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2 寻找不确定性时代的数智化转型之锚
今天,企业家面临的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如何应对巨变时代的不确定性。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像数字技术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人类产生如此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由此人类开启了一场向“数字大陆”迁徙的伟大旅程,而构成这个大陆底座的是芯片、算法、数据、软件、网络、知识、传感器、数据库、云平台等。未来十年,全球数字经济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重构、切换与迁徙,以及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商业生态再造。
在这场波澜壮阔而又充满风险的伟大旅程中,《数智驱动新增长》所扮演的,正是那个站在桅杆顶向远方眺望并希望成为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并希望引领大家到达数字化的彼岸。本书给我们展现了当今数智商业的新变革,以及变革背后有关需求、技术、组织、战略演进的内在逻辑和趋势。
《数智驱动新增长》为这场商业变革不断探索方向和新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这个“动荡”和不确定性的新商业时代,找到了不因时代而变的锚点。我们需要不断追问,不变的是什么?
以初心为锚
今天,所有企业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数智化转型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适应需求巨变。在消费者迁徙到数字新大陆之后,在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消费旅程中,商品服务的发现、研究、购买、付款、履约、售后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消费者的决策链路、履约方式已经全面数字化,其不仅关注功能性诉求,而且还关注内容、服务、参与度、社交体验、分享与交流等体验诉求。未来十年,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面对消费者表达权、话语权、选择权、参与权的崛起,如何去满足消费者海量的、碎片化的、实时的、多场景的需求。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企业的初心都是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客户,这就是初心之锚。面对初心之锚,数智时代的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实时洞察客户需求、如何实时满足客户需求。
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分别是2002年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他们的重要贡献在于认识到人们的决策有时是不理性的。人们的选择有确定效应:在确定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收益;有反射效应:在确定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换一个角度,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不转型或慢转型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如果放弃高风险的数字化项目,我们是不是就没有风险?事实上不是的。当我们缺失数字化战略时,风险是确定的,其可以被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市场失焦、营销失语、管理失衡、系统失灵、增长失速。
市场失焦: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不知道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客户喜欢什么?客户体验如何?客户如何给我们反馈?因为不了解客户需求,所以我们不清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采购多少?如何排期?我们只能用猜测及近乎赌博的方式去决策。
营销失语:没有数字化,我们不知如何给客户讲产品和服务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在营销时不知道对谁讲,在哪讲,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效果如何?
管理失衡:在管理上,我们可能面临前后失衡:一线“打仗”的前台不能得到后台的有力支持;左右失衡:企业各个部门不能高效协同、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不能协同;上下失衡:董事长、总经理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不能得到中层和员工的响应;虚实失衡:企业文化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不匹配。
系统失灵:原有的信息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企业的供应链、柔性生产、财务、库存、新品开发的速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增长失速:随着数字化战略实施的缺失,必然带来增长失速。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否启动数字化转型,无论以多大的力度、速度推动数字化变革,都将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是说不投入、不冒险就没有风险,而是不投入、不冒险的风险可能更大。很多时候,不转型的风险往往是确定的,而转型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很多时候,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是因为收益可以预期,而是不转型的成本、风险难以忍受;很多时候,转型的发动机不是CIO、CPO、CEO在推动,而是竞争对手的CIO、CPO、CEO在推动。今天,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不得不做。
以实践为锚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许多人的心理认知是,美国企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企业的未来。许多人对数字化的认知是由ERP、CRM、CAX、MES等概念体系构成的。事实上,将这些概念放在一起描绘的是一个“旧大陆”,一张旧地图。在云计算、人工智能、IoT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国家与制造业国家,正在进入一个“新大陆”。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充分表达、资源优化从企业内部向全产业链的拓展、软件和应用系统开发及运营方式的变革,我们面对的是全场景、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是基于需求、场景、角色的新开发体系,是如何从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到面向消费需求的资源优化。今天,当我们重新定义“新大陆”的时候,原有的概念体系越来越难以精准地描绘它。
《数智驱动新增长》用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实践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天,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锚点是中国的最新实践,把美国企业作为锚点和参照系的做法已经过时。当肖利华博士团队与蒙牛、雀氏、君乐宝、雅培、雅士利、得益乳业、认养一头牛、九阳、伽蓝、完美日记、创元化妆品、波司登、梦洁家纺、卡宾、广西轩妈、新希望、西贝莜面村、雪花啤酒、益客食品、稻香村、有友食品、九三食品、TATA、王力安防、哈药集团等企业共创出新的方案,并转化为一个个最佳实践时,你会看到中国数智化转型的独特性。
中国正走在探索独特的数智化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成立仅4年的美妆品牌“完美日记”在美国上市,市值达122亿美元。在食品、服装、家电、美妆等传统红海行业中,一批独角兽借助平台的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崛起。2020年,天猫平台平均每9天就诞生一个销售额过1亿元的新品牌。过去3年,天猫已出现10万个新品牌。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代表了行业数字云原生的趋势,是全球第一个制造企业核心要素全面上云的公司,第一次实现了从需求、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链等资源的全局优化。
阿里巴巴帮助企业建立端到端的供需精益匹配运营体系,基于数据驱动的消费者运营、产品研发测款、全渠道管理、快反工厂搭建,助力服装等传统行业进行商品企划、设计打样、试销测款、生产交付,周期比传统方式分别提高了6倍、2倍、2.7倍和3倍。2018—2019年天猫帮助家电、3C、化妆品等重点行业缩短新品研发周期,同比前一年平均缩短1/3;基于销量的精准预测,帮助鞋服领军企业将平均生产和出货时间从45天减少到20天。
在双循环背景下,实践之锚意味着传统的“Copy to China”有可能转换为“Copy from China”。只有把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案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最新的商业实践中,扎根于人潮汹涌的商场、机器轰鸣的车间、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牧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商业世界的成本、质量、体验、效率等问题,才能找到数智化转型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数智驱动新增长》基于中国实践提炼出一套数智化解决方案:5部曲×5层架构×11要素。
以未来为锚
没有未来观,就没有前途。数智化转型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数智驱动新增长》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技术架构体系大迁移的时代,需要时刻关注和把握技术、商业、需求、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要有终局思维,并从终局思维反思当下。数智化转型是跟随潮流而动,引领潮流而变。
未来十年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安装期。面对复杂的商业场景,过往二三十年所构建的传统IT架构及解决方案,越来越难以适应商业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难以快速地对需求的碎片化、实时化做出精准的、科学的、实时的、低成本的响应。
以IoT、云计算、边缘计算、AI、移动化、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群落,在不断融合、叠加和迭代升级中,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技术底座。伴随着OT与IT融合、云架构升级、微服务落地,传统的僵化开发模式和陈规桎梏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构建面向复杂商业世界的新解决方案,新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正在兴起。
今天,由IoT+5G+云计算+AI+数字孪生构筑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复杂,在数据+算力+算法的体系中,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技术的集成,技术迭代的频率更高、相互依赖性更强、整体功能演进的速度更快。新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把原有的基于计算存储的资源不断迁移到云平台上,把原有的孤立的、分散的业务系统打散,重新构建在基于云计算及中台的体系上,包括数据中台、业务中台、IoT中台,各种各样SaaS化的应用软件可以形成面向角色、面向场景、响应需求的解决方案。新基础设施产生的价值在疫情期间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基础设施的视角看,数字技术正在解构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即一个数字孪生世界,数字社会的终极版图就是在赛博空间构建一个与物理空间泛在连接、虚实映射、实时联动、精准反馈、系统自治的数字孪生世界,这一过程将会持续二三十年。
数字孪生世界,就是在比特的汪洋中重构原子的运行轨道,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交互将实现从静态、动态向实时不断演进,这将驱动赛博空间的数字孪生无限逼近真实物理空间,基于“物理实体+数字孪生”的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本形态。数字孪生世界的意义在于,在比特的世界中构建物质世界的运行框架和体系,构建人类社会大规模协作新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数字基建就是构建数字孪生世界大厦的“地基”。
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新一轮竞争大幕已经拉开,在围绕2B端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中充满了历史性机遇,竞争也更加激烈。
以创新为锚
数字时代,什么是最稀缺的资源?创意及具有创新性思想的人。《数智驱动新增长》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数智化转型始于技术,终于组织。没有组织的变革,就没有数智化的未来。但无论组织如何重构,唯一不变的是,如何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面对不确定性,面对数字化转型,所有的组织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从工业时代的组织向数字时代的组织切换。
1995年7月,芝加哥持续高温,热死了700多人。2002年美国社会学家写了一本书《热浪:芝加哥空难的社会剖析》,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运行在强规章、惯于处理确定性事件的传统组织,能否有效地应对一次突发事件?很多时候,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按照原有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操作,可能没什么错,但是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失误将不可避免。基于确定性的组织行为惯性,是造成突发事件应对失误的元凶。互联网竞争策略中有一个关键:高频打低频。组织的常态与突发应对的一个区别在于:常态化的低频决策机制适应不了突发事件中的高频决策需求。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组织的演进表现在:决策单元从线性控制的单中心到网络协同的多中心,组织特征从机械化到生态化,任务来源从上级组织安排到自己定义,决策法则从制度导向到文化导向,决策过程从流程导向、程序优先到效率导向、效率优先,决策意识从坚持经验主义到警惕经验至上。
如何构建组织的高频、多中心、短链路决策机制,是一个组织从工业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切换的必由之路。面向数字经济时代,所有的组织都要掀起一场组织文化的“转基因工程”。只有完成了组织层面上的转基因工程,企业才能够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因为数字经济时代加速了组织的分化。面对不确定性,传统的僵化的组织暴露了组织能力的失衡,需要构建一个与需求相适应的、开放的、扁平的、灵活的组织体系。
要想实施组织层面的转基因工程,组织边界就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Manager到Leader,组织方式的核心是要鼓励自组织的涌现,重建组织的生命周期,要从串联走向并联再到网络,最终构建一种生态型的组织。组织架构一定是大中台、小前端,能够对前端的作业单元给予充分赋能和支持,能够面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实时、精准、低成本的响应。
面对数字化转型,企业思维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面对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以数据+算法的策略应对不确定性,需要摒弃冗余思维、静态思维,走向精准思维、动态思维。二是以增量革命构建新型能力,要把软件、设备、流程优化、管理变革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新型能力。这是数字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三是从产品制造商到客户运营商的转变,即通过产品服务与客户建立一种“强关系”,成为24小时在线,及时了解、预测、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运营商”。
今天,数智化转型才刚刚开始。《数智驱动新增长》的出版不是要找到更多的读者,而是要寻找数字大陆迁徙之旅的同路人。
安筱鹏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