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小时候,我从不曾有过当教师的梦想。这可能与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有关。现在,也有许多孩子不希望自己长大后从事与父母相同的职业。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对军人非常崇拜,虽然我父亲也曾经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但那时,我并不知道父亲的这段经历。当年,村里有一个青年去参军,我就很想给他送点礼物,无奈没有钱买,只好作罢。我也曾经做过当兵的梦,这并不是说我特别喜欢当兵,而是因为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种出生在农村的人,除了当兵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出路。后来回乡务农,发现在多子化年代,像我这种属于家庭“独子”的人,是不可能有参军机会的,我才死了当兵的心。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从小学到高中,正好赶上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读书无用的思想不仅弥漫校园,而且弥漫整个社会,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学生也无法安心读书,在学校能学到的文化知识很少,读书最好的年华虚度了,学习最宝贵的时光荒废了。
我高中是在武义一中读的,两年来,我们很多时间是在学农、学工、学军中度过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的班主任干脆把我们全班学生带到东皋村去“开门办学”,一待就是四五个月。先是让我们到东皋农机具厂学工,在车间里学翻砂,在砂轮上给铸铁件抛光;再是到村里去学开手扶拖拉机,徒步到董源坑的千丈岩去“炼红心”;后来又学医,邀请当时东皋卫生院的医生给我们上课。学医这个内容可能是我们班特有的。
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段学医的经历,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时,村里让我当“赤脚医生”。当时,因为刚学了一点“医学知识”,兴趣正浓,我就欣然接受了。接着就去参加了桐琴区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参训人员被安排到各自所在公社的卫生院实习,学习一些最基础的医疗技能。实习时间不长,二十天左右,然后我就回村“上岗”了。当时的“赤脚医生”是不脱产的,白天干农活,晚上帮村民看病。那个时候,农民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生活又十分艰苦,但生病的人却不多,大多是一些外伤、中暑、感冒、腹泻之类。我也就给他们包扎、打针、配药,没有什么报酬。当“赤脚医生”唯一的“福利”就是每个月有一天时间由自己安排。
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什么农活都干过,什么苦头都吃过,好处是培养了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时让自己感到苦闷的是看不到前途,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恢复高考后,才重新看到了希望之光,做起了“医生梦”。我很想继续学医,当一名正式的医生。无奈命运不济,未能如愿以偿去学医,却去读了师范。由于文化基础太差,考的分数也不高,当时似乎也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余地,想想能考上已经是奇迹,能跳出“农门”更是万幸。
当了教师以后,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时候,偶尔也会想起未能成为医生的缺憾。总认为自己如果去当医生的话,工作上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可能会有更好的人生。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逃走的鱼总是大一些的,没有实现的梦想总是美好一些的。我家兄妹四人,当时,一个妹妹是军人,一个妹妹是工人,一个妹妹是医生,我自己当教师,兄妹各从事不同的职业,想想其实也是挺好的。
2005年12月下旬,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曾召集十五位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藏书家到杭州召开座谈会,我在座谈会上曾透露出自己年轻时的“医生梦”。同来参加座谈会的来自宁波效实中学的黄伟平老师说,他正好与我相反。他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医生,而且一当就是十年。有一年,宁波市教育局公开向社会招考教师,他因为从小喜欢音乐,又擅长好几种乐器,就报考了中学音乐教师,而且考上了,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中学教师。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他还被评为浙江省中学音乐特级教师。
我很佩服黄老师的敬业、才华、勇气和执着。我有自知之明,自己没有什么天赋,没有什么才华,也没有什么特长,自知无力改变命运,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就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了,听从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把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埋在心底,干一行就爱一行,安下心来做一名教师。三十多年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做什么工作,自己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先天不足后天补,基础不好勤勉补,笨鸟先飞,不敢懈怠,不求完美无缺,但求无愧于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今,我已年届耳顺,为了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句号,特地将近十年来撰写的教育短文收集起来,整理付梓。这是一本教育随笔集,其中的文章大多是为师训刊物撰写的卷首语,另有几篇是参加有关座谈会的发言稿或听课的讲评稿,记录了自己对学校、教育、教师和学生的认识、理解与反思,反映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真挚情感和真诚期待。由于才疏学浅,书中不当之处乃至错误定然不少,谨请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八日