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医易理论
一、《黄帝内经》的医易思想
成书于《周易》之后的《黄帝内经》,广泛吸取了诸子之说及天文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精髓,采百家之长以言医理,作为“大道之源”的《周易》自然成为其汲取营养的重要资源。《黄帝内经》和《周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直接引用易理阐发医理和运用易学象数思维方式构建中医理论体系。
1.直接引用易理阐发医理
《黄帝内经》至少有两篇相对完整地引用了《易传》。一篇是《素问·天元纪大论》,另一篇是《灵枢·九宫八风》。还有多篇直接采用五行生成数与九宫数(即河图、洛书)。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一段鬼臾区回答黄帝的话:“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文中“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乃化用《周易》乾、坤二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语出《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化用《周易·咸·彖传》和《周易·系辞传》“万物化生”,以及乾、坤《彖传》“品物流形”“品物咸亨”“品物咸章”。《天元纪大论》在解释阴阳变化时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也是化用了《周易·系辞传》“阴阳不测之谓神”和“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灵枢·九宫八风》记述“太一”以冬至之日,居叶蛰(坎)宫,然后依次是立春居天留(艮)宫、春分居仓门(震)宫,立夏居阴洛(巽)宫、夏至居上天(离)宫,立秋居玄委(坤)宫,秋分居仓果(兑)宫,立冬居新洛(乾)宫,每居一宫均为四十六日。将九宫(中宫为招摇)与八方、八卦、八风、九数(中数为五)相配,其中八卦配八方在《周易·说卦传》第五章中已有明确记载,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这就是北宋邵雍所谓“后天文王八卦”方位)。九宫、九数的排列至迟在西汉初年就已定型(只是当时并未称为“洛书”,到宋代阮逸、朱熹、蔡元定才称之为“洛书”)。由此可见,《灵枢·九宫八风》用九宫八卦与八风、八节、脏腑相配,讨论八风对人体的危害,是受《周易·说卦传》及其九宫八卦的影响,是对九宫“洛书”九数图的直接演绎。
此外,《黄帝内经》还直接采用五行生成数与九宫数(即宋人所谓的“河图”“洛书”)。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委和之季,邪伤于肝,眚于三;伏明之季,邪伤心也,眚于九”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灾某宫”等亦是《内经》中直接引用九宫数(即“洛书”数)的例子。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其数六。”《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敷和之纪,木德周行……其脏肝……其数八”“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其脏心……其数七”“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其脏脾……其数五”。“审平之纪,收而不争……其脏肺……其数九”“静顺之纪,藏而勿害……其脏肾……其数六。”将五脏与五数相配:肝配八,心配七,脾配五,肺配九,肾配六,用的就是五行生成数中的成数(即“河图”)。
2.运用易学象数思维方式构建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学运用象数思维构建的理论模型如下。
(1)阴阳五行模型:阴阳五行是易学象数思维的基本模型。在《内经》中,“阴阳”是解释人体生命的最高范畴,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均是阴阳思维方式的反映。中医说到底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2]。“中”实际上就是对阴阳的调中。《内经》遵循阴阳思维模型,一开始就没有走向机械、分析之路。《内经》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系统,而不看成是个不断分割的机体。在人体这个系统中小时空对应天地大时空,对应天时、物候、方位及万事万物,这种对应是由象数模型决定的。因此人体和整个宇宙在中医看来都是很容易把握的,只要用这个模型去推测、比拟就可以了。
明代张介宾对医与易的关系做了概括:“欲该医易,理只阴阳”[3]。可谓透辟!《内经》把“阴阳”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无论是“四时阴阳”(或“阴阳四时”)还是“五运阴阳”,都归结为“阴阳”,“阴阳”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再说五行。其实五行就是阴阳的细分,五行就是两对阴阳加上中土。五脏就是人体生命的五大功能系统。《黄帝内经》广泛地运用了五行象数模型,将人体与宇宙时空、气象、物候等关联,依据取象比类原则,将人体器官、情志以及自然界的时间、空间、气候、声音等各种因素归为五类,一一与五脏发生联系,五行、五脏成为人体生命乃至宇宙万物的核心。综合《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五脏别论”,以及《灵枢》中“本神”“本脏”等有关脏腑功能论述的各篇,可以看出藏象理论依据文王八卦及五行生成数模式确立了左肝右肺、心上肾下、脾居中央的五脏方位,并在“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思想指导下,将五脏与人体的五体、五官及自然界的五行、五方等联系起来,最终确立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医学模式。
这种以五行整体划分、类属人体生命及自然万物的思维方法就是“取象”的方法,与《周易》对“阴阳八卦”划分、归类世界的方式一样,都体现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全息思想,也都反映了两者重道轻器、重功能属性轻实体结构的功能性、动态性的思维倾向。
(2)三阴三阳模型:《内经》在《周易》一阴一阳的基础上分出“三阴三阳”。《内经》有系统的“三阴三阳”记载,三阴三阳的名称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二阴二阳”相比,在“太阳”“少阳”中增加了“阳明”,在“太阴”“少阴”中增加了“厥阴”。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是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阴阳之三者,何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气的多少盛衰的不同,对生命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就用三阴三阳来表示。可见三阴三阳是标记气的数量、层次的符号,而气又是宇宙生命的本质和精神实在,因而“三阴三阳”实际上与“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一样,都是生命的符号。在《内经》等几部经典中,三阴三阳共有二十九种排序,按其内涵可分为九大类,即经脉生理特定性及其层次类、经脉长短浅深和血气盛衰类、病理反映类、脉诊部位类、日周期类、旬周期类、年周期类、六年至十二年周期类、其他类[4]。
《素问·热论》将热病分作六个阶段,对应人体三阴三阳六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这里提到的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专指经络,它是《黄帝内经》对人体功能属性的另一种划分,是与五行藏象模型意义相当的三阴三阳六经模型。
(3)五运六气模型:五运六气的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首篇“天元纪大论”,以天文为开端,末篇“至真要大论”以人体疾病为落脚点,整个布局完美地突显了五运六气的三才之道:星象决定天气,天气主宰地气,天地合气主宰人的健康和疾病。可以认为五运六气是古人模拟宇宙气化规律而创立的一套天文历法,与历史上“敬受农时”的历法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预测病时”。五运六气模型是基于象数思维对天地阴阳气化规律的模拟,这个模型分为“五运”和“六气”两个组成部分:“五运”表示“地气”,即所谓“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六气”表示“天气”,即所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为了更具体地描述某一时期的气化,“五运”和“六气”不仅要表示某一年的整体气化,以中运、司天、在泉来表示,还要进一步细分,“五运”系统将一年细分为五个相等的区间,并分为主运、客运两个并行的体系以示正常之运与异常之运。与此类似,“六气”系统将一年细分为六个相等的区间,分为主气与客气两个并行的体系以示正常之气与异常之气。运气模型以甲子纪年为依据,用年干推衍五运,年支推衍六气。具体规则是:①五运: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②六气: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二、《伤寒论》的医易思想
张仲景(约150—219年)的时代正是易学大兴的时代,汉易将取象运数的思维充分发挥,构建了一整套推衍宇宙人生的数理体系。作为同样研究天人关系的医学在构建自身理论体系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易象数思维的影响。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它以《黄帝内经》中六经传变理论为雏形,完善了三阴三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并融合了运气学说的六气气化理论,最终完成六经辨证的系统理论模式。
《伤寒论》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组建人体气化模型,以此演绎人身阴阳气血的变化。不难看出,三阴三阳六经气化模型与易学的三阴三阳六爻模型异曲同工,是一种推衍阴阳变化的象数模型,兼具时间空间的两重属性,其中的“象”是指六经气化所表征的病理现象,“数”则多表现为时间,用以推衍象的变化时相,如“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到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到辰上”等。
三阴三阳的六经,不是经络而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可统概脏腑,不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又与风、寒、暑、湿、燥、火密切相关。这种基于三阴三阳动态变化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具有其他模型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这也正是伤寒之法可以推而治杂病的原因所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