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讲依据的能力
第1节 事实是专业者的通行证
当年随着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的热播,“忽悠”成了大家嘴里的一个高频词。作为一个靠“说服”吃饭的行业,再加上从业门槛不高,管理咨询从业者众多,良莠不齐,自然而然被很多人当成“专业忽悠”的典型代表。有时候,我们也无奈地开玩笑说“做咨询主要靠忽悠”。虽然是个玩笑,但当今社会,不光是我所在的咨询行业,各个领域里的“忽悠”现象也不少。“忽悠”更多地体现在不顾事实贸然下结论,假装笃定的经验主义等行为。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者,怎样避免成为“忽悠”之流呢?那就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做判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讲事实的意识,其次要有讲事实的方法。
去年,有一次我岳母胃不舒服,我陪她去北京西直门附近的某三甲医院挂了专家号。到了门诊室,医生问“哪里不舒服”,我岳母说“经常胃疼”,医生说“先去化验一下吧,看有没有细菌感染”。说完就要开单子,我赶紧问:“有细菌与没细菌有什么区别吗?如果没细菌感染呢?”医生说:“那就可以考虑先吃点药。”说着就开了一些缓解胃痛的药。我想问一问病因,就又赶紧跟医生说:“胃疼跟什么有关系呢?吃的食物?生活习惯?还是什么其他的?”医生说:“那就不好说了。”说完就已经开始叫下一位患者。医生是给人看病,管理咨询是给组织看病,我遇到的做管理咨询的人也不乏有草率出结论的“专家”。比如,有的咨询顾问看到一个企业里老板的亲戚比较多且经常破坏规则,就说企业的问题是家族化严重,要去家族化,让老板把七大姑八大姨清退。这样草率地下结论肯定会令客户反感,更别说赢得客户的尊敬了。其实,在任何行业,用事实说话都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斯蒂芬·罗宾斯在《管人的真理》中提到了一项针对军官、研究与开发团队、商店店长、邮局局长和学校校长的研究结论,“许多没有经验的领导人获得了杰出的成就,许多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反而铸成大错。最受尊敬的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哈里·杜鲁门都没有什么领导经验,而最有经验的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皮尔斯却是最不成功的”。罗宾斯总结说:“与缺乏经验的管理者相比,有经验的管理者并不会更有效。”在我看来,并不是经验不起作用,而是如果遇到问题,总是不顾事实,贸然拿过去的经验来套,贸然拿别人的经验来套,这样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麦肯锡开展研究的原则之一就是“与事实为友”,艾森·拉塞尔与保罗·弗里嘉在《麦肯锡意识》中提到,“在麦肯锡,解决问题要依靠事实。相对于那些拥有多年商界经验的高管,咨询顾问缺乏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但他们能掌握的事实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事实可以在咨询顾问和客户之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使咨询顾问能充分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如果没有事实依据,不但会让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对问题的判断产生严重错误,即使偶尔判断正确了,在遇到需要较真的事情时,客户问起判断依据,那也会难以解释。专业人士必须要有讲事实的意识。
光有意识还不够,还要知道如何讲事实。专业人士以事实作为依据,通常有三点需要掌握。
第一,所掌握的“事实”是不是有出处,出处是不是权威。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冗余与信息匮乏并存的环境中。说信息冗余,是因为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新的信息。各种App都在向我们推送信息,各类媒体也在海量增长,各种大部头的资料也不在少数。即使是管理咨询中一对一的访谈,每次也能记录上万字的材料。说信息匮乏,是因为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些信息,多数跟我们的生活或工作并不相关,多数信息可能是垃圾信息。管理咨询的一对一访谈,在封闭式问题访谈结束后,可用的信息也只是一部分。要在这样的海量信息中发现事实,就要有意识地识别信息的来源,分析信息的可信度。一般来看,描述越具体、越经得住追问、有正规来源的,通常是事实。比如企业公开发布的信息、正式的会议记录等。另外,根据信息来源的主体的权威程度,也可以初步判断信息的可靠程度。比如,大型媒体发布的信息通常比论坛里发布的帖子更具可信性。总之,我们对事实的采用,既要通过其出处来判断,又要根据事情本身的可信程度来判断。
第二,断章取义的事实不是事实。所谓的客观事实,首先要具有完整性,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比如网上有一个帖子《那些被断章取义的名人名言》很火,文中提到,我们从小学到的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实际原文是“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做客户访谈的过程中,也经常发生刻意扭曲信息的问题,不少被访谈人通常不能客观地讲述事实,对自己有利的夸大了说,对自己不利的可能提都不提。当然,我们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没有权力要求客户必须讲出所有问题,但作为专业人士,必须要意识到,片面的、断章取义的事实并不是事实。
第三,事实要用稽核思维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事实通常并不是一手信息,而是听来的。即使自己是事实的直接掌握者,也会由于观察角度、立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自己所了解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事实。这时就要用稽核思维去验证,从多个角度去还原真正的事实。这就跟警察破案是一个道理,仅凭一个证据很难进行判断,需要多个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真相。我们在设计咨询方案时,为了保证所用的案例能够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每个案例都会找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核实。这样,在大家对方案进行公开研讨的时候,就不会质疑方案的客观公正性。
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为了依据而找依据。万维钢在其文章《别想说服我》中引用了蒙洛迪诺的一个研究结论,“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另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在判断问题的时候要尽量用科学家机制,尽量保证较为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判断。
企业管理中流行一种说法叫“用数据说话”,其实数据也是事实,是量化的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有时候并不能真正反映事实,所以不要被数据蒙蔽了双眼。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高德拉特博士在其管理小说《绝不是靠运气》中有一部分专门说到“虚伪的数字世界”。文中提到一个这样的情景,一台设备经过10年折旧,账面价值是零,但实际情况是这台设备仍可以卖到很好的价格。虽然账目编制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来的,但问题是账目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资产事实。文中提到:“我们一向珍惜的资产负债表,却是一个大笑话。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它有多不实际。真正的资产,比如员工的才能、市场占有率、商誉等,根本显示不出来。而真正表现出来的数字,比如机器的价值、存货及土地等,又跟它们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有依据可以使判断更准确,也更容易让人信服。我们给企业做顾问,给客户提建议、出方案之前,一定要先对企业进行问题诊断,而问题挖掘得是否准确就取决于是不是有事实依据。
有的人说,很多大师就是凭自己的感觉作判断,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来看看查理·芒格是如何做决策的。《穷查理宝典》中是这样描述的:“他就像一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通过逻辑、本能和直觉决定最具前景的投资‘棋步’,同时又给人一种幻觉,似乎他的洞察力是轻易得来的。但请别弄错了:这种‘简单’唯有在到达理解的漫长旅途的终点——而非起点——才会到来。他独到的眼光得来不易:那是他毕生钻研人类行为模式、商业系统和许多其他科学学科的产物。”可见,大师也不是全凭感觉的,或者说大师的感觉并不是多数人以为的“拍脑门”。
讲事实要避免矫枉过正,要分清场合、分清场景,否则就会显得很书呆子气。我有一个同事,每次讨论问题都要问对方事实依据是什么,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当对方说自己过去就是那么做时,他就问人家,“你怎么证明过去是那么做的?”讨论经常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