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方法论是立竿见影的执行利器
通过交流与观察,我发现很多人并不缺想法、不缺点子,但真正去做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大到去创业,小到做一个方案,甚至做一页PPT都存在这个问题。即使很多人在“按期交付”的压力下把任务完成了,也出现很多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甚至漏洞百出。难道这些人不想把事做成、做好吗?当然不是。正如我的一位在业内很有威望的客户所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干好是假的,不知道怎么干才是真的。”其实不仅仅是年轻人,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也有这样的问题,做事缺乏好的思路。只不过他们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掩盖了这个问题而已。当然,如果公司有很好的培训体系,或者遇到一位厉害的导师教我们“怎么干”,那自然很好,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机会。这里导入一个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建立方法论思维,并在现实工作中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什么是方法论?人们通常认为方法论是哲学层面的事情,离具体的工作很远,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知道,方法是为实现一个目的而应采取的途径、方式和步骤等,在现实中,方法论与方法已经融为一体,难以切割。结合在工作中的实践,我们把方法论定义为经过实践验证的、被多数同行认可的、在一定条件下比较有效的方法。方法论既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包括方法背后的原理。
现实中,对各类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很细化,一件事既有整体的方法论,也有局部的方法论。比如说管理咨询工作,从整体上来看,一个咨询项目有整体的方法论,简单讲那就是先诊断问题,再设计方案,最后在企业导入方案。每一个环节都有方法论,做一页具体的PPT,也有方法论。对某些刚进入咨询行业的人来说,做PPT简直痛苦死了。有的同事做一页PPT,两个小时过去了,还在那冥思苦想。憋两个小时做不出来,憋四个小时也做不出来,即使做出来了,也不能用。显然,这就是没有方法论。怎么办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论很简单,想清楚几个问题就可以:你要表达什么意思?核心观点是什么?支撑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内部数据可以支撑你的观点?又有哪些外部数据可以支撑你的观点?具体需要刻画、还原客户的什么场景?需要用什么样的图形呈现更容易让人理解你的逻辑?只要想着这些问题,找到回答问题需要的素材就可以了。或是补充访谈,或是向客户索要资料。这就是方法论,仅仅冥思苦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方法论可以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帮我们解决问题。比如介绍这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介绍方法。如果没有方法论,我可能会说,这本书对你很有用,帮你更快地成为专家。虽然我感觉并没有把我想说的全说出来,但也不知道具体要说些什么。如果我搜索一下“产品介绍法则”,就可以找到有介绍产品的“FAB法则”。这样,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论把这本书更具体地介绍出来。FAB法则,即属性、作用、益处的法则,FAB对应的是三个英文单词Feature、Advantage和Benefit的首字母,它的思路就是“因为……(属性),所以……(作用),这意味着……(客户得到的益处)”。这时我就可以这样介绍:“这本书出自一位为多家上市企业或大型控股集团做过咨询服务的一线项目经理之手,作者近距离接触了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总结了他们成为高手的原因,形成了这本实用书。这本书能帮助职场人士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职场竞争力,向成为专家型人才迈进。”
方法论也可以是某一个理论,能解释问题背后的原理,解释我们的困惑,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提到一个案例,在以色列的一家日托中心经常出现家长接送孩子迟到的现象,园方为了遏制这种行为就制订罚款制度,结果是迟到者增多了。原本因迟到给家长带来的愧疚感,却因为罚款而没有了。艾瑞里解释:一旦对迟到者罚款,就等于是给迟到行为定价,家长就可以选择是早来还是晚来。家长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这就是方法论对现象的解释,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制订政策的时候避免进入“想当然”的陷阱。类似这样的方法论有很多,如果在政策、制度的制订方面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论,一定会避免很多失误,从而降低决策成本。
方法论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执行利器,我们面对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去找方法论。工作中没有什么神秘的高手,我们认为的高手本质上都是方法论的高手。马克思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人与人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本质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区别就在于此,专业人士善于使用思维工具、方法论解决问题,而非专业人士通常没有方法论,凭感觉做事。我也非常认可做事要找感觉,但是一个人如果连某一领域的门都没入就谈感觉,显然是自大与愚昧的,等成为高手再讲感觉也为时不晚。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可能都有体会,哪怕是很小的企业,也常常使用一些管理工具,比如招聘时填的表格,要什么样的人,各种条件通常都写得很具体。我经历过的三个直接领导都喜欢讲悟性,不会做就是悟性不高。我们这里不说哪种方式好、哪种方式坏,我们只讲哪种方式更实用。显然,对于很多还不是高手的人来说,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更实用、更有效。
方法论可以弥补经验不足。方法论与经验是有区别的,做事靠经验当然没问题。但要知道,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只有做过才谈得上经验,处理很多我们没有做过的事,就要靠方法论。麦肯锡是管理咨询行业的领导者,为管理咨询行业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输出。麦肯锡的很多员工都很年轻,为什么那么多年纪轻轻的人就能给很多大型企业做顾问?在我看来,他们能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做事讲究方法论。当我们面对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时候,掌握方法论等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只做自己做过的事,或者只做别人告诉我们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事,那我们的成长会很慢。在做咨询的这么多年中,我和同事也经常遇到年龄带来的问题,很多客户在第一次见面时都对我们说:“你们好年轻啊”,言外之意就是这么年轻能做顾问吗?刚开始几年,我为此事还有些苦恼。现在我已经能完全理解客户,有这种担心很正常。因为在我们的传统眼光中,专家的形象就应该是头发花白的样子。但通常我们在客户那里工作两周,就会获得客户的认可,我们依靠的就是专业的方法论。
有人说,我做事的时候没有方法论怎么办?有两个办法:第一,我们不需要去刻意记忆什么方法论,因为方法论太多了,记不过来。现在网络搜索工具很发达,我们遇到问题,需要方法论时去搜索,去找适用的方法论。第二,平时看到用途比较广的方法论,多留心。很多内容只需要有个印象,用的时候再去查相应的资料。这也涉及我们平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很多人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你说我看那么多书有用吗?看了就忘!我的回答是“有用”。哪怕是最浅显的学习也是有用的,看了之后就会知道有那个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袋里就有了那根弦”,这样用的时候再去查也就有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方法论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虽然方法论是一个执行利器,但也不是有了方法论就有了一切。方法论充其量也只是原理、方法层面的解决问题工具。具体解决问题时,还要靠各种数据、内容的支撑,这些我们会在后面依次介绍。但使用方法论能让我们对工作有了思路,为专业化打下基础。能够使用方法论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标志着一个人从业余迈向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