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推小手保安康:一学就会的学院派小儿推拿图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88/37354588/b_37354588.jpg)
手及前臂部穴位
1 脾经
位置 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旋推为补,或将小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为“补脾经”;将小儿拇指伸直,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为“清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为“清补脾经”。
次数 100~500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4.jpg?sign=1739335903-TmMbidPPcmOovMW1pj1tuxEIszu47F5U-0-1c2a75ea27af69fff35f9521989fdc7f)
补脾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5.jpg?sign=1739335903-D2Ba6uef06ez4Wq8pGbLu2T2K4sOSmRa-0-b4814cba9c090842e8310d80c48695d9)
清脾经
作用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主治 腹泻、痢疾、便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临床应用
1.“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病症。
2.“清脾经”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病症。
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瘾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 胃经
位置 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成一直线。
操作 旋推为补,或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方向直推,称为“补胃经”;自腕横纹向拇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为“清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 “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渴;“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
主治 呕恶、嗳气、烦渴易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6.jpg?sign=1739335903-kb5dWhtlXuQV4NiJG2QsaQElmlqBFnKn-0-4a884c457792506a8002a53e307a40bf)
补胃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7.jpg?sign=1739335903-IP0Vze0GmPAzFqFe1MArtx1BKJ0AVTTs-0-dbd2a12a5117b1739f68ac999f8f5911)
清胃经
临床应用
1.“清胃经”可用于胃火上犯引起的衄血等病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上逆之呕恶等病症;若胃肠实热之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食欲不振,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2.“补胃经”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病症。
3 心经
位置 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旋推为补,或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称为“补心经”;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为“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 清热,退心火。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8.jpg?sign=1739335903-N4loW4aWsp6JXoVcmOpvjatfQxmqokYr-0-64414227ad162bf189f35dafe6b85ddc)
主治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常用于心火旺盛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病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慎用补法,乃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要补法时,可以“补脾经”代替。
4 肝经
位置 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旋推为补,或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称为“补肝经”;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 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9.jpg?sign=1739335903-o9DoCPrt2SmYTzYKuLMmtWCWClauDNDV-0-4c2acc22ea11ba9aba25b15b9902338c)
临床应用
1.“清肝经”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病症。
2.肝经宜清慎补,若需补时则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5 肺经
位置 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旋推为补,或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称为“补肺经”;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为“清肺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0.jpg?sign=1739335903-M2O1QDyMYGZ54g4dbXlp9x02glhi0P8o-0-b6131b0b01b6902d646c1db99a5b7b4b)
次数 100~50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痰鸣、气喘、自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导致的咳嗽、气喘、出虚汗、怕冷等病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病症。
6 肾经
位置 小指掌面偏尺侧,自指端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以拇指面或桡侧面,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为“补肾经”;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为“清肾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1.jpg?sign=1739335903-OwdzsblZCzLr36lRGjMjfUs4OFMmhdxG-0-03ddcb6338582489d274b1815aab40e9)
补肾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2.jpg?sign=1739335903-PxOX2vyeybVFFc7oxOuQwZdm6sRSUMQN-0-342fc5155d7adda0d1e8da5af97b79f4)
清肾经
临床应用
1.“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病症。
2.“清肾经”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病症。
3.临床上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7 大肠
位置 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自食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以拇指面或桡侧面,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为“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jpg?sign=1739335903-FtiGEbB1y4q3PmWcItpI73sAndlVNxkX-0-a655da76a64d1ee1b833c4c1a4742f53)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主治 腹泻、痢疾、便秘、腹痛、腹胀、脱肛、肛门红肿。
临床应用
1.“补大肠”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2.“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导致的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病症。
8 小肠
位置 小指尺侧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以拇指面或桡侧面,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为“补小肠”;反之为清,称为“清小肠”。
作用 清利湿热,泌别清浊。
主治 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口舌生疮等。
次数 100~300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4.jpg?sign=1739335903-MsKsqQMYbX972BugjmvzsrENzphP7NdB-0-4deabc6b4f4740a39176a472ad5c5e1a)
临床应用
“清小肠”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病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作用。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并可配合“补肾经”。
9 肾顶
位置 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为“揉肾顶”。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盗汗、解颅(囟开不合)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5.jpg?sign=1739335903-iLoISJCZvNnYwlQZMVlwPlSKfjKnZNX4-0-e16633f1c7746fe015ce9893f9cb9c2a)
临床应用
“揉肾顶”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可配合“补脾经”“揉二马”等。
10 四横纹
位置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近端指间关节(中节)横纹处。
操作 拇指指甲掐揉,称为“掐四横纹”;拇指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为“推四横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6.jpg?sign=1739335903-7iEe94x2iKT6cn73sm3F9WJcuDD7Xo1V-0-3b2819d46f30709bd94822d09ff8978d)
次数 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300次。
作用 “掐四横纹”能退热除烦、化瘀散结;“推四横纹”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主治 疳积、伤食、腹痛、腹胀、惊风、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应用
“掐四横纹”多用于治疗疳积,“推四横纹”用于治疗腹胀、腹痛等病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
11 小横纹
位置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根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指甲掐,称为“掐小横纹”;拇指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为“推小横纹”。
次数 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300次。
作用 “掐小横纹”能清热、消胀、散结;“推小横纹”能行气消胀。
主治 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7.jpg?sign=1739335903-SBbzFOxbCv6dHK14SXvGGakTi9tyYaPN-0-d71ac80811d51a7cf6d02fd85475f2d5)
临床应用
“掐小横纹”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病症。“推小横纹”用于治疗肺部干性啰音,具有一定疗效。
12 掌小横纹
位置 小指尺侧,小指根与掌横纹间的横纹处。
操作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为“揉掌小横纹”。
次数 100~300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8.jpg?sign=1739335903-f42yT1f9obW4V2dqRiue80voou6j1mMf-0-5908ee1073ea1f849f24b810258575dc)
作用 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 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
临床应用
“揉掌小横纹”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病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啰音,有一定的疗效。
13 板门
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 用指端揉,称为“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为“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主治 食积、腹胀、嗳气、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腹泻、气喘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9.jpg?sign=1739335903-92ISOA9PtSA6FWaB0IPZLraJHfq3NVMT-0-98c1fbe6d64398aab77371e9c385a168)
临床应用
1.“揉板门”多用于乳食积滞、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病症。
2.“板门推向横纹”常与“补脾经”“补大肠”等配合治疗脾虚腹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治疗胃热或食积呕吐。
14 内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操作 用运法,按顺时针方向周而复始地推运,称为“运内八卦”。
次数 100~300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0.jpg?sign=1739335903-lLoc7rqoALb0DsOpDF3audzw5B3OZI68-0-735839b3ee6e69d15c044fc9d60a3c6e)
作用 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主治 咳嗽、痰喘、胸闷、食欲不振、乳食积滞、腹胀、呕吐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1.jpg?sign=1739335903-7ubrOlL48rNPsbkvVcIa0sHSLVZDW8SB-0-8cb51ebb8749e9686f4560705c68e03f)
临床应用
“运内八卦”主要用于治疗痰结喘咳、乳食积滞、腹胀、嗳气、胸闷、呕吐等病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15 小天心
位置 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为“揉小天心”;用拇指甲掐压,称为“掐小天心”;以中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为“捣小天心”。
次数 揉100~300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 “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手足心烦热、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2.jpg?sign=1739335903-C3vrBGoJice2y3MbrvR7tca9dWnUQnfL-0-18249eece484cd535d95e0c852354621)
掐小天心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3.jpg?sign=1739335903-asXswxBZwiL4jJPuI2Dwh5JPmXdfEtVn-0-614b732bbc87a0483540065797142888)
捣小天心
临床应用
1.“揉小天心”主要用于心经有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小便短赤等病症。
2.“掐、捣小天心”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躁不安等病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与“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则向右掐捣。
16 总筋
位置 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 按揉本穴称为“揉总筋”,也可用拇指指甲掐本穴,称为“掐总筋”。
次数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 “揉总筋”能清心安神,散结消肿;“掐总筋”能镇惊止痉,通调气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4.jpg?sign=1739335903-q8gwhoAMz9yaZStQBoUfEmoGksWFEaPa-0-281d242205b2e477668105e86c84c392)
主治 口舌生疮、潮热、烦躁不安、夜啼、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揉总筋”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掐总筋”多用于治疗惊风抽搐。
17 大横纹(阳池、阴池)
位置 仰掌,掌后腕横纹。又称手阴阳,近拇指端称为阳池,近小指端称为阴池。
操作 两拇指自掌后腕横纹中央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推大横纹”,又称为“分手阴阳”,反之称为“合手阴阳”。
次数 30~50次。
作用 “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合手阴阳”能行痰散结。
主治 寒热反复、惊风、抽搐、夜啼、烦躁不安、腹泻、腹胀、呕吐、食积、痰涎壅盛。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5.jpg?sign=1739335903-zigLZWt09d0aYM899udRn7hnOsbOyyxf-0-f2fa5cbea99f5ca99ec130bec63f83d8)
分手阴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6.jpg?sign=1739335903-wADGTQTDTb1cdN1cwpcFSmYqG1XFOsX2-0-4f64af0738aa42c68cb5c198c64b1d0e)
合手阴阳
临床应用
1.“分手阴阳”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的寒热反复、烦躁不安,以及乳食积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病症,亦可用来治疗痢疾。
2.“合手阴阳”多用于痰结喘咳、胸闷等病症,若本法配合“揉肾顶”“清天河水”,能加强化痰散结的作用。
18 五指节
位置 掌背五指近端指间关节(中节)横纹。
操作 用拇指甲掐,称为“掐五指节”;用拇、食指揉搓,称为“揉五指节”。
次数 各掐3~5次;揉搓30~50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7.jpg?sign=1739335903-9OH4TrelJdISs36JCZvSS7IJxMpxGH6Y-0-174775fe6289b1c47a6a9047f651febf)
作用 “掐五指节”能安神镇惊、通关窍;“揉五指节”能祛风痰。
主治 惊风、吐涎、惊躁不安、夜啼、风痰咳嗽等。
临床应用
“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躁不安、惊风等病症,多与“掐人中”“清肝经”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病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穴”合用。
19 二扇门
位置 掌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称为“掐二扇门”;用拇指偏峰按揉,称为“揉二扇门”。
次数 掐5次;揉100~500次。
作用 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主治 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8.jpg?sign=1739335903-MSQiUXwXKOlkkV8wPiwsZhq62aYqoR2a-0-f6da69cf275aeea83e3a0f7a7b567249)
临床应用
“掐揉二扇门”是发汗的有效方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配合应用,适宜于体虚容易外感者。
20 二人上马(二马)
位置 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间后上方,两掌骨间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端揉,称为“揉二马”。
次数 揉100~500次。
作用 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59.jpg?sign=1739335903-enPt5ScWD20HiQGGg8ASBWcBa30MWDJC-0-483ad512142d5eb56b6e5b9f831fda31)
主治 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腹痛,牙痛,睡时磨牙等。
临床应用
“揉二马”为补肾滋阴的要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沥等病症。本法对于体质虚弱、肺部感染有干性啰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啰音配“揉掌小横纹”,多揉有一定疗效。
21 外劳宫
位置 掌背中央,第3、4掌骨歧缝间。
操作 用中指或拇指端揉,称为“揉外劳宫”。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
主治 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病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0.jpg?sign=1739335903-xiNa3PhKnjBgFVouAlwFnrYijqG8LjEy-0-5b80a6e810f1e38bf3fd122083a394f5)
临床应用
本穴性温,主要用于治疗一切寒证,如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病症,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病症。
22 一窝风
位置 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端揉,称为“揉一窝风”。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发散风寒,宣通表里,行气止痛。
主治 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等病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1.jpg?sign=1739335903-YRcgC6vvKXgDxS8lqC3rblzRUHCmtLWd-0-5d2ef07979e411319a6fea52d3e2c076)
临床应用
“揉一窝风”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病症,多与“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风寒感冒等病症也有效。
23 膊阳池
位置 前臂背侧,一窝风穴上2寸处。
操作 用中指或拇指端揉,称为“揉膊阳池”。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主治 便秘、尿赤、感冒头痛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2.jpg?sign=1739335903-CxtT7NAdw69AIj8MFcCzRRc6mWOUHPB1-0-26d553ab535e0b1e4e66668544114b2d)
临床应用
大便秘结,多用“揉膊阳池”,但对大便滑泻者禁用;也可用于感冒头痛或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其他解表、利尿法同用。
24 三关
位置 前臂桡侧缘(拇指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为“推三关”。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主治 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斑疹疹出不透以及风寒感冒等一切虚寒病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3.jpg?sign=1739335903-MTcwEglyCq7lFVH6tssFrsgIkFclTLHv-0-9c3c8348b8c4ace73977c6df7abb2ec4)
临床应用
1.“推三关”性温热,兼能补气行气,常用于治疗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病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2.对风寒感冒、阴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病症,多与“清肺经”“揉一窝风”“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疽等病症亦有疗效。
25 天河水
位置 前臂掌侧正中线,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为“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蘸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为“打马过天河”。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主治 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口渴、口疮、弄舌、重舌、夜啼、惊风等一切热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4.jpg?sign=1739335903-1OwhmpgYz7ZCiTl0WstmTaczsz0oveQJ-0-b011d1400c12e5f9b58ad1d47d3b4294)
清天河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5.jpg?sign=1739335903-x31FuKgCgV3E7Mo7tXy1RQR9PzJERXRW-0-17e5cc368a953d70b45170ea73205c79)
打马过天河
临床应用
1.“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热性病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常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2.“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病症。
26 六腑
位置 前臂尺侧缘(小指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为“退六腑”。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病症,如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弄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干燥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14A9/1979201070163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6.jpg?sign=1739335903-II2xlm8Xi8jk3UiqQ5v5nWctHTXNYj8m-0-547183c0f61306c193b80ece0f1568d2)
临床应用
1.“退六腑”性寒凉,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2.“退六腑”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免伤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