝收受客户各种名义的回扣和贿赂,恪尽职守。(3)银行要长期坚持反腐倡廉教育,建立长效的履职监督和案防机制。(4)银行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流程,以避免因银行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造成风险隐患,并给商业银行带来声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