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整体放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创新驱动和引领带动作用,已成为发展新经济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战略工具。《“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增加值增速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以上,其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0%。高端装备制造业、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数字创意等领域实现高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互联网等领域研发水平进步较快,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集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竞争优势显著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化发展格局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向特定区域和特定园区集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吸引了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产业规模增长较快,如广州市有250余家高新材料企业,且一半的企业产值过亿元,部分企业研发能力达到国际水平。深圳市集聚了一批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载体,在全国各省区市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区、成都通用航空产业园、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西安市航空航天产业园区、武汉光谷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等专业园区集聚作用凸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培育体系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重视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在财政、金融、技术创新、资本、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了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启动和建设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推动和实施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工程,大大增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和各省区市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新产品上市、扶持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多个层面制定了具体政策和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4.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不断增强
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财政部网站信息显示:2010~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研发创新资金高达70.5亿元,带动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投入近320亿元。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比上市公司总体高出5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数量实现翻番增长,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中央、地方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有力地驱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成功并实现首飞、量子通信技术实现突破、永祥新能源建设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线、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形成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企业发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由2008年的31家快速增长至2017年6月的122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至11.6万亿元,发展势头迅猛,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问题
1.创新基础薄弱,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不够
从全国层面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除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深圳等少数经济发达或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较少,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较少,还有为数不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的机构,难以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专利和技术储备较少,对关键和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在关键和核心技术上仍受先进技术国家的制约。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仅有20%左右,专利实施率则不足10%,创新成果储备不足,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2.创新投入较低,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但研发投入强度仍然较低。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达1965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8%,但仍远低于2010年以色列4.38%、瑞典3.37%、芬兰3.78%、美国3.07%、日本3.0%的水平。同时,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在研发投入中所占比例偏高,企业在研发投入中所占比例偏低,对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未真正发挥,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严格,假冒、仿制、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3.创新能力较弱,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不强
总体来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对外国的依赖程度较高。芯片、集成电路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高端机床、医疗设备、大型成套设备等方面仍然主要从国外进口。2018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2.06万亿元,约占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14.62%,是石油进口额的1.3倍。桌面、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微软、谷歌的操作系统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88%和75%。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团队和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为短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急需在创新型人才、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以提升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4.创新路径不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不明确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也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呈现出明显的国别分化态势。美国由于具有人才、科技、机制等优势,选择原始性创新路径。通过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以及突破性创新和重大科学发现带动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并通过面向全球的强势产业推广渠道,将新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使得美国在整体上掌握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日本和韩国作为后发赶超国家,研发基础较好,但对早期研发投入和新兴产业敏感度不足,选择的是产品创新发展路径。往往在新兴产业孕育阶段,国家凭借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干预,扶持企业开发出在早期新产品基础上具有独立设计方案且实现功能升级和引导需求的优质产品,从而在第二阶段以赶超之势主导产业设计,成功淘汰原有新产品,掌控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及主导权,真正实现新兴产业的市场效益最大化。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人才、资本和技术相对劣势,选择的是产品引进和工艺创新发展路径。往往在新兴产业进入成长阶段后,通过引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实施渐进性创新,逐步实现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积累。
在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彩电等产业采取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发展路径,但此种模式会导致产业和技术的空心化,缺乏核心技术,易陷入“技术引进陷阱”,但目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准备不足,关键和核心技术缺失,人才、资本和技术不具竞争优势,选择原始创新路径会受到以上多种问题和限制条件的制约。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阶段,创新路径不明确会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因此,如何选择、怎样选择合适的创新路径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问题。结合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创新路径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5.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不明显
健全的创新服务体系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总体来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一是创新服务平台欠缺,尤其是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较少。二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企业所需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高端人才服务严重匮乏。三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多为轻资产型企业,其外部融资较为困难,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度不够。四是创新环境有待完善。有利于国内外创新型人才集聚、高端技术人才创业创新的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假冒仿制产品仍然大量存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