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78后,中国进入了狂飙猛进的30年,这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30年。

中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978-2010年,中国GDP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速度。中国的人口数量比过去西方国家经济起飞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以如此大的体量实现超高速经济起飞,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1978年冬天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逐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即通过走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现代国家。改革和发展从此成了中国的共识,中国对内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对外则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重新融入了全球经济。

再次打开的国门开启了新的循环周期。如同上一次融入世界的路径一样,历史的魔法棒又一次指向东南。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边缘地带,东南沿海也是改革开始的地方。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1977年工业产出中,国有企业占比77%。正是在国有经济形式最为薄弱的农村和东南沿海的空地上,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和开始市场化探索才有可能。

农村的经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前30年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在短短数年内解决,由此,农民开始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这是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这些发生在边缘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以来中国生产力的布局,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重心重新回到了东南沿海。

在长三角,出现了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和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家族企业。这些地方由于农村推进工业化的尝试,发挥了区域潜在优势,一跃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边缘地带跻身改革明星。

珠三角的工业化步伐则是以特区经济外贸加工的方式起步的。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出口经济,以深圳为代表的一些地方,从一片滩涂发展成了中国最具活力与创新的新兴城市。它们也见证了三资企业里的领先者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成长为世界性巨头的过程。在企业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从农业人口转移而来的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扮演了难以忽略的角色。

深圳和温州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在条件极度贫乏的状况下,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下,自下而上寻找经济空间的不同答案。正是在不同模式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经济画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光辉和荣耀归功于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