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和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较早,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标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然而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之后宋代张载论述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基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理念认为,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正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同体同构;人与天地和谐统一,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
2.中医天人合一的内涵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界的变化,主动地采取各种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养生措施,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春夏季节,天气炎热,自然界的阳气发泄,人体的气血亦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人体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内,表现为皮肤致密,血管收缩,所以汗少而小便多;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同样的道理,人的脉象在春夏季多表现为浮大,秋冬季多表现为沉小,也是机体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在气血活动方面引起适应性调节的反映。
问脉
宇宙
3.中医整体观念
整体观,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为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态,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可以看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景图》 《内景图》又名《内经图》,为北宗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三焦、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把人体的脏器、功能和活动与自然界融合比喻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