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模拟体系研究: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实验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发展过程

要真正了解实验经济学这门学科,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实验经济学作为一种检验手段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罗斯(Roth,2001)指出,现在浩如烟海的实验经济学文献都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60年代的三种思潮,我们将分别对这三种思潮进行介绍。

瑟斯通(Thurstone,1931)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揭开了实验经济学的帷幕,也引领了第一种思潮的兴起。他使用心理学研究中通用的实验技术来探讨关于偏好的无差异曲线是否确切地表现了个人选择行为,最后他的结论是肯定的。瑟斯通关注测试无差异曲线对偏好的代表性,以及用于估计无差异曲线的、通过实验多获得的数据的实用性问题。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每一个实验参与者都被要求在一个包含帽子和外套、帽子和鞋子,或者鞋子和外套的商品组合中做出大量的假设性选择。例如,有关帽子和鞋子的选择问题包含在这些类似八顶帽子和八双鞋子的商品组合中。他研究了一个选择主体的详细数据,发现在选择主体对帽子和鞋子、帽子和外套进行相关权衡之后做出选择的数据,是可以据此估计一条误差平方和最小的无差异曲线的。因此,瑟斯通认为这条无差异曲线能够充分代表这类选择数据,并且在由此进行推断的时候也是相当实用的。这就接着引发了瓦尔拉斯和弗里德曼(Wallis and Friedman,1942)的批评,他们批评这一实验的缺点之一,就是包含了错误的分类和假设选择。他们认为,在如此虚伪的实验环境下,一个选择主体能否做出其在现实情况下的真实选择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不能,那么他会通过给出似乎有理的但又是虚假的回答来系统化他的选择。对一个令人满意的实验来说,选择主体在实际的激励下给出真实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使用调查表或者其他基于对假定的激励做出推测反应的方法都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其反应是没有价值的,因为选择主体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做出反应。作为瑟斯通的追随者,罗西斯和哈特(Rousseas and Hart,1951)设计了一个无差异曲线的实验以回应瓦尔拉斯和弗里德曼的批评。随后,摩斯特勒和纽吉(Mosteller and Nogee,1951)以及阿莱(Allais,1953)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他们成为个人选择理论进行实验检验的先驱。

1944年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了,这对于博弈论与个人选择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摩斯特勒和纽吉做了首个存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个人选择实验。之后,阿莱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他们的工作被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9)继承下来,现在已成为实验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第二种思潮以张伯伦为代表。他关心的是产业组织问题,因此他的实验以模拟真实市场交易为目标。张伯伦观察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并形成理论,以归纳与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其在1993年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就是因市场不能对经济危机的冲击进行调整激发出来的。张伯伦与其前辈的区别在于,他通过实验方法来评价其理论工作。他的继承者有西格尔和佛雷克(Siegel and Fouraker,1960),到史密斯那里则发扬光大。张伯伦第一个提出,实验经济学的目标就是严格提出无关干扰变量,观察实验参与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经济行为。他设计了模拟市场,给定产品价格和货币,然后记录最后交易的价格,并与标准的局部均衡经济模型做比较。西格尔和佛雷克把张伯伦的实验改进为参与人可以选择交易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第一次引入了真实货币激励,使参与人的行为与最后收益挂钩,还比较了不同收益激励下参与人行为的变化。现在,真实货币激励已经成为实验经济学的标准条件。

第三种思潮是伴随博弈论的发展而产生的。弗拉德(Flood,1950)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现了囚徒困境,这引起了学者们很大的兴趣。接着,卡里西(Kalisch)、米诺(Milnor)、纳什(Nash)的工作开创了用实验研究博弈行为的范式。早期的博弈实验都是围绕重复的囚徒困境及其变形展开的。纳什等人曾指出实验中的许多局限,例如,很难在零和博弈中将参与人的行为视作重复博弈,此外,不同阶段人的选择也不一致。

这些博弈专家中,谢林(Schelling,1957)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为两个参与人准备了100元,每个人写一个要求得到的数字。如果两个人的总和小于100元,则按个人要求给报酬,如果两个人之和大于100元,则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这个实验后来被改编成最后通牒博弈实验(Ultimatum Game),成为检验讨价还价理论的最后的实验。

这三种思潮各自有其背后的方法论。个人选择理论的实验是从个体的经济人出发,仅与个人心理有关,实验一般只需要一个实验参与人;而模拟市场的实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单个人对市场的影响很小,实验需要大量的参与人;基于博弈论的实验则是沟通微观与宏观的桥梁,它主要是研究两个人的讨价还价。

1962年,史密斯将多次实验的结果组织成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政治经济学》上,如今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此后,实验经济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实验经济学文献的数量剧增。由此,我们也知道,实验经济学在逐渐走向成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