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追寻西部记忆——“走进大西北丛书”出版记
何志明
1999年7月,我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应聘来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在当时的政史编辑室做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这一年,中共中央正在酝酿对西部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的开发,到2000年1月,国务院正式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并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可以说,我是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来到了西部,来到了故乡宁夏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
从1999年开始,媒体纷纷聚焦西部开发,至2000年伊始,“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各媒体争相介绍西部的现状和开发前景,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西部开发,文化涌动。现在的西部开发是历史上开发大西北的延续。为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西部,了解西部地区的历史,作为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分子,作为一名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图书编辑,我和我的同事们经过前期的调研和论证,依托自身所学专业和对出版行业的热爱,选编了“走进大西北丛书”。选编这套丛书的目的是让尘封在图书馆里的关于民国时代那些有关西部开发的史料重新见诸世人,让现在的人重温当时西北大开发的热潮,以激励有志之士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去西部、去西北建功立业。该套丛书最初设计了三四十种图书,准备分批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只出版了其中的5册,至今思来仍感遗憾,令人惋惜。
该套丛书分别为《伟大的西北》《塞上行》《徐旭生西游日记》《从香港到新疆》《西北行》,所收作品均为民国时期著名人物考察西北的经历和见解,以供读者参考。
《伟大的西北》作者蒋经国,浙江奉化人。早年曾留学苏联,并写过谴责其父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文章以示决裂。其在台期间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独”。《伟大的西北》一书是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游历考察大西北的见闻。他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今天重读书中对“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蒋经国“一个中国”观念的形成脉络。
《塞上行》作者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曾先后任《大公报》记者、新华社副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范长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国民党统治区进入延安的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1936年至1937年,他多次赴西北地区考察,连续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道,引起轰动,促成当时国人对西北形势的日益关注。《塞上行》一书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情况,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隘的消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他在自序中写道:“在这小册子里面我比较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国内民族问题;第二,是统一国家之途径问题;第三,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整问题。这些是我认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基本最起码要解决的项目。”书中有些见识,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徐旭生西游日记》作者徐旭生,河南唐河人,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徐旭生西游日记》记载了1927年5月到1928年1月上旬作者作为“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到大西北考察途中的情况,他不仅把一路行程见闻记得要言不烦,而且对当年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蒋冯阎之战、勒科克劫掠新疆文物、马仲英袭扰新疆、苏联和日本势力对新疆渗透以及主政新疆多年的杨增新人格、政绩和遇刺经过,都有记载和分析。
《由香港到新疆》作者萨空了,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报刊主编,新闻学家。1929年后任《世界日报》画刊编辑、《世界画报》总编辑、天津《大公报》艺术半月刊主编。1935年冬,任上海《立报》副刊主编、总编辑兼经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移至香港创办《立报》。1938年秋,同杜重远赴新疆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任新疆日报社社长。《从香港到新疆》一书详尽记载了1939年3月10日至9月13日,作为一介文人的萨空了在香港组建一支满载敏感物资的车队,又押车从香港经越南到中国抗日战场的见闻和感受。
《西北行》作者林鹏侠,中华奇女子,福建莆田人。时称“我国唯一女飞行家”,其父为新加坡橡胶大王。早年留学英、美等国,因目睹英、美国家之发达、中国之贫弱,迭遭东西方列强之侵略,遂立志报效国家,振兴中华。“一·二八”事变后,正在新加坡替父管理橡胶园的林鹏侠接母亲的电报后回国,奉母命赴西北考察。1932年冬天,她从上海出发远赴甘肃、青海和新疆等西北边陲,历时半年多,行程逾万里。考察期间,她的游记大多发表在《良友》画报上,1934年,结集成《西北行》出版。作为中国女性,林鹏侠单身考察为世人视作畏途的大西北,实为中国女界先锋,引发当时国人强烈反响。该书“事事以开发资源,调和汉回感情为先务,立国家百年之基”,详尽记录了西北诸省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地理资源,至今读来,仍能激起国人开发西北的豪情。
西北在历史上曾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资源富饶,民族众多,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自近代以来,包括晚清和民国初年,从龚自珍、林则徐到左宗棠、梁启超、孙中山,都是为了应付边疆危机和战时需要,强调西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倡言移民实边,开发西北;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成立过研究西北问题的专门社团,不少人满腔热血,不畏艰险,千里迢迢前往西北考察游历,遥远、荒凉而又神秘的西北一时成为时代的热门话题。同时出版了一些有关西北的考察报告,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历史资料。以上5种图书就是我们从这些考察报告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品中的见解未必都恰当,言辞也未必都符合现代语言习惯,但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便于读者进行对比和反思,在编辑过程中,当时我们尽可能地保持了作品的原貌(包括大量珍贵图片)。
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吴月霞同志曾作为印前设计中心的骨干,为当年设计该套丛书的版式和文字、图片处理下了很大心血。当年我与吴月霞同志等都是新入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的,我当时是政史编辑室的编辑,她当时在刚刚成立的印前设计中心工作。“走进大西北丛书”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印前设计中心承接的第一部规模较大的丛书。我们都比较重视该套丛书,为此多次开会商议该套丛书的版式设计等内容,最终为了紧贴丛书内容,确定了庄重、古朴的设计风格。
为了保持作品的原貌,我们对大量的图片做了当时最好的技术处理。当时,出版社的扫描设备不够先进,我们不得不多方联系,借到当时比较先进的扫描仪对大量珍贵图片进行扫描。为了保证扫描图片的成像效果,我们一张一张地进行反复扫描,反复调试,直到达到满意的成像效果,为此,我们经常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当时的排版工作异常艰难,因为宁夏人民出版社当时的排版软件还是清华紫光的,分辨率比较低。有时为了加个边框或者改动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需要输入各种命令,不像现在的排版软件这么方便。
此外,为了能够出版这套丛书,也为了遵守图书出版相关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解决著作权的问题,我们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以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名义刊登支付稿费的启示,寻找著作权人。经过多方努力,几经联系和沟通,终于找到了部分已故作者的家人,并征得他们的同意,按照规定支付了相应的稿酬,我们才得以出版这套丛书,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为了记录真实历史,我们四处求人在各地图书馆寻找民国时期的原版图书,像《伟大的西北》一书就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特藏部寻到的,可想而知当时找书的难度。并且,有时候书找到了,人家也不一定外借。书找到并且借出之后,为了便于现在读者的阅读,我们还必须进行繁体字转化简体字的工作,这又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因为一不小心字就会错字。最后,使用了北大方正处理系统的繁简转换功能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文字处理的效率。
“走进大西北丛书”2000年陆续出版之后,正值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为西部大开发增添了一抹文化的气息,得到了出版界的认可和好评,尤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时至今日,仍有读者评价这套丛书。如:网友“谁不懂寂寞”评价《徐旭生西游日记》“此书值得一看,既不失史实之正,亦通俗诙谐,无论是闲读还是做近现代新疆地区的研究,都是一本好书”;网友“雪落江南”评价《徐旭生西游日记》“带有学术性的游记,可读性较强,内容有学术价值,研究和普读都可”;网友“yinzcbm”评价《西北行》“书很好,感受一下七十几年前的西北以及当时林鹏侠女士的风采”;网友“ytfyx”评价《西北行》“书真的不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网友“一尘”评价《伟大的大西北》“喜欢作者当年的豪迈和一腔热血,怪不得他反对‘台独’呢”;网友“西北汉子”评价《伟大的西北》:“当时的国民党统治虽然腐败,但也不乏精英考虑国家大计,蒋经国在书中的建议虽然宽泛,但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由于是蒋介石儿子的原因,他的行为鼓励了当时的广大热血青年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网友“南竹”评价《从香港到新疆》“当时文人之抗战救亡热血,可见一斑”;网友“不戒和尚”评价《塞上行》“读范老当时的报道,无不体现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深刻思考,有些西部开发的建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想想当年对该套丛书的版式设计、编辑加工和出版印刷等所花的那么多的心血没有白费,就连每一本书的作者简介、出版说明和封面文字都一一细抠。时间如白驹过隙,该套丛书从策划出版到现在也已十多年,现在看到网上仍然有不少网友如此认可和喜爱该套丛书,我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