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现今,新媒体的思想表达功能显著提升,网民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新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发表意见。笔者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深感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结合近几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写出本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新媒体进一步呈现规范化、融合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态势。[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和客户端不断发展,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这一切都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02亿人,较2017年末增加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0~29岁群体占网民总数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受过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0%和10.6%。[2]与传统的舆论格局相比,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作为一个更加自由的表达阵地,清楚地昭示着巨大变革的到来。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变革影响教育网络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子系统也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网络舆情的发展。根据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8)》,教育舆情涵盖大学生、就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14个专题,2017年高教舆情十大热点事件的首曝媒体以网络媒体为主,所占比例已至90%。在这些教育舆情事件中,很多内容由学生网民首发爆料,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想直接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加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的流行,随时编写、随时发布、随时评论的梦想成为现实。每个人都是“新闻发布人”,每个人都是“新闻评论家”,这种由“网媒”向“自媒”的转变给高校决策者与管理部门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高校也开始积极运营官方自媒体平台,发布正面新闻、公开突发事件缘由、发起线上线下活动、收集学生思想动态等。因此,加强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校园舆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导,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正面信息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许多舆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意识到教育网络舆情,尤其是针对高校的教育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和现实意义,但在实际管理中或多或少出现问题。从2011年起,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权威学术机构都基于其学术视野和科学方法做出第三方客观深度的研究分析报告,一方面,针对全网和定点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网站新闻,跟帖、博客、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体检测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抽样调查、内容定性定量分析、专家意见参考等方法,对针对教育的舆情事件从起因、传播载体、传播路径、传播规律以及应对策略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新浪微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网络平台整合其后台数据资源,积极发布一手数据,提供每年、每季度、每月的搜索热词、热点话题等资料。喻国明、刘毅、杜俊飞等舆情领域的专家也率领其团队全面而细致地考察舆情发展状况,从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解读教育舆情信息,有助于我们系统理解和把握当前的高校舆情情况。
目前,90%以上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等院校代表了现代化科学及文明成就的前沿,一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晴雨表”。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现在几乎所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网络的传播。目前,高校舆情的现实状况告诫我们,网络舆情阵地的管理和建设,关系到学校稳定发展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下,网络媒介已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和扩散的主要推手。尽管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学校如何加强网络舆论传播与引导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对策,学界对整体网络舆论传播与引导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高校基于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防控管理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分析仍较为缺乏,对于这一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还远不够系统深入。本书的研究致力于加强此方面的探讨,为新媒体环境下更具有效性地防控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提供新方向。
教育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教育直接关乎千家万户孩子的成长成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诸多家庭的“核心利益”,因此大众对学校及其管理部门的要求尤其苛刻,对教育舆情反应较为强烈。新媒体环境给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带来与以往不同的体验,同时也不乏挑战。怎样运用以及用好新媒体工具更好地为高校进行正确舆论引导与教育,具备重大的现实参考意义。一方面,有利于高校进行思想文化网络宣传,立于正向舆论思想的高地。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现状,正确对待新媒体带给高校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确保信息安全,维护校园和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网络舆情防控引导管理能力,保障高校稳定与和谐发展。结合舆论的传播规律和高校学生特点,构建高校舆论防控的监测机制、分析机制和疏导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高校的和谐稳定。高等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提升高校的网络舆情预警引导能力,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并且引导其向有利于高校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刘瑞生:《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16页。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20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