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文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精准扶贫内涵要义

1.精准扶贫的要义是精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2]因此,扶贫工作贵在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少搞一些“盆景”,多做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项机制,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扶贫与减贫有什么区别?

扶贫和减贫其实都同属一个概念范畴。世界大多数国家称减贫,我国及一些少数国家称扶贫。减贫指国际社会、世界各国、社会各界为减少贫困,针对特定地区和群体组织开展的活动。扶贫,主要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各界和个人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高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什么是绝对贫困户与相对贫困户?

绝对贫困户,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缺衣少食,需要解决生存权的贫困群体。2015年10月,世界银行更新了国际绝对贫困线,从2005年的每人每天平均收入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绝对贫困群体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低于1.9美元。相对贫困户,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生活水平虽然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脱离了绝对贫困,但社会平均收入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需要给予扶持关注的贫困群体。

脱贫攻坚“一个目标”是指什么?

“一个目标”就是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具体而言,就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2.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分类分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后发展为“五个一批”。

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中,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就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扶持政策,帮助一批具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群体迅速脱贫。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因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不具备扶贫脱贫的基本自然资源的贫困群体,有计划性地移民搬迁,安置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地,并继续实施帮扶直至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劳动能力低下,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不再以就业培训为主,而是果断通过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就是帮助部分群体缓解医疗压力,杜绝因病致贫、增加贫困人口,防止因病返贫,使得扶贫工作倒退。

3.精准扶贫的目标是精准脱贫

脱贫首先要从思想上脱贫,扶贫要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从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树立强烈的脱贫愿望,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转变思想,脱贫观念是基础。

4.精准扶贫的根本是如期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组织整合扶贫资金,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组织动员并整合人才和人力资源,集中力量推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5.精准扶贫是巩固党执政的基石

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提出,为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道德支撑和实践操作平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能够以更为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而非简单宣传口号的方式深入千家万户,深入百姓心中,进一步提升了执政党的公信力。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精准扶贫思想是我党意识形态能否始终在社会舆论和各种思潮中处于引领地位的重要支撑。要把落实精准扶贫思想与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起来,要有落实精准扶贫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把精准扶贫理念延伸至“精准小康”理念,到2020年,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不到1年的时间,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一些短板,其中农村还有1600多万(2018年末数据)的贫困人口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6.精准扶贫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让有能力有条件发展经济的所有人能够脱贫致富外,也不能忽略没有能力条件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条件发展的人,这就需要对每个困难人口进行扶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所在。

精准扶贫要领

第一,真情扶贫,切实聚焦最需要帮助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对贫困群众的困难有感性认知、感情认同,才能精准找到贫困根源。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2015年6月16日到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需要完善和调整。

第二,组织扶贫,切实向最需要帮助的人倾斜。扶贫是全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有效组织核心的作用,联合当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一起聚焦基层贫困户,发挥良好的集合效应。精准扶贫既是一项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群众工作。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吃苦耐劳的干部队伍。各地大力推行合作社联党员、党员联农户、富户带穷户、大户带小户的结对帮扶机制,效果十分明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精准扶贫尤其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

第三,发展扶贫,切实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时刻牢记在精准扶贫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大扶贫劳务协作,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要突出精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第四,自立扶贫,充分发挥受助人的主观能动性。精准扶贫必须时刻牢记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国家和社会帮扶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关系,注重培育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上下同欲者胜,积极调动群众脱贫的积极性。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又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