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解开远古文明之谜的钥匙——《史前华族文字解读举例》编辑有感
杨敏媛
中国的文字(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自从有了文字,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历史得以记写。出土于我国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是王室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耕等事项的占卜之辞。发现单字3500多个,已经识别1500多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即后人所说的“六书”均已具备。但从文字演化的角度看,甲骨文仍表现出很浓的原始性,如象形字较多,许多字形尚不固定等。
自甲骨文始,汉字便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起来,这个快速发展可视为汉字演化的突变性事件。那么在这个“突变性事件”之前,汉字是否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演化期呢?如果有,那么华夏先民以什么为“书写”工具和载体呢?在漫长的史前时代,文字的形态是怎样的?是如何表意发音的?那些最初的“文字”又透露出哪些远古时代的信息?高原所著的《史前华族文字解读举例》就是在做这项探究华夏文字前的“文字”之谜的伟大工作。
高原为知名学者高嵩之女。高原自2001年起师随父亲高嵩学习美学、文字理论和艺术论,后转而学习岩画解读。由于对贺兰山岩画解读、研究的深入,高嵩先生逐步建立起解读远古文明的高氏体系,而高原也深得其法并有所建树,提出许多独立的见解,如提出“岩画的两层解读法”,即岩画包含物象层和文字层二重含义,以及“借形说”,受到高嵩先生的充分肯定。
《史前华族文字解读举例》共解读远古文字147个,这在今天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这是远古文明曙光初现时的“文字”,它所隐含的信息是珍贵而博大的,而解读这样的“文字”又将需要怎样的勇气和经历怎样的艰辛呢?在对这100多个“文字”的解读中,高原剖开了许多华族远古文明的谜团,提出了许多关于远古华族历史信息解读、远古文字解读方法、华族文明传播等方面的见解,而这些见解都是发人深思的。
首先是解读华族远古历史。文字最重要的是用来表意的,这在远古也是如此。书中认为,华族远古史的概念是“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是三大层级相叠而相继的历史”。三大层级即华层级、不层级、注层级,统称华不注,其代表人物为女娲、伏羲(有邰氏)、颛顼。“华”即“花”,华族先民用彼时野生的牡丹花来指称自己的族群,可见先民的思维已趋于复杂,懂得用一种美好的事物来指代另一事物——族群。即使在今天,“华”字仍含有花朵及其衍生出的美好特性的意思,一个“华”字,历经七八千年岁月淘洗也无法消磨掉华族血脉的联系。
远古先民创造了最初的“文字”,主要是用来做什么呢?此书对大量远古岩画(岩刻)文字的解读表明,先民们在那样原始低下的生存条件下不辞劳苦,划刻文字,最重要的是满足精神需求——祭祀、称颂、颂扬神主的需要。作者举例解读的文字祭颂了远古华族领袖颛顼、尧、舜、禹、共工等。高原不认为这些远古文字是先民们出于生活纪事而造的,她再次表明其父高嵩提出不周山即现在的贺兰山,是那个时期华族群的祭祀中心。
通过对远古文字的解读,作者认为,远古华族文明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传播,在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都能找到华族文明的痕迹,特别是在古埃及古老的岩刻、图饰中发现了远古华族文字。在玛雅文明遗存中也发现了华族古文字中的颂尧文字符号。可以肯定,华族先民在远古时期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在这样的过程中,华族远古文明对世界文明起到了铺垫作用,而在古埃及,其表现形态最为完整,也就是说古埃及文明是在远古华族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埃及圣书和贺兰山祭祀文字属于同一个音系,即华不注音系,亦即远古汉语音系”,“华不注文明原原本本地被保留至今的是古埃及早期文明”。
在对古埃及圣书的解读中,高原纠正了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先生的几个错误。1822年,商博良将古埃及阿不都·辛拜勒神庙碑座铭文一处文字解读为“拉美西斯二世”,高原认为这是商氏的误读。她运用高氏体系将其解读为“华不注·方勋”,此处纠正被高嵩先生肯定,他说:“那是200多年来第一次由中国人站出来指正了商博良的错误。”
在高原的解读下,我们逐渐清晰地看到华族先民在创造文字、文明的历程中生生不息的迈进,看到了华族先民胸怀的博大,看到华族文字稳定而深刻的内涵,看到了华族先民在早期“文字”形、声、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聪慧及给后人留下的丰厚的文明财富……高原说,这是一门让人流泪的学问,我想她是被华夏祖先惠及世界、惠及后人的文明功德而感动,也是为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岩画文字的伟大意义而感动。作为编辑,我除了拥有和她同样的感情之外,更多了一层对她所做工作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