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爾反爾
普 chū ěr fǎn ěr

本指你怎樣對待別人,人家也會同樣對待你,猶言自食其果。後指前後言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

《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反覆無常、朝三暮四
一諾千金、言而有信

他這人做事一再出爾反爾,誠信早已沒有了。

古代中國沒有簽合約的事,對於某種約定,人說了就算,所以「信」是「人言為信」。若一個人說了不算,輕則損害了自己的信用,重則會牽涉很多人的性命。
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齊集商議勝利後怎樣分封國土。當時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張分地封王,心里卻已開始盤算將來怎樣消滅他們。
項羽早些時候曾與各將領約定:誰先攻下秦都咸陽,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咸陽的是劉邦。關中,即今陝西一帶,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項羽不願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他回到家鄉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漢中三個郡分給劉邦,封他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
劉邦有獨霸天下的野心,對這種分封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於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土地也都不滿。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了。劉邦接受張良的計策,把入漢中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毀,使項羽以為他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鬆懈了項羽的戒備心;再用韓信的計策,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實際上卻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今陝西寶雞巿東),趁雍王章邯不備而取得了勝利。結果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一下子被劉邦全部佔領了。
歷史上很多造成慘重傷亡的爭鬥,往往就是由於立約一方出爾反爾造成的;而人際間的很多磨擦,也是由不守信用造成的。可見,守信的確很重要。

現今社會,口頭承諾不如白紙黑字的合約能保障人的權益。這代表我們不用再重視口頭承諾嗎?你會如何平衡二者?

向家中的長輩,如祖父母輩,問問他們成長的年代一般人對「誠信」的看法,然後與今日一般人的看法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