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街道百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一百年以前,新界為一靜謐的郊區,居民過着與市區截然不同的生活。在連綿交錯的海灣與島嶼之間,有着細小但生氣勃勃的小漁港。這些漁港除了是漁民的家外,也是眾多提供服務的商販如造船人、蝦膏販、鹹魚販、製繩人、木匠和鐵匠的家。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小塊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周圍,散佈着數以百計的村落,村民以種稻為生。在本地的小墟市裡,村民可購買所需的鹽和油、修理農具、出售自養的雞,或拿粗麻布去織染,以便耕種時穿着。除此以外,村民很少到其他的地方去。在他們印象中,市區是充斥着繁囂和欺詐的遙遠地方,也許一生只會涉足一兩回而已。連接城鄉的羊腸小徑需穿越高低不平的山巒,雖然每天都有村婦爬越高山,砍伐柴薪作炊事之用,但當時山嶺間不時仍有老虎出沒,故上山伐木也有一定的危險。新界居民的起居,是隨着周而復始的宗祠和神社的活動而調節的,全年活動包括農曆新年、廟會和一些迎神、驅鬼及祈福保平安的「打醮」(由於鄉村經常受到各類疾病如瘧疾、傷寒、瘟疫的侵襲,致使幾乎近一半的兒童活不到適婚年齡)。他們自力更生、刻苦、單純和誠實。雖然大多數人沒有受過教育,但卻十分尊重學問和知識。

英國租借新界五十年後,新界的衛生已比從前改善不少。隨着道路和九廣鐵路的興建,和城市也更接近。就在此時,不少年輕的村民離鄉別井,到洋船上當水手,或前往南洋的山打根、中美洲的牙買加等地當開墾工。然而,整個新界仍過着自給自足和自成一國的生活,罪案絕無僅有。俟後,現代醫學開始對傳統的鄉村生活帶來影響,新建的學校也在各區相繼出現。村裡一些年輕人的外表漸漸時髦起來,並反對由父母包辦的婚姻。然而,農村的生活仍大致維持百年前的光景。畢竟,改變終於到來,而且相當急促和影響深遠。一九六零年代,不少道路可達而年代久遠的稻田已轉賣給新近抵港的菜農營生,而寮屋也在田裡迅速地蓋搭起來。廠商在這裡或租或購遠較市區廉宜的土地,新的工業出現了。為方便工人到新建的工廠工作,一些工廠更安排廠車接送工人上班。新市鎮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六十年代的荃灣、七十年代的沙田和屯門,然後是元朗、大埔、粉嶺和上水。新界的發展使不少原居民喪失了自己的農地,可是收地的賠償金卻使他們獲得祖先連造夢也想不到的財富。此時,古老的農村被新蓋的高樓大廈顯得相形見絀,而村裡的青年也盼望到那些辦公樓和廠房求職。三十多年間,已有二百萬以上的非原居民定居於此。在傳統的漁港或農村成長的中年漁民或農民,一下子便生活於新市鎮中,在這裡原來的謀生技能變得一文不值;新遷入的居民對傳統的禮儀和習俗亦一竅不通。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在世界任何地方,也是不多見的。

因此,《新界街道百年》的作者利用照片、扼要的文字來說明上述的嬗變,使我們了解新界如何由世代相傳的農村生活,發展成今天的面貌的過程,便顯得趣味盎然和富於參考價值。本書是繼同系列的《港島街道百年》和《九龍街道百年》的第三本,相信將引起各階層、中外讀者和新界居民的興趣。不管是親歷其境的人,或是與他們生活毫無關係的旁觀者,都將對於這些變化嘆為觀止!

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長

夏思義博士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