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前尽职调查原则与方法
贷前尽职调查的定义
贷前尽职调查,指银行客户经理,通过现场调研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地获取整理、调查核实、分析论证有关借款人及有关信贷业务、担保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和评估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
银行应实行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管理,全面了解客户信息,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以现场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通过现场核实、电话查问及信息咨询等途径和方法履行尽职调查,形成调查书面报告,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
贷前尽职调查的意义
(一)贷前尽职调查是信贷决策的基本依据
贷前尽职调查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客观地获取客户信息和担保信息,通过揭示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风险因素与防控方法,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确保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提供基本依据。
(二)贷前尽职调查是信贷全流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全面深入、细致严谨、高质量的尽职调查工作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管理信贷风险的基本保障,它可以降低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减少贷款风险隐患。其工作质量优劣直接决定了贷款质量和风险承担水平,是信贷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闸门与基本手段,是信贷全流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贷前调查质量越高,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必须做实贷前,严设贷前尽职调查“防火围墙”,铸就信贷资产“铜墙铁壁”。
(三)贷前尽职调查是规范行为、明晰责任的重要基础
银行发生一笔不良贷款,必然要追究相关人员连带责任。首先要查看贷前尽职调查报告。一次不负责任的贷前调查,就有可能导致一笔不良贷款的产生。如果客户经理在贷前尽职调查报告中如实反映了客户相关风险信息,但信贷审查人员没有重视并采纳意见,那么信贷审查人员应负主要责任。如果信贷审查人员也同意客户经理贷前尽职调查报告的意见并在审查报告中予以风险披露,但信贷审批人员没有作为决策依据而盲目审批了,那么信贷审批人员就应负主要责任。
贷前尽职调查的原则
双人调查。尽职调查应至少由两名调查人员共同实施完成。
规范调查。客户经理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采取现场核实、电话查问及信息咨询等途径和方法,规范调查行为。
客观审慎。客户经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应客观、审慎地对客户及信贷业务相关信息进行真实性核查,有效甄别虚假风险。
勤勉尽责。客户经理应严格按照监管部门与本银行贷前调查指引规定尽职履责,对客户信息和业务风险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
结论明确。客户经理应对调查发现的风险问题予以充分揭示,并根据调查实际情况,提出明确、清晰的调查结论。
贷前尽职调查的方法
(一)交叉检验法
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也是信贷决策的重大难题。因此,必须通过交叉检验才能比较真实、全面地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风险。
(1)四大关键原始资料交叉检验。票据、合同、付款单据与权证。
(2)银行对账单交叉检验。查看资金流量的总量与结构变化。
(3)库存单交叉检验。查看库存总量、结构与周期变化。
(4)应收账款单交叉检验。查看总量、结构与账龄的变化。
(5)水电气三表交叉检验。查看生产经营波动性、稳定性与成长性及电量与产量对比(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含量)。
(6)家庭生活四大状况交叉检验。我国民营企业与实际控制人家庭生活高度关联。特别是要注意家风、婚姻、健康与资产等四大状况。
(7)上中下三商交叉检验。上游,查看供应商客户;中游,查看生产商(配套)客户;下游,查看销售商客户。
(8)商品订单交叉检验。一是订货单,包括订单总量、品种与结构的变化;二是海关报送单,包括进出口交易总量、区域、对手的变化。
(9)纳税单交叉检验。一看企业利润率;二看企业诚信度。欠税大户坚决不能贷款,因为有牢狱之灾的风险。
(10)员工工资单交叉检验。通过发工资人数看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度情况;通过发工资时间看企业欠薪情况,欠薪三个月以上的坚决不贷款;通过发工资额度看企业生产经营有无造假情况;通过发工资水平(员工平均工资水平)看企业行业竞争力;通过工资产能比看企业劳动生产率是否先进。
(11)六大网络系统交叉检验。本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与DT(大数据)平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个人与企业),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银行业协会系统(同业制裁黑名单信息),政府主管部门系统(如公、检、法、税务、不动产登记等),社会网络系统(如第三方公司、中国知网、巨潮网、万方数据等)。
(12)客户经营管理模式与结构交叉检验。①分析客户三种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模式,是集约经营发展模式或是粗放经营发展模式;赢利模式,靠量(数量,如加工企业)赢利、靠质(质量)赢利、靠牌(品牌)赢利模式;营销模式,线下营销、线上营销、线下与线上全渠道营销。②分析客户四种结构:股权结构(注意实际控制人控股情况)、高管结构[现代企业必须建立由1+5的法人高管团队,1,即老板,实际控制人;5,即5个职业高管,包括职业经理人(事业合伙人)、职业会计师、职业律师、职业产品专家和职业营销专家]、产品结构(迭代产品结构:销售一代、储备二代、研发三代)、客户结构(原材料供应客户、配套生产客户与产品销售客户)。③落实七个关注:制度汇编、产品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责任)、安全管理。
(二)多维(五维)调查法
信贷尽职调查必须坚持多维调查,特别是望、闻、问、切、言“五维”调查法:
望,视而有见。多查看,眼见不一定为实,必须通过不同角度观察与考察,看清贷款客户的真实情况。
闻,听而有音。多倾听,兼听则明,听话听音,特别要注意倾听贷款客户与其他方面的弦外之音。
问,问而有应。多询问,了解客户真实需求,贷款客户与项目的所有疑问必须都有回应。
切,察而有觉。多研判,事实不等于真相,通过认真分析,把握贷款客户的本质面貌。
言,言而有信。多说话,通过与借款人、担保人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沟通交流,全面掌握贷款客户与担保人的真实信用情况。
(三)跨界融合法
1.掌握跨界知识与技能
与工业、商业企业比较,银行业本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不能算是太高的。从会计角度看,工商企业会计知识可能更复杂一些。但银行业信贷从业与管理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懂银行,更要懂工业、商业、农业、科技等产业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社会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财会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客户经理必须学会跨界融合,具备跨界的眼界、知识、技能与方法。
2.注意研究调查贷款企业的金融生态圈
贷款企业的金融生态圈主要包括6个方面:企业内部组织金融生态圈(总、分、支、子公司)、企业产业合作金融生态圈(上、中、下游合作商)、企业终端市场金融生态圈(个人、集团消费者)、企业渠道金融生态圈(原材料供应渠道与产品销售渠道、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全渠道)、企业社会合作金融生态圈(与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的关系)与企业内部员工金融生态圈(股东、高管、员工)。
3.掌握企业运行规律
运用跨界融合思维,通过研究调查贷款企业的金融生态圈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规律,从而识别风险、掌控风险、处置风险。
(四)“四流”“四迹”跟踪法
从物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四流”闭环管理看客户的经营轨迹、信息痕迹、信用足迹和蛛丝马迹“四迹”来跟踪识别信贷客户风险点,是一种非常科学适用的信贷管理技巧。
1.通过客户物流闭环管理看经营轨迹来跟踪识别风险
任何客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有其特殊的运行轨迹,包括客户产(生产)、购(采购)、销(销售)、存(库存)、流(物流)等经营轨迹。如分析客户经营性现金流可从以下物流的经营轨迹来识别风险点:产品销售订单、产品销售发票、产品生产单、产品入库单、产品出库单、应收账款单、银行流水单、经营性现金流。
2.通过客户资金流闭环管理看蛛丝马迹来跟踪识别风险
“蛛丝马迹”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一种昆虫)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机敏的银行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资金流信息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客户的信贷风险线索,再找到风险源,最后找到风险点。如一个客户财务报表中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资金明显高于所有银行贷款总额应付的利息资金,通过这一蛛丝马迹来追踪调查,就可以查到客户参与民间借贷的情况。
3.通过客户人流闭环管理看信用足迹来跟踪识别风险
通过客户信用卡账单、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子商务、现金管理、银行对账单及支付宝账单(芝麻信用)、微信账单(微信信用)、员工工资单、个人缴税单等账单交易明细,查看个人客户吃(餐厅、食品)、喝(酒类、饮料)、玩(旅游、游戏)、乐(音乐、电影)、用(生活用品)、衣(衣服)、食(吃饭)、住(酒店、家庭住房)、行(交通)、学(教育)、收(收入)等生活信用足迹,了解、分析、评判客户的信用状况、信用评价、信用履约、信用品行等。
4.通过客户信息流闭环管理看信息痕迹来跟踪识别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银行必须通过客户信息产生的信息痕迹来进行定位管理,特别是运用电子商务、现金管理平台、网上银行平台、微信银行等现代金融工具来创新大数据贷款产品,实现对信贷客户物流、资金流、人流与信息流的大闭环管理,从而来识别风险、处置风险。要抓紧研究本银行客户信息留痕营销与管理办法。
(五)假骗甄别法
善于甄别客户信息特别是企业财务真假。有的所谓“金融专家”提出,小微企业贷款可以“以表(财务报表)定贷(核定银行贷款)”,“以押(抵押资产)定贷”,这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我国小微企业实际、真实财务状况往往是很难直接掌握的,一般有三套(企业、税务、银行)报表,甚至四套(个别企业还有一套对付股东与员工,以免少分红),客户经理必须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甄别企业财务真假,剔除财务虚假部分,以重置后的报表作为授信依据。抵押资产往往也有很多瑕疵,还存在处置变现难的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甄别。
1.虚假主体
(1)假骗现象:①空壳公司(“四无”:无场所、无人员、无资金、无业务);②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不一致,如通过贸易公司、建筑企业绕道用于房地产开发;③替关联企业借款。
(2)甄别方法:①实地核实企业实际经营的业务,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订单等核实企业申请的融资是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②了解企业性质、股权结构、关联公司经营情况等,判断其间接融资的可能性;③调查贷款资金真实用途,防范信贷资金挪作他用;④核查企业提供的交易合同、购货单、发票等凭据。如涉关联交易的,进一步核实交易的真实性和交易价格的合理性;⑤核查企业日常账户资金进出是否与企业反映的上下游企业相符,交易额是否与报表反映匹配。
2.虚假客户基础资料
(1)假骗现象:包括虚假营业执照、公司章程、各类经营许可、资质等级证书、收费许可证及其他贷款申请资料。
(2)甄别方法:贷款申请受理环节要对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进行查验,保证基础资料特别是原件的真实性。可通过官方渠道、网络资讯、关联企业等查询资料信息,看证照等是否无效、过期,与实际经营是否相符,是否伪造、变造。
3.虚假注资
(1)假骗现象:包括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以实物出资的,未办理产权过户视为虚假出资)、虚假验资,或出资后通过各种手段抽逃资金。
(2)甄别方法:①看验证手续,即查看出资方式、期限、金额是否符合约定,核查验资报告的真实性,如有疑问进一步取得资金入账证明;②看公司章程,即查看与审计报告反映的注册资本是否一致,与实际出资人是否一致;③看资产,即查看实物或无形资产出资的,是否按规定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否公允,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现场检查实物的现状,核实企业反映的信息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
4.虚假(隐瞒)企业重大信息
(1)假骗现象:①编造虚假信息;②隐瞒重大信息,包括股权结构变化、管理层变动、对外投资、对外担保、核心资产转让、重大决策变化、生产经营情况等;③隐瞒重大不利信息,包括安全事故、环保事故、重大财务损失、监管部门处罚、涉诉、民间借贷、不良商业和银行信用记录等。企业重大信息关系到对企业的评价,也涉及信贷准入。
(2)甄别方法:①通过内外部渠道,了解企业的股权结构变化、管理层变动、对外投资、核心资产转让情况及原因;②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战略和主营业务方向的转变,跟踪企业上下游企业变动;实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厂房设备建设安装购置等;③从当地执法部门及公开媒体了解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环保事故、产品质量事故,并分析影响;④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司法系统、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等政府部门核实企业是否存在被监管部门处罚、诉讼信息、不良记录及高管个人不良信用;⑤了解企业投资、对外负债、民间融资、对外担保情况。
5.虚假贸易融资
(1)假骗现象。①虚假交易。伪造交易合同、发货通知单,虚构贸易背景。主要表现为:订单或购销合同要素不全、粗制滥造、与经营范围不符、数量及金额多以整数倍记,相关合同、票证、单据、发票之间不符。已履行的合同与统计期间不符的合同可视为虚假合同。②虚增交易金额。主要表现为合同金额与企业经营规模、销售收入、利润、纳税金额等明显不匹配;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明显偏高。
(2)甄别方法。①分析企业资金流是否与贸易背景匹配。了解企业的交易对手与企业提供的上下游客户是否一致,交易对手与企业主营业务是否吻合;关注异常大额资金往来与特定账户资金频繁划转现象,了解分析是否“空转”增加流量。②调查审核合同要素(商品、交易对手、交易条件、货物流、单据流的逻辑分析判断),重点审核合同要素反映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是否吻合;合同要素是否完整,年度框架合同与单笔购销业务间的关联是否符合约定;合同中明确的结算方式、履约有效期,是否与申请办理贸易融资品种、期限一致;交易对象是否为客户的长期合作客户。③查看合同与对应的单据是否匹配并核查单据的真实性。要把握各项贸易融资品种不同环节所需的单据,贸易业务项下的单据一般包括:合同、发票(增值税发票)、货物运输单据(出库单、发货单、提货单)、货物报关单、验货方验货证明等。查看合同对应的增值税发票、提单、关单、运输单据等票据,分析单据记载的时间、交易方名称、货物内容、数量、金额票面要素是否与贸易合同匹配,将各类单据信息相互校验,并分析与实际交易内容是否吻合。采取有效手段核实其真实性,如:通过海关电子口岸系统、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企业版)等系统查询并打印电子报关单;通过税务局等有权机关网站查验增值税发票真伪;通过申请人的交易对手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保险公司、货物运输外包物流公司)了解贸易背景的信息(如通过船讯网、中华船运网、仓储公司官网或运输公司官网核验提单、海运单、公路铁路或内陆水运单据的真实性)。④关注关联交易情况。重点了解隐形关联交易(表面上看不出关联交易,但实际上被其法定代表人、主要管理人员或其近亲属、朋友控制),并核实关联交易的实质及其价格合理性。
6.虚假项目资料
(1)假骗现象:主要指虚拟项目、项目合法性手续存在瑕疵、虚假资金来源和投入、虚假项目投资额度、虚假工程进度等。
(2)甄别方法:①核查合法性手续情况,特别注意与国家有关部门联系,重点核查项目合法性手续不齐全、审批层级不对、审批内容与实际不符、项目可研报告的财务评价(如产品售价)严重不实、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审批等问题;②核查资本金情况,特别注意资本金未按规定到位、不符合资本金性质、计划投入的资本金来源不可靠等问题;③核查项目投资额度,包括资本金、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使用到位情况;④核查工程进度,现场查看项目实际进展情况。
7.虚假担保
(1)假骗现象:一是保证人不合法、不合规或担保能力不足;二是抵质押物存在瑕疵,如抵质押物属法律规定不能抵押的资产、虚假权属凭证、财产权属存在争议、登记手续存在瑕疵、权属证明与实际不符、押品评估报告与实际严重不符等。
(2)甄别方法:①审核保证人资格;②核实保证人实际担保意愿与担保能力;③加强关联担保管理;④审核押品合法性;⑤审核押品足值性;⑥审核担保手续合法性。
8.虚假用途
(1)假骗现象:①信贷资金用途不真实,主要是与客户实际经营需求不相符;②信贷资金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如与贷款申请或审批用途不一致;③被关联企业或实际控制人占用;④用途不合规,用于偿还贷款利息、股本权益性投资、资本市场等。
(2)甄别方法:①加强客户贷款资金真实需求调查;②加强信贷资金支付管理;③加强贷后资金账户监管。
9.虚假额度
(1)假骗现象:主要是客户贷款申请或审批贷款额度明显超出客户经营需求或项目融资超出项目实际需求、同一项目在多家银行重复融资等。
(2)甄别方法:①认真调查、了解企业实际贷款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额度,防止企业充当金融“掮客”,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参与民间借贷或盲目对外投资;②关注企业在其他银行的融资情况并对融资总额进行限制。
10.虚假报表
(1)假骗现象:①虚构交易或事实。财务报表反映虚假的经济业务。如虚构销售业务、重组业务、虚增资产等。②隐蔽核算。采用几套账,对付不同的使用对象;采用“小金库”,隐瞒很多账外经济业务,甚至贷款都不反映在账里;据为己有,给国家或企业造成巨大损失。③利用常规会计处理。利用虚拟资产和不良资产挂账及潜亏挂账,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界限,利用研究和开发支出及广告费,利用各种“跌价准备”和计提秘密准备进行利润调节,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科目的变更,不提折旧和少提折旧及利息费用,利用其他应收和其他应付科目,直接调整会计报表,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利用投资收益,利用国外子公司等方法。④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购销,转移定价,资产重组、转让或合资,交叉持股,资金融通,投资及担保,费用分担等方法。⑥利用资本经营。实物资产的买卖或置换,收购兼并会计的所谓“创新”,利用债务重组。⑦利用补贴收入。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利息减免等方法。⑧利用会计方法作假。调整收入确认方式,使利润虚增或虚减;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从而虚增、虚减资产和费用;调整折旧计提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2)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甄别虚假报表:
①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出发识别作假。一是了解财务报表审计情况。二是连续向企业要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有差异的数据进行质疑。尽可能多地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比异同点,对差异的数据提出质疑。核对各财务报表内部的平衡关系和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找出疑点。认真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四张表,四张表应互相印证、有机统一。以财务报表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如本期报表内部项目之间、本期与上期数据、主表与附表之间勾稽关系(本期期初数=上期期末数,本期期末数=上期期末数+本期发生数,净现金流量=期末货币资金-期初货币资金,期末长、短期借款-期初长、短期借款=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通过考察报表中某项目的金额及相关项目的金额来分析企业报表及其附注。从而证实或证伪,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做出判断。如:在分析企业收入时,可以关注每月利润表销售额的波动是否合理,累计销售收入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的变动额是否匹配,再与纳税记录、结算账户回笼资金相对应审核,是否存在虚增销售收入或隐瞒、截留销售收入的情况相结合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结合企业所处行业与平时观察掌握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关键或重要财务项目的漏洞、疑点。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转换成结构百分比报表,与行业参考指标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客户财务结构有无异常,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应分析其成因。如:将客户近三年的财务指标比较分析,将长/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收益能力等核心指标与同行业指标(与相关行业、相关地区客户同一时期的比较、与国资委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行业值比较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②从四大报表重点分析识别作假。对资产负债表侧重审核是否存在虚增资产、少计负债等影响对客户偿债能力判断的情况;对损益表侧重审核是否存在虚增收入、少计成本费用等影响对客户赢利能力判断的情况;对现金流量表侧重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调节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的情况;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侧重审核实收资本到位、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提取正常与否、利润分配是否合理等。
③从重点财务项目分析识别作假。一是看客户银行对账单与银行自身的银行对账单是否一致。二是固定资产查权属登记,是否存在以租代购、是否按规定计提折旧费用。三是应收账款,抽查大额应收款项单据或向对方查证。四是存货,看存货明细与单据之间、登记数量与实际库存之间是否匹配,需要实地核查存货,抽查盘点部分货品印证、观察实物标识、比例测算等验证真实性,对于仓储外包的企业,可要求企业提供仓储费、装卸费等费用单据验证,也可询问仓储方。五是对外投资。看企业与被投资方相关合同协议、决议、凭证、工商登记、报表等,还可实地查看被投资企业以验证投资真实性。六是在建工程,主要实地查看工程是否存在、工程进度与报表反映的投资额是否匹配、工程合法性手续是否完备、产权人是否一致。七是其他应付应收款,要核实分析具体对象、金额、账龄、借出资金用途、归还、使用条件等,对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要核实是否抽逃资金。特别要关注企业隐性负债情况。按照融资渠道划分的隐性负债类型:隐瞒的商业上下游的赊欠、预收;亲朋好友圈子内的借款;民间非征信金融机构借款;因不良嗜好引致的社会渠道高利贷;民间互保联保引致的负债;因隐性或可退出合作者导致的负债;因妻室子女费用导致的负债。按照借款用途划分的隐性负债类型:早期滚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亲朋好友圈半理财性质的负债;正常经营期间内补充经营流动资金的民间机构、上下游的负债;快速成长期间内因固定、流动资产投资增加的民间负债;因不良嗜好与个人生活行为增加的隐性负债;因参与高风险投资或者投机性质项目形成的隐性负债;因深陷资金链危机,垂死挣扎形成的隐性负债。
④不良资产剔除法。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⑤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赢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赢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
⑥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作假特别有效。
⑦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资筹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会计报表作假的现象。
(六)异常、异动数据判断法
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连续分析(按年、按季、按月)的基础上,发现企业客户财务数据异常、异动现象,是判断信贷风险隐患的一个重要方法。
1.与利润表相关的会计数据异常
(1)营业收入增幅低于应收账款增幅,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相背离。在企业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应收账款。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变化幅度应与营业收入的变化相一致。如果应收账款增长速度高于营业收入,可能意味着: 第一,企业放宽信用条件以刺激销售;第二,企业人为通过“应收账款”科目虚构营业收入。
(2)营业利润大幅增加的同时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等增加比例很小。企业正常经营产生营业收入时不可避免要产生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这两项费用一般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如果当期营业利润出现了大幅增加,而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等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则有三种可能: 第一,相关的销售并不存在;第二,企业为优化当年赢利水平,已将当期应计费用调至下一会计年度;第三,企业刻意调减当期应计费用来相对提高营业利润。
(3)企业应缴增值税、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费用异常低,与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不匹配。企业所得税一般由企业利润乘以税率决定,如果企业利润较高,但是所得税却低于应有的水平,说明所得税费用与净利润差异较大,在没有免税条款的情况下,很可能是报表舞弊的预警信号。同样,企业应缴增值税应与销售商品增值额对应,营业税金及其附加与提供应税劳务等相对应,如果应缴增值税偏低,可能意味着营业收入被虚构。此外,如果应税额与净利润差异较大,也可能是企业偷税漏税或虚构收入的预警信号。
2.与现金流量表相关的会计数据异常
(1)拥有与经营业绩不相匹配的现金余额,且现金占资产总额比例过高,多年来变化很小。一般而言,企业为了避免负担额外不必要的机会成本,其货币资金余额都会与自身的经营情况相匹配。如企业的货币资金余额明显超出经营规模的需要,且多年来无变化或变化较小,则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现金用途受到限制,如进行质押、设立担保等,而企业未将相关情况进行披露;第二,现金资产被控股股东等关联方占用。
(2)高额现金伴随着高额短期负债和逾期欠款等。如果企业拥有高额货币资金的同时还伴有高额的短期银行借款等短期负债或逾期借款,且高额货币资金基本上能够涵盖短期借款或逾期借款,那么该企业背后可能也存在着与上面情况一样的问题。
(3)应收账款变动不大的情况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和增值税增幅不匹配。在应收账款年初年末余额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当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长幅度应与营业收入及增值税的增幅相匹配,如现金流增幅大大小于收入和增值税增幅,则有虚构收入并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嫌疑。
(4)应付账款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营业成本增幅不匹配。同应收账款一样,在应付账款年末余额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当年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应与营业成本增幅保持相当水平,如现金流增幅大大小于营业成本,则公司有可能虚构收入,并相应虚构了相关营业成本。
(5)其他与投资活动相关的现金流会计数据异常情况。第一,某会计年度现金流量表中出现大额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而在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在年度内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投资支付的现金”“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与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变动幅度不匹配;第三,“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与验资报告中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匹配。
3.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会计数据异常
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数额巨大,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不匹配。
由于企业会计人员将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或应付的款项全部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这使得这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比较繁杂,很容易成为某些单位或个人进行舞弊的工具。
涉及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舞弊手法主要有: 第一,利用其他应收款科目隐藏短期投资,截留投资收益;第二,利用其他应收款隐藏利润,偷逃税款;第三,利用其他应收款转移资金;第四,利用其他应收款私设小金库;第五,利用其他应付款隐藏费用。
(七)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识别法
借款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借贷活动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重大诱因之一。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民间借贷又具有隐蔽性,如何识别信贷企业客户是否参与民间借贷确有难度,但也有其内在规律性。通过“四看”“五比对”“五关注”“五了解”“五分析”等查看方法,就可基本调查清楚。
1.看账目,“五比对”
充分运用背靠背询问、不打招呼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企业资金整体情况进行盘查,摸清会计科目实际数据,并对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具体应做到“五比对”:
(1)比对负债规模与资产规模。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企业既有银行融资规模,同时查清企业是否有正常的信托、应付款等其他负债。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判断企业资产形成所需资金量,如果该数额远远超过银行负债、商业信用总额,主要股东又不具备提供超出资金的实力,则企业可能参与了民间借贷。
(2)比对应收应付与生产状况。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余额较大,或者有大额进出,与企业规模不相匹配,应根据明细,深入了解企业是否参与民间借贷。应收、应付账款科目金额较大,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应核查企业是否将应计列入其他应收、应付科目款项列入应收、应付科目,以此规避银行对大额暂借款的调查。应收、应付账款长期固定不变,也可能为民间借贷资金。
(3)比对资本公积与发展进程。资本公积与企业财富积累经历应保持一致。如果企业实收资本较小,而资本公积迅速增加;或者无故提高资本公积;或者大额、连续增资,与企业发展不相符,应对资本公积的来源进行审核,防止一些民间借贷以增资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
(4)比对财务费用与融资总额。根据查明的企业银行融资总额,计算企业财务费用。发现有银行融资企业的财务费用数据远大于匡算出的数据,应要求企业做出解释。若企业无法提供合理说明,则可能将支付民间借贷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导致财务费用超额增长。
(5)比对管理、销售费用与经营状况。根据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数量,管理、销售模式,薪酬制度等,结合该类企业费用的行业平均水平,匡算企业合理的管理、销售费用。如果企业该项费用明显高于同业,或者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要核查是否将民间借贷成本违规计入此科目。
2.看往来,“五关注”
从企业资金流向入手,通过查阅应收应付明细、询问企业工作人员及上下游企业、查银行账户、查政府和司法部门信息等手段,从交易对象特点、资金进出特点等方面,判断企业是否参与民间借贷。具体应做到“五关注”:
(1)关注关联关系。一些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往往通过设立关联企业特别是异地关联企业,掩盖民间借贷。除了通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询关联信息、查看合并报表,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判断。如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重大事项不甚了解,则可能存在另外的实际控制人;同业资金往来频繁,又不存在上下游关系,往往是实际控制人为规避监管而设立的关联企业;同班人马、多块牌子或多个企业集中办公,存在隐性关联的可能性也极大。此外,很多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是通过企业主个人账户,如果企业股东借款较多,或者企业与其股东之间资金往来频繁,也应引起高度关注。
(2)关注交易对手情况。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交易对手应为与其所在行业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如果交易对手中存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主体,或者在银行账户中含有“证券、基金、期货、房地产、地产、房产、房屋、土地、置业、投资、担保”的借方交易,企业可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同时,如果交易对手既非企业的关联公司,又非上下游企业,或者交易对象为多个自然人,应核实其是否与这些主体存在民间借贷关系。
(3)关注规律性资金进出。企业银行账户存在整笔划款,但并非划转给上下游企业或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或者银行贷款到期前几日有资金划入,贷款续借后向原划入账户划转等量资金,则可能存在民间借贷行为。以企业名义民间借款的,一般会按月、按季支付利息。如发现企业银行账户对外有规律地划款支付,如在特定日期向特定对象支付等量小额资金,往往是企业在为民间借贷付息。
(4)关注异常交易行为。一些企业为了规避银行调查,可能将民间借贷伪装成贸易关系。一方面,伪造商业合同及其他交易资料,制造销售假象进而进行资金往来。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实施了交易行为,但不符合商业性,也应特别注意是否在掩盖民间借贷行为。如企业从其他企业购入商品再转手出卖,中间几乎没有获得利差;再如企业长期拖欠供货商货款,但货款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等。还有企业既有银行贷款,又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等形式借出资金,实际是参与民间借贷。
(5)关注涉诉和抵押信息。通过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和法院开庭公告查询系统等网站,可查询企业涉及民间借贷诉讼及被执行信息。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如果有曾抵押给投资公司等融资中介机构的记录,或者二次抵押给个人的记录,信贷客户可能也参与了民间借贷。同时,若为第三方抵押,应特别注意信贷客户与提供抵押物的第三方之间是否存在民间借贷关系。
3.看老板,“五了解”
这里的“老板”主要指企业实际控制人。企业是否参与民间借贷与企业老板有很大关系。对企业老板调查主要从询问有关关系人等渠道获得,具体应做到“五了解”:
(1)了解企业老板投资理念。在与企业老板谈话过程中有意识地询问其对于投资等的看法,观察其态度和认识。向同业特别是竞争对手询问其对企业老板投资倾向的看法。如果企业老板行事激进,投机心理较重,热衷于参与高风险行业,则可能将企业生产周转资金挪用于投机行为。
(2)了解企业老板从业经历。调查企业老板财富积累过程,看其与目前对企业的投入情况和企业运营情况是否相称,是否存在炒房、炒原材料、炒股票期货等投机行为。了解企业老板是否曾经有在投资咨询公司、典当行等机构任职的经历,是否在这些机构有股权投资。
(3)了解企业老板人际关系。向有关群体询问,核实企业老板亲属及交往的人际圈中是否有人从事民间借贷。在交谈中,如果企业老板对民间借贷市场利率、渠道、手续等情况非常熟悉;或者经常接到资金中介电话,话语中频繁出现“金额、期限、价格”等字眼;或对于来电内容比较敏感,刻意回避银行信贷调查人员,则可能与民间借贷市场关系密切。
(4)了解企业老板生活习惯。企业老板有吸毒、赌博等不良嗜好,如经常往返澳门等地,或其信用卡经常在境外大额支付等,应予以警惕。企业老板经常出入高档场所,频繁换车,购买奢侈品等,但消费水平显然超出其收入水平,要分析其资金来源是否与民间借贷有关。
(5)了解企业老板异常动向。密切关注企业老板个人及其资金动向,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企业老板及其亲属账户中大额资金进出频繁,媒体或社会公众对企业老板有负面报道,企业老板与其他主体产生民事纠纷,通过离婚、移民等转移资产、失踪潜逃等。
4.看动机,“五分析”
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往往因为生产经营或投资过度,导致资金链紧张。要紧紧抓住企业对民间借贷需求的动机、原因,深入调查,多方询问,判断企业资金状况,做到“五分析”:
(1)分析企业行业前景。如果企业从事属于“两高一剩”等落后淘汰产能的限制类行业;或者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且有走下坡路的趋势;或者行业资金回收周期长,经营性现金流偏弱,需要大量外部融资支持;这些情况下,往往受制于行业整体情况,并首当其冲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现资金链紧张而参与到民间借贷之中。
(2)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结合财务报表、水电费、纳税表等信息,摸清企业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产品库存、销售款回笼等情况,计算企业现金流是否能支撑其正常生产经营,能否满足银行贷款还本付息要求。查核企业近年来生产经营状况,如销售额、利润等出现大起大落,现金流不稳定,则参与民间借贷的可能性也增加。
(3)分析企业投资状况。要关注偏离主业跨行业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企业;特别要关注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50%的企业,一旦亏损将严重影响资金周转,转而寻求民间借贷。还有些企业在某些高风险行业最热时期进入,投资金额也较大,在后续资金的来源上应予以持续关注。此外,企业投资收益变化较大、长期投资一直无相应投资收益的,也应引起注意。
(4)分析企业资金变动。涉及民间借贷的企业一般资金不宽裕,银行活期账户留存资金很少。如果企业资金面较为紧张,客观上存在参与民间借贷的可能。如果企业账户上虽有一定存款,但不断减少或者出现异常变化,也要予以关注核查。同时,企业存在短贷长用、应收账款回款不理想等情况,往往也伴随资金紧张。
(5)分析企业异常情况。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如经常有人出入要账,可能为民间借贷债权人,也反映企业资金紧张。一些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还不上款,被民间借贷的债权人监视,如发现企业办理业务时有人跟随,也应引起高度注意。此外,有的企业在申请授信时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要求,如表示“最好在某日期前能审批或放款”,可能需要贷款用于归还民间借贷。
[巴老师讲案例之七]
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贷款案例
一、案例简介
2013年6月,被告人李某贷款装修住房时,结识了被告人某银行个人金融部客户经理褚某。二人经预谋后,共同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并由褚某利用经办个人消费贷款的职务便利,进行贷款诈骗。据查,从2013年9月4日至2013年10月28日,李、褚共同骗取某银行个人消费(家庭装修)贷款3笔,金额达55万元。在骗取贷款过程中,采取用后一次贷款归还前一次贷款的手段向银行归还部分贷款,还余32万余元被李某挥霍。此外,被告人褚某收受李某以褚的名义办理的10万元存折。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数额特别巨大的银行贷款,主要用于个人挥霍,致使大部分贷款无法归还,其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褚某在明知李无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情况下,为贪图私利,利用自己负责调查贷款的工作之便,积极为李伪造虚假证明文件,帮助李实施贷款诈骗,其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的共犯。另外,褚身为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法办理贷款,其行为构成受贿罪,应数罪并罚。
为此,法院分别以贷款诈骗罪、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银行职员褚某有期徒刑17年,并处罚金10万元;以贷款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30万元,赃款继续追缴返还银行。
二、问题思考
1.贷款诈骗罪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2.银行如何防范贷款诈骗风险?
三、老师讲评
1.贷款诈骗罪的法律制裁。《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2.为识别和防范借款人对银行实施贷款诈骗,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应当对借款人进行严格审核:(1)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和贷款用途;(2)认真审核借款人提供的签字等证明材料;(3)认真审核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等资信证明文件,必要时可以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核实;(4)认真审核借款人提供的担保物或者保证人。
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合法合规教育,避免内部人员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