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40年来分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特征
我们选取1985年、1995年、2006年和2016年这四年的行业产值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对较,考察国有、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分布及其产值比重的行业变化特征,从中可以发现各个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是如何变化的,也能把握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985—1995年,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在一些采矿业,主要都是在基层乡村,其产值比重甚至高达60%—70%,在食品、服装、家具、建材等产业,比重也高达40%—70%,然而在40年的改革史中,大约不到10年,这些企业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集体企业也大量退出,至今为止只有不到1%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国有、私营和外资这三大类企业的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
1985—1995年,国有企业经历了大量的退出。从各产业来看,1985年国企还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国企产值占比80%或90%以上。然而到了1995年,在煤炭、石油、木材等资源类产业,在钢铁、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专用设备等重化产业,在医药和化纤等传统优势产业,在电力等公用产业部门,还保持着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另外大约有一半的产业都已不再是国企主导,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的非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在1985年还没有相关的公开统计数据,但是,不到10年时间,在1995年就涌现出了大量可观的数量。可以从表1.5看到,私营企业最早是从轻工业产品、纺织服装以及建筑材料类部门进入的,一旦进入,就迅速地占据大量市场。此外还有一些基层的小矿山,是国有大矿无法覆盖的领域。在这些行业,私营部门逐步取代了原来的乡镇企业或集体企业,占据着30%—40%的市场份额。
三资企业从1995年开始也大量出现,可以看到,三资企业最先是从一些科技部门进入的,那些领域正好是中国当时的薄弱环节,例如在电子通信产业的产值比重甚至高达56%,在仪器仪表类的部门,也占据1/3强的份额,在服装、文体用品等轻工业也达到30%以上。
表1.5 按行业的三类所有制企业产值比重变化(1985年和1995年)(%)

注:1985年的国有企业范畴包含县级以上集体企业,由于它们共同属于国有计划系统,统计上按一个系统计算,没有单独独立列出来。1985年官方统计数据中没有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数量极少,故忽略不计。1985年的某些行业为空白的表明当年这些行业没有独立单列,而是合并在其他行业中。计算依据的分母为全部乡及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摘要》。
1995年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大发展的起点,它们最初从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进入,然后很快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此后的20多年来这三大类企业的行业发展趋势,我们从2006年和2016年的数据加以考察。
从表1.6可以看到,1995年后的10年,即至2006年,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依然是大量的退出。保持在30%以上的产业为12个,主要由资源类和重化、交通运输设备和公用部门所组成,一些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医药和化纤类部门已不再具有主导地位。不过,在那些传统的行政垄断部门,例如煤炭、石油及其加工、烟草、电力等部门,国有的市场份额仍然保持基本不变。在下一个10年,即至2016年,总体占比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除了烟草和电力部门外保持不变外,原有的行政垄断格局都开始有了一些松动,它们也都分别下降了十来个百分点。

表1.6 按行业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营业收入比重变化(2006年和2016年)(%)
注:(1)本表以2006年国企总收入在全部工业企业收入的占比为基础,即选择超过30%的行业作为比较的基准行业。2016年的行业随同2006年的行业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变化。
(2)2006年的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到了2016年分为两个行业,即汽车制造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2017年)
国企退出的同时,则是私企和外企的进入。私企的总体行业比重提高了大约15个百分点,表现在表1.7中的各个产业,几乎每个产业的私企市场份额都提高了10—20个百分点。至2016年,总共近30个产业的私营企业占有超过了35%的市场份额,一些产业的市场份额比重甚至高达50%以上。这表明,私企的比较优势从最初的轻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制造和建材产业,已经逐步扩大到所有的产业,包括化学工业、钢铁、机械、仪表,显示了私企的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外资的相对比重却在下降,10年期间外资的行业总体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中下降最多的是轻纺、轻工、食品、饮料等,这些都是私企最擅长的,表明在这些领域,外资缺乏竞争优势。然而,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门,例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则下降幅度较小。不过,原先外资占据绝对优势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部门,近10年来外资市场份额出现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达到20%—30%,表明这些外资最早进入的拥有技术优势的部门,现在已经优势不再,显然其有力的竞争对手已经出现,这个竞争势力可从私企增长的相应市场份额看到,另外,竞争很可能还来自那些没有明显产权性质的混合股份公司。[16]
表1.7 按行业私营与外资企业的主营业收入比重变化(2006年和2016年)(%)

注:(1)选择的行业依据是以2006年或2016年行业总体占比值上下的行业为基础,在本表中私营即为35%左右。2006年的行业则随同2016年的行业保持不变;外企为2006年的30%左右,2016年随同2006年的行业保持不变。为了观察10年期间的变化,采取行业不变的方法,追踪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变化。
(2)2006年的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到了2016年分为两个行业,即汽车制造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2006年的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这两个行业到2016年合并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一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2017年)
总的来看,在不同的产业,所有制的分布结构也很不相同。40年来,每种所有制的企业大体上都形成了自己相对应的重点产业。形成这样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与企业竞争力以及与政府控制政策相关。民营企业覆盖面较大的行业,例如轻纺工业、建材和机械产业,基本上是可以较为自由进入的;而外资比重很高的产业,例如电子和仪表产业,则与它们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密切相关。国企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产业,则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行业准入政策下形成的,例如石油和电力产业,这样的产业往往具有很高的行政垄断或自然垄断特征。
经历了40年形成的不同产业的所有制结构特征很有特点,例如有些自由竞争的行业基本是以私企发展为主,而另外一些不完全竞争的行业,如机械及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它们是私营、外资和国企共同发展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三种类型的企业相互竞争,各有高下。还有的产业,例如钢铁等重化产业,其表现为行政和市场的两种准入性质的混合特征,前者主要是靠行政项目审批来控制进入,后者则靠企业效益来进行市场筛选和竞争。由于民企和外资企业在行政审批上没有优势,难以获得政策支持。没有得到批准的项目,自然也得不到相应的土地和贷款,无法形成必要的规模竞争优势。
煤炭之类的资源行业也类似,由于政府掌握了资源控制审批权,一般国企有进入的优先权,而民营企业很难与之公平竞争。由此可见,在这样的进入壁垒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并非市场竞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